當然,光是挑起占族自己內部的動亂還不夠。昔日大嚶帝國這麼搞也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他的那些殖民地,比如印度實在太遠了,大英帝國鞭長莫及。
第二是英國很難同化當地人。雖然印度一度成為大英帝國皇冠上最亮的那顆明珠,但是自二十世紀到二戰結束,不過半個世紀,印度還是成功獨立。而且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大嚶正黃旗,畢竟大家人種都不一樣,怎麼可能有認同感。
但是交州不一樣,未來大半交州還是隨著漢人南渡成功同化了的,證明融合並非不可能,所以隻是手段罷了。
“然後李大人,之後再劃出一個歸化占人的階層,隻要漢話流利,能書寫漢字的就可以入籍為歸化者,權利和漢人一致,甚至某些地方可以稍微優待一些。當然,甚至有些不那麼關鍵的官員崗位,也可以從這些人中選出,體現我大漢的一視同仁。
然後讓翁文樓這些個狗腿子注意點,不準打擾這個階層的歸化者,讓大家都看到歸化的好處,讓他們有動力去學習漢字、漢話,當然與之一道的就是推廣漢話學習。”
如果說之前是讓本來相對團結的占族內部出現撕裂,讓他們開始內鬥,那麼現在就是轉化了。
讓占族人明白投靠大漢的好處有多少,讓他們主動接受漢化,不用兩代,當他們隻會說漢語,隻會寫漢字的時候,他們就會忘掉自己曾經是占族人的事情了。
李恢都忍不住為馮習這些從個人角度來說陰損無比,但是從大漢角度來說絕對功在千秋的主意叫絕。
接下來馮習又在交州待了一旬的時間,確保交州的政策能夠順利施行,沒有什麼偏差。
新的法令一道接一道,從蒼梧為起點,開始輻射向整個交州。先是鼓勵相互舉報的“守望相助”撕碎當地占族脆弱不堪的“團結”,隨後“歸化令”又立刻拉攏了一批心向漢人的占族,由他們和那些成功通過舉報上位的占族作為中介,順利地建立起了一個類似於傀儡一樣的代管階層。
占族人的敵意和矛盾迅速從漢人身上轉移,變成了相互敵視、相互提防,同時又羨慕那些早早歸化之人,可以享受各類優待,還有政策扶持。
甚至不少本來對漢人頗有敵意的人,被搞得出現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反而覺得那些同族的占人太可恨了,而不偏不倚的漢人反而顯得那麼和藹可親。
當然也有稍有頭腦的,看得出來這是漢人的挑撥離間之計,但是無奈這種人都是少部分,甚至很多人還沒來及呼籲其他人清醒過來,就被那些擅長投機取巧的占人舉報給了官府,出師未捷身先死。
而隨著相互攀咬的人越來越多,很多土地也被官府趁機收入囊中,交由樸實的農戶進行打理,配合馮習之前要求各縣都實施新的農耕之法,反而讓交州的農業有所發展。
總之不到一個月,本來如野火燎原一般的占族之亂就這麼在占族的內訌之中告一段落,占族風風火火地起事,最後在相互猜忌、相互提防、相互告發之中落幕。
馮習對此頗為滿意,帶著自己的三千神武營,仿佛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在一個清早告彆了李恢和於禁等人,向北準備回歸荊州。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