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教在完成了本土化後,分流出的八宗,橫跨心體氣神四大道途,其他旁門道途更是繁多,從某種層麵上講,其全麵程度還要勝過儒道兩家。
但正如道門所求者,於術中得一法,於法中得一道,萬古以來,每個超凡複蘇的時代都有超脫登仙者。
反觀釋教,除了祖師釋迦證就【佛陀】超脫而去,曆代以降,八宗傳人至多隻修持到【大菩薩】位,再沒能出現超脫者。
至於其所謂的【三劫三千佛】所指的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各有一千佛出世。
這三千佛本質上都是釋迦佛祖,一化三千,顯聖傳道。……佛祖很忙。
禪宗,即為釋教八宗中專修【心關】的道脈。
心關一道,道門的修行法叫【坐忘】,禪宗的則名【坐禪】。
禪門經雲:求佛聖智,要即禪定;若無禪定,念想喧動,壞其善根。
問:雲何為禪?雲何為定?
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
釋教所謂的“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共八件事,若得入世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
八風,修的是“不動心”。
近古趙宋王朝時期,證得心關【天理】之境的蘇子早年對此便有所批語:“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
不得不承認,禪宗雖然神神叨叨的,但其理念對於心關修行,確實很有一套。
全真修行,需圓融三教,通過與慧海禪師的深入論道,溫言隻覺自己的道行又有了極大的增長。
在太陰之背的修行,孤獨清冷,但卻不寂寞。
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心態,溫言心中自有大道為伴,所以不覺寂寞。
更兼有【虛靈洞天】的存在,兩倍速的【真實光陰】讓她得以加速兌現太陰會盟所積攢下的底蘊。
隻是,冥冥中她有一種預感,不能太過依仗【虛靈洞天】來悟道,每一份命運的饋贈,在背後都已標注好了價格。
麵對這個道門諸真聯手推動的大計,她心中還是放不下提防,她可還記得,若非機緣巧合下,突破了關於【虛靈子】的一重【所知障】,自己現在還被蒙在鼓裡呢。
焉知,自己身上沒有更多的【所知障】,所以,這【虛靈洞天】,還是不可太過沉溺。
但是,快了。
早就孕育中的心劍第三式,經過這段時日的沉澱,特彆是釋教法理的融入,已是呼之欲出。
隻是,這呼之欲出的一步,若是尋常根器之人,也足夠其困頓數十年。
這是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路,溫言作為辟道者,所需要付出的自然比因循守舊的修習前人之法要多得多。
她並不著急,就這樣任由時光在自己身上流淌,一月,兩月,一年,兩年……
恍惚之間,溫言豁然驚覺,自己竟然已經來到了人生的第四十個年頭。
上古孔聖曾這般論述自己的生平: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麼,自己是否做到不惑了呢?
想來,還沒有吧……
她在天人遺跡之旁自己營造了一處洞府,很簡單,僅做遮身之用。
畢竟,若是露宿野眠,難免觸犯日月,除了修行所需要,長時間暴露於日月之下,隻會擾亂修士自身的靈機。
由此,溫言也是體會到了,重陽立教十五論中關於造茅庵草舍的真意——覓身中之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