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言功成出關後去見了虛度法師。
十餘年的修行,對方也從還丹四轉推進到了第五轉【換骨】之境。
還丹九轉者,一轉降丹,二轉交媾,三轉養陽,四轉養陰,五轉換骨,六轉換肉,七轉換五臟六腑,八轉育火,九轉飛升。
每三轉對應一段,至少須得七轉【換五臟六腑】之境,完成了全部法體的洗練,才有望求法金丹。
以虛度法師如今的年歲與進境,大概率是無緣於金丹大道的了。
這才是洋洋修行者之中的常態,便是一方道脈長老,麵對金丹天塹,也隻能望而興歎。
對於自己創法一事,溫言是知會過一眾道脈長老的,這也不是什麼新奇的事。
心關一道,自上古年間孔聖證得【文道】之後,文道修持之法便成了毫無爭議的主流修持之法。
其後的諸子百家,都不過是在此基礎之上增刪修補,亦或調整出最適合自家的關竅境界。
唯有前明王朝的陽明先生,其【心學】才真正走出了【文道】的藩籬,自開一道,輝映萬古。
在這漫長的傳承當中,自然也有百家修士嘗試開辟適合自家的修持法門,猶以佛道兩家最為熱衷,最終卻都以失敗而告終。
其中走出最遠的乃是禪宗先賢,也不過堪堪證得羅漢之位,且後續也被證實了前路斷絕。
所以,僅管佛道兩家間或都會有心關一道的巨擘出世,本質上仍是沿襲了儒門文道,加以自適應地改版後方才得以成就。
溫言以道為基,於心關修行一道創法,道脈長老們雖然並不看好其能超越先賢,但多少也都投注了目光。
“如何,成了?”
看到溫言的身影,縱然有所猜測,虛度法師仍是忍不住問道。
溫言頷首答道:“尚算順利,【坐忘道】,敬信第一,斷緣第二,依之可以入道。”
“坐忘道……可以入道麼?還不錯。”
實際上,虛度法師更關心的是溫言此時的狀態,隻要她本人不在此番的改易根基中受創即可。
溫言的修行根基還是在練氣之上,將來證就的也是金丹,其他的麼,可以做錦上添花,沒有也無妨,隻要不要影響到其根基就行。
但對方既然有意於此,秉著充分發揮道子主觀能動性的宗旨,虛度法師還是說道:“溫道子既然邁出了這一步,我等也期待著將來能於隴山之上能再立一座坐忘峰。”
“坐忘峰麼……”
溫言抿了抿嘴。
在龍門道脈之內,唯有所創之法彆開先河,且能依之修行至還丹大成,可以憑之得法的道途,才有資格在於隴山之上立下單獨的道統,自開一峰進行傳道。
龍門道脈所在的隴山不是單獨的一座山頭,而是廣袤的整座山脈,山峰林立,細分道統無數。
非如此,也當不得道脈之名。
溫言雖然淡泊,但在聽了虛度法師畫的餅之後,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是真的心動了。
非是邀名,而是能讓自己的【道】為更多人知曉,在這個世界留下更多的痕跡,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
佛祖西來有意,老子西出函穀,孔聖周遊列國,三教祖師尚且如此,更遑論芸芸下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