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登基後,劉據首先拜了劉瀚為大司馬,左丞相,尚父……
這個尚父可不得了,比肩父親的存在。
商紂時,文王姬昌拜薑尚為“太師”,尊稱太公望,薑尚輔助周武王即位後,被尊為“師尚父”,消滅商朝,建立周朝,封為齊侯。
他成為齊國的締造者和創始者,後世其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
從此以後,這尚父也成為了君王對臣子的最高稱呼,輕易不能用。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齊桓公稱管仲為仲父,秦始皇稱呂不韋亞父,項羽稱範曾為亞父。
他們其實這都是在向周武王學習,但是又不敢直接用尚父這個尊稱,所以隻能改稱其他的。
到了東漢末年,終於有人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自稱尚父,這個人就是董卓。《三國誌·魏誌·董卓傳》記載:“卓至西京,為太師,號曰尚父。”
而這次,太子劉據居然主動這麼乾,可以想象,他是想當周武王,他也認為劉瀚是下個薑子牙。
他這麼乾,其他人自然不願意,
“陛下,大司馬縱然功勳卓著,可既為大司馬,就不可為相,此為取禍之道。”
大司農桑弘羊最先站出來了。
“昔年,薑太公為國師,既統領百官,也可統領武將,先後輔佐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
既主軍,又問政,武能安邦、文能治國。怎麼就不可了?成了取禍之道?”
桑弘羊看了看坐著龍椅上的劉據,又看了看一旁跪坐著不說話的劉瀚,一時間不知道說啥,劉據這是把劉瀚當當世薑太公了,你這否認,兩人都得罪了,皇帝眼光差,劉瀚人差。
“陛下,大司馬按照輩分是陛下的堂兄,若為尚父,就亂套了。”
太仆上官桀站出來開口了,太仆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輿馬和馬政。
他這些年備受漢武帝寵信,和霍光一樣,算是新秀了。
如今光祿大夫霍光時常在甘泉宮內,照顧漢武帝,每次進出都得嚴格搜身,他算是親眼見證了甘泉宮的變故,一般隻有死,可他是那個人的弟弟呀,劉瀚終究舍不得下手……
霍去病的榮光,近30年後,還庇佑他的弟弟,兩千年後,依舊照耀著華夏的每一個人。
“大司馬是父皇認命的太傅,師如父,怎麼不行了,難道太仆對父皇的任命都質疑?”
好家夥,這怎麼反對?
“如今蘭陵侯身兼數職,大司馬,丞相,宗正,太過勞累,侯爺多年為大漢南征北戰,身體不好,還希望陛下體諒……”
說話的是張湯的兒子張安世,大概30歲上下,如今是給事尚書,尚書令的副手,而光祿大夫兼職尚書令的霍光被留在甘泉宮,他這副手,幾乎是一把手,相當於尚書令。
這官不大不小,可非常重要,是皇帝的貼身秘書了。
大概是因為感覺張湯是冤枉死的,所以漢武帝對她兒子張世安還算不錯,這也是一種彌補。
張安世這話說得有水平,誰也不得罪,很是圓滑,怪不得能他在後麵能成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陛下,張大人所言極是,大司馬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怎麼還能讓他如此操勞,應該多修養……”
這一下,大部分人都非常讚同,一致以劉瀚不適,不應該過度操勞,堅決抵製他為丞相。
沒有辦法,劉瀚一個人站三個位置,大司馬,左丞相,宗正,三公九卿占一小半了,那人家那些想上來的人,怎麼辦?
“太傅如何想的?您身體是否恙?”
劉瀚不緊不慢的說道:“丞相選其他人吧,陛下的心意臣懂得,可臣願為大漢鞠躬儘瘁死而後已,要麼朝廷上,要麼死在戰場上,絕不死在床上。”
“好吧,這件事情以後再議。”
“來人,宣旨。”
“諾!”
隨即,一個宦官開始宣讀旨意,第一道是加官進爵的,“詔曰:
卿桑弘羊執掌大司農之職,迄今理政,卿克己複禮,兢兢業業,博取百官之心,政績顯著。
推行算緡、告緡、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幣製改革、酒榷以及屯田戍邊,力圖穩定國家經濟,振興國力,論功行賞,有不虛此時。
……
此外,卿桑弘羊組織六十萬人屯田戍邊,堅守邊疆,有效防禦匈奴侵襲,捍衛國家安全。
桑弘羊之勞績,視為表率。其勤勉奉公之精神可謂兢兢業業,位當重責,充任禦史大夫,以肩國家大計,望其再接再厲,奮勉前行,效忠聖慈,造福黎民……
卿太仆上官桀……
卿張安世……可為尚書令!
……”
這一道聖旨念了老長時間,涉及了幾十人,大多是升官,劉據首先著眼於人事安排,精心挑選了一批忠誠且有才乾的官員進入朝廷。
其中有好些是後世麒麟閣十一功臣,比如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梁丘賀、蕭望之等等。
他們大多年紀不算大,有的甚至比劉據還年輕。
而對於漢武帝時期的臣子,他大都予以寬待,但也不乏對個彆反對者予以懲罰。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朝堂上的爭論更加理性,而不是陷入派係之爭。
其中桑弘羊算是一個示好,他可是漢武帝的心腹,現在榮升禦史大夫,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禦史大夫為秦代設置的官名,為丞相的副手,侍禦史之長,負責監察百官的職責。
西漢時丞相、禦史大夫並稱,丞相府和禦史大夫府合稱二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