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cass=”ntentadv”凡軍國大計,皇帝常和丞相、禦史大夫共同議決。丞相位缺,一般都是由禦史大夫直接升任。
禦史和皇帝親近,所以群臣奏事須由他向上轉達,皇帝下詔書,則先下禦史,再達丞相、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常常利用禦史大夫督察和牽製丞相。
劉據本來想讓劉瀚當丞相,但看百官都阻止,劉瀚也拒絕,他便讓丞相之位空缺著,那禦史大夫這個位置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這也傳遞一個信號,他劉據心胸豁達,武帝的心腹也會重用,你們好好乾。
大家還沒有緩過來,他又頒布了第二道聖旨,
“詔曰:
昔日高祖,功績顯著。斬蛇起義,承天命而擁天下,除暴秦之虐,擊反叛諸侯,維家國一統國。命蕭何推行節約政策,休養生息,免除百姓部分徭役。
又接受韓信之策,命大將韓信、彭越等攻取邊疆之地,使大漢國土遼闊,奠定基石……
振長策而禦宇內,享國長久,諡稱高帝,實乃萬世不滅之功績。
惠帝承高祖之餘威,承平在久,國家安靖,於時無大戰爭,專心於儒術教化,以淳風俗。又重農事,勸民勤於耕織,國力漸盛……
曾祖文帝,高祖季子也,其治天下,孝順之行,以其身示範天下,首崇孝道,敬老慈幼,廢除酷政,寬刑減賦。公卿以下,皆以孝行著聞。又尊禮孔子,置五經博士,立太學,以養天下之士,以至於百姓皆知禮義,而無爭鬥之患……
大行節儉之道,曾祖惡奢侈,務在儉約。常服之衣,不加緣飾,皆浣濯而再使用。臨朝聽政,亦以日中為市,薄暮而罷。所得貢物,皆賜予孤老貧困者。故國庫充實,而百姓皆得其所……
行安民之政,曾祖重視農桑,獎勵耕織,以安民富國。除田租之半,減輕人民負擔。又設立常平倉,以備災荒,減低人民疾苦。更發明弛山澤之禁令,廣開鹽鐵之路,使人民得以自給自足……
時,匈奴擾邊,曾祖選派馮唐持節出使匈奴,以和親政策,安撫之。又派遣將領如周亞夫等駐守邊疆,加強防禦。後用將領魏尚之計策,使匈奴分裂為數部,互相攻擊,終使匈奴衰退,邊疆安寧……
曾祖重視儒學,敬事孔子,封其後代為褒侯。每逢朝會,均以太學博士列於朝廷之上。又行鄉飲酒禮,以崇敬賢能之士。故儒學大興於世,人才輩出……
祖父景帝,上承高祖之誌,下承曾祖之光,得文帝之遺,守國之疆土,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漢初以來,諸侯王跋扈,國家未定,而祖父以孝悌之義,親睦九族,平八王之亂……
海內晏然,厥功甚偉。一生修德行政,恭儉恤民,務求安泰。其治天下也,尚德行,重法製,百姓安居樂業,海內日漸富庶。選用良吏,務在息民。嘗減省刑罰,解困百姓,寬政仁民,故國內安寧,吏民稱頌……
重農業發展,以利農桑。鼓勵農民墾荒,減輕賦稅,免除勞役,更立倉儲製度,以備荒年。故而百姓樂業,國庫充盈……
祖父亦尊重儒術,獎掖學士。學子雲集京師,研習經典,儒風大盛……
此後,漢家威嚴益振,四海鹹服,文景盛世,天下稱道……
及至父皇,上承天命,下治百姓,拓土開疆,廓清寰宇,德政浩大,功績之卓著,不可輕量。
彼既朕為太子,又開疆土,破匈奴,通西域,收南蠻,定西南,拓朝鮮,廣閩越,其威德無窮,非智勇雙全,何以能致此乎?
父皇之初,承文、景之盛世,國富民強,兵精將勇。彼以承平之威,振兵戈,以應諸侯。彼時,諸侯多叛,父皇撫之,兵不血刃,皆大將之功也。
又定禮儀,正風俗,設官府,定憲法,非有治國之才,焉能為此乎?
父皇以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大漢戰神蘭陵侯劉瀚破匈奴,以兵十萬,馬數萬匹,圍其主力於漠北。
彼時烽火連天,飛沙走石,血染長衫,兵分兩路,左路軍出雁門關,右路軍出居延海,夾擊匈奴,追亡逐北,封狼居胥,以臨瀚海,立下不朽之功……
又通西域,以示漢威,彼時漢使張騫,遠涉流沙,越蔥嶺,曆儘艱辛。得烏孫、大月氏之助,終至大夏。此一壯舉,非有剛烈之心,何能為之乎?
收南蠻、定西南、拓朝鮮、廣閩越皆父皇之偉業。南蠻雖惡,太傅之威不遜;西南雖險,太傅之心堅,滅南越,服西夷,破閩越,威震天;朝鮮雖遠,父皇之兵臨之……
彼時四方朝貢,萬國來賓,儘顯漢威。
然而太傅言父皇非完人,亦有缺點。彼好奢侈,嘗巡遊無度;又信方士,以求長生不老;又用酷吏,以施峻法,好大喜功,年年征戰,百姓疲憊,國庫空虛,大興土木,徭役嚴重……
朕以為然也,父皇之過在所難免,聖人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皆有缺點也。彼以道德為基,以才華為上,以仁義為先,雖有過失,不足以掩父皇日月之光,與天地同輝。
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師諱,可聖賢又言,為子,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萬不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君子之事上也,進思儘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惟念天下疲憊,百姓頻仍,年年征戰,不得寧息。
朕心不忍,欲讚揚父皇先祖之功,使萬民敬仰。蓋聞國之強大,皆因父皇先祖之英明;民之安樂,皆因父皇先祖之仁慈。
故朕欲借此聖旨,讚揚父皇先祖之偉業,使萬民知我皇室之厚德。又觀天下,疲憊之民,亟需休養生息。
是以朕意:當寬刑平法,輕徭薄賦,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大赦天下,廢除嚴苛之法律,以示我大漢仁慈之心。
朕再令天下,二十年內不興戰事,使百姓得以安寧。且不增加賦稅,減免商人雜稅,使萬民皆享我皇室之恩澤。
朕意已決,以此詔告天下。凡我子民,當以此為鑒,行此德政,使我漢家天下,萬世永續!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無以萬方。
一切罪惡,以朕為止,此心昭昭,天地可鑒!”
他這聖旨,像是一個大炸彈,震得文武百官腦瓜子嗡嗡的。
前麵聽著,都很不錯,就是吹噓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還有漢武帝的功績,特彆是從文帝開始,大吹特吹,這也還好,皇帝上位,吹噓祖先功績,很正常。
可後麵,畫風就變了,赤裸裸的把漢武帝的不足和缺點都說出來了,這是能說的?
大漢以孝治天下?就是這麼孝順的?
還明著說是太傅劉瀚說的,他很讚同,他這逼漢武帝退位的事情,好些人可能有耳聞了,這就差說對是我乾的,有錯都說朕的不是吧。
“退朝!”
也不管百官接受不接受,劉據已經撤退了,他臨走前看了一眼劉瀚,兩人四目相對,似乎一切在不言中。
“罷了,你死了再說,薑子牙活了112歲,我活個一百歲,似乎也是可以的,你若是武王,我可為薑太公,你若為阿鬥,我可為諸葛丞相,你不負我,我必不負你……”
劉瀚心中幽幽一歎,他的心終究是肉做的。
可惜,他猜到開始,沒有猜到結尾……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