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這沒有效果,有效果才有鬼了,公元5年12月16日,漢平帝劉衎在未央宮去世,終年14歲……
一番操作下來,他在朝中的勢力如日中天,幾乎等同於皇帝,也許還有人以為他隻是周公,但明眼人,特彆是劉氏子孫,已經看出來了,好家夥,他不是要當霍光,是要當皇帝呀。
於是,以劉氏宗室為主的反對派開始發力了,自己祖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都200多年了,你隨隨便便就拿去了?
換了誰都不願意,王莽如果當皇帝,那他們姓劉的還有好果子吃嗎?
所以,他們開始反抗了,首先是安眾侯劉祟發難,居攝元年公元6年)劉祟率領百餘人進攻宛城,這勇氣是有的,但人太蠢了,百餘人有什麼用?
結果,他連城門也沒有攻入就失敗了。
第二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擁立嚴鄉侯劉信為皇帝,通告各地,長安以西二十三個縣的“盜賊”趙明等也起來造反。
“好家夥,都反我了,算了,哭哭吧。”
府邸內,王莽有點想笑,他已經預想到這個效果了。
“做皇帝確實不錯,我還沒有做過,可惜呀,比起長生來,這些都差遠了。”
所以,和曆史上一樣,他裝作十分恐懼,日夜抱著孺子嬰在宗廟禱告,哭泣,哭得那是相當的悲慘,是人見了都傷心呀。
同時,他不光哭,還不斷調動大軍鎮壓反對派,最終成功穩定了局勢。
翟義的部隊被攻滅的次年,王邑在王莽的指派下,成功平息了叛亂。
“就這,我還以為你們有多牛,一群土著,該稱帝了,劉歆這人是個人才,還改名劉秀,我要不要也殺幾個劉秀?”
王莽喃喃自語,但終究沒有下令殺劉秀,不然曆史又得變樣,他不在乎變,但不能大變。
劉歆,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為西漢沛今屬江蘇)人,高祖弟楚元王劉交)五世孫,劉向之子。
他是華夏有名的漢代經學家、校讎學家、目錄學家,曾任黃門郎、中壘校尉。
此人天生聰穎,又生在書香門第、貴胄之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博覽群書,詩、書、經、史無不涉獵,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
早年和王莽是鐵哥們,兩人都對西漢末年的各種社會亂象不滿,立誌要從古代聖賢書中找到匡正天下的治世之道,一拍即合,結下了深切的友誼。
當然,他不知道這個好兄弟王莽已經換人了。
當年,漢哀帝劉欣繼位,因為劉歆與漢哀帝劉欣名字同音,為避諱皇帝名字,劉歆必須改名。
在同一年,出現了一部《河圖赤伏符》的古書,上有一句讖語:“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這讖語預言,有一個叫劉秀的將要成為天下之主,所以這一年,劉歆遂改名劉秀……
這家夥是王莽的鐵杆支持者,為他搖旗呐喊,雖然自己是劉家子孫,但他是有理想的,前幾年,劉歆作《鐘曆書》與《三統曆譜》。
其中由“王者.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成為王莽篡權的基礎理論。
當然,王莽能篡位,還不止這些,得感謝漢武帝,自西漢武帝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弄出天人感應,朝廷中的大臣與學者們熱衷於討論災異與禪讓的話題。
經過幾十快上百年下來,大家都這樣認為了,認為災異是上天對人君失德的譴責。
在昭帝時期,有一位名叫晆弘的大臣曾上奏建議禪位給公孫家的人,當時泰山有石自起立,上林有柳樹,枯僵複起,蟲食葉成文——公孫病已當立。
而在宣帝時期,蓋寬饒也提出過同樣的建議。而且,漢哀帝劉欣也乾過蠢事,他年紀輕輕,便已疾病纏身,而且沒有子嗣。
這個時候,一個叫夏賀良的儒生跑來告訴他,這是上天對陛下的警告,隻有更改紀年、國號,再受命,方可一改衰頹的國運。
這就是所謂的“再受命”,其學說與儒家的“天人感應”一脈相承,認為皇帝是由“天”任命,既然漢運將終,讓皇帝再受一次天命,便可延續大漢的國祚。
漢哀帝劉欣聽信夏賀良之言,下詔書宣布改元更號,自稱為“陳聖劉太平皇帝”。
這個稱號看起來就非常詭異,劉邦自稱是人龍混血,赤帝之子,同時還是堯的後代,畢竟劉氏起源於三皇五帝之堯帝,前麵什麼人龍混血,赤帝之子可能是瞎編的,但這個劉邦一脈出自“帝族”,是堯帝的七十六世孫這倒是真的,有依據的。
這一下,詭異的就來了,劉氏被認為是堯的後裔,而陳是舜的後裔,雖說堯舜禪讓有改朝換代的意思,但這個稱號相當於劉欣自己宣告推翻自己,我又自己繼承回來,這不是亂搞嗎?還說不清自己是繼承的到底是堯,還是舜,你要反自己祖宗嗎?
好家夥,這“再受命”過了一個多月,可漢哀帝的病情並未好轉,四方反而傳來了天災頻繁的消息,而夏賀良得意忘形,還要推薦自己的同黨出任要職,控製朝政……
漢哀帝也不是傻子,他能把王莽弄下台,說明此人能力不差的,他知道自己上當了,趕緊取消“陳聖劉太平皇帝”的稱號,恢複了原本的年號,並處死了夏賀良。
如果隻是這樣就算了,他在要死的時候,更乾了一個蠢事,說想把皇位禪讓給董賢,好家夥,董賢配嗎?
你既然想禪讓,就應該禪讓給一個能力強,道德好,現實的聖人呀,這不就是現在的王莽嗎?
於是乎,王莽巧妙地利用了這些觀念,大肆賞賜那些獻上符命的人,甚至有人在他的鼓勵下,向漢高祖廟獻上了金匱策書。
這本策書大意為王莽是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
終於,王莽準備篡漢了,他還缺少一樣東西,那便是傳國玉璽。
於是,他派堂兄安陽侯王舜去向太皇太後,自己的姑姑王政君索取玉璽。
此時的王政君已經80歲了,經曆五代帝王,這長壽得可怕,見證了大漢在漢宣帝手中成為最強,也在自己丈夫,兒子手中衰敗,如今它要滅亡了。
“你們父子一家承蒙漢家之力,才能世世代代都得到富貴,既沒有報答他們,又在他人托孤之時,趁機奪取國家,完全不顧恩義之道。
為人如此,真是豬狗不如,先帝怎麼會有你們這種兄弟!
而且如果你們自以為得到天命而成為新皇帝,想要改變正朔服製,就應該自己做新的玉璽,流傳萬世,為何想要得到這個亡國的不祥玉璽?
我不過是個漢家的老寡婦,隨時都可能會死去,所以想要拿這顆玉璽陪葬,你們終究是得不到的!”
“嗚嗚!”已經是80歲的王政君痛哭流涕,大媽罵自己的侄子和王莽。
她雖然大力提拔自己的王家,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她死後要享受的是劉家的香火,不是王家的,她已經算是劉家人了。
這大漢要是被她提拔的王家侄子篡奪了,她死後如何去見自己的丈夫,兒子?如何見漢宣帝,見曆代西漢帝王?
想到這些,悲從中來,不可斷絕,她忍不住流淚,旁人也跟著垂泣,一時間,大殿全是哭聲。
“姑母,侄兒也沒有辦法,堂弟如此,已經是大勢難改了。”
王舜已經50多歲了,也感到悲哀,流下眼淚,但過了許久,他還是說:“侄兒已經無話可說了,自然是對不起姑母,但堂弟是一定要拿到傳國玉璽,您還能到死都不拿出來嗎?”
王政君知道王舜的話已經帶有威脅了,她不拿,其實彆人可以搶,甚至毒死她,隻是不想走到那一步罷了。
她顫顫巍巍的將傳國玉璽取出,“啪嗒!”直接砸到地上給王舜,導致璽上的螭碎了一角,大聲道:“我已經快老死了,有你們這樣的親人,我們王家是要滅族了!”
王舜心疼玉璽,隻能撿起來,也不敢刺激自己姑母了,“侄兒告退,姑母好好休息,您永遠是太皇太後。”
終於,在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接受了孺子嬰的禪讓後稱帝。
他進入高祖廟拜受,戴上王冠即天子位,改國號為“新”,稱自己為新始祖。同時,他還將長安改名為常安。
這一切都發生在“始建國元年”,那時的王莽已經54歲。
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王莽登上了最高的權位,開創了華夏曆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
從安漢公到宰衡,再到假皇帝,最後成為真皇帝,這一路走來曆經了八年,他不僅打破了貴族革命和平民革命的固有模式,還開創了篡奪之例的先河。
“得找點黃金,給它鑲嵌一下,記得這玉璽,當年還是我和李斯一起弄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一般人是無法拒絕的,可我更無法拒絕,長生不死,逍遙自在。”
夜晚,王莽坐在龍椅上,輕輕撫摸著玉璽,感慨萬千,他的時代似乎來了,但也會馬上走了,因為會有一個叫劉秀的人來弄死他。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