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莫非是想繞開江州?直接攻打平曲?”
岑彭的點頭,“正是。”
divcass=”ntentadv”“此事萬萬不可,大軍繞過江州,萬一田戎截斷我們後路,那隨時可能全軍覆沒。”
在華夏的曆史長河中,戰爭的烽煙不絕於耳,其中以攻城戰尤為驚心動魄。
在史書的記載和熒屏的呈現中,時常可以看見數十萬大軍對一座城池進行猛攻。雙方激戰正酣,各種進攻與防禦器械層出不窮。
然而,一場攻城戰過後,兩軍往往疲憊不堪,損失慘重。
有人不禁疑惑:“既然攻城戰如此耗費時間與力量,為何不選擇繞道而行呢?”
這裡麵有諸多原因,首先,古代的城池不僅僅是一道城牆,還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方圓數十裡內的精英人才和經濟資源,皆彙聚於此。
古代的交通並不發達,使得藥材和糧食的運輸受到諸多限製。然而,占領城市後,進攻方就能迅速獲得藥材、醫務人員,還有糧食,能有效救治傷員,獲得大量補給。
士兵俘虜以及城內諸如鐵匠一類的技術人員,也可以為攻方帶來極大的勞動價值。
更為重要的是,城池與城池之間的緊密聯係,使得攻方能夠獲取關鍵的戰略情報。
進攻方在占領一座城池後,便可以借助當地有名望的人士管理城市,吸引民眾投軍或捐獻物資。
同時,這座城池也成為吸引周邊人才的重要港灣,無數有才能的人紛紛前來投奔,為戰事助力。
基於種種誘人的好處,便不難解釋為何將士都十分執著於攻下一座城池。他們願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價,投入大量的兵力和物資,進行長時間的圍攻。
至於繞行,若不是必要,是不考慮的。
很多城池因地勢原因無法繞開,畢竟關鍵城池多設於攻城方必打之地,譬如,秦漢時期,欲入渭河穀地,必逢函穀關、大散關、武關、蕭關,
其中尤以函穀關最著名,守衛著名為“稠桑塬”的山穀,欲通行者,莫非征服此地,繞之不得。
太原城則為另一例,這座孕育了諸多名人的城池,坐落於恒山、呂梁山、太行山、中條山的環抱之中。
駐軍此地,可南渡關中,東入河北,北過雁門關入漠北。
太原城東、西、北三麵環山,南臨太原盆地,故而進攻方易被察覺,利於守城方籌備。
在古代,諸如此類以山勢作為守城防禦,又位於行軍必經之路的城池,往往令攻城方備受煎熬。
退一步講,即使能繞開,也非常容易被圍剿,被切斷後路和補給的。
在古代戰爭中,不論是攻方抑或守方,軍隊不太可能在一次戰役中將所有兵力一次性地派出,因為雙方都擔心遭遇偷襲。
倘若攻方決定鋌而走險,全軍繞城而行,一個弄不好就會被城內警戒的士兵發現。
選擇繞城行軍,便等同於孤軍進入敵軍內部。一旦被發現或是情報泄露,將麵臨毀滅性的打擊。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攻方在城門附近部署部隊以分散敵人注意力,仍可能麵臨城內其他兵力從後方展開的反擊和包圍,同時還有可能遭遇從其他地區趕至的守方援軍。
一旦攻方陷入兩麵受敵之困境,戰局無疑將傾向於守方。
即使攻方具備充足的軍事實力選擇繞城行進,其後勤補給線依然存在被切斷的風險,弄不好就全軍覆沒。
所以,當岑彭想要繞過江州的時候,大部分將領都是不同意的。
“田戎這人早被咱們漢軍打軟了,隻要我們不進攻,他絕不敢出城送死,他現在就像是烏龜殼,死了心想和我們消耗,我們消耗不起。
目前6萬大軍,城中怕有上萬大軍,就算我們能攻破,也是損失慘重,所以必須想其他辦法……”
最終,岑彭留下馮駿,還有8千兵馬,圍住了江州,同時虛張聲勢,造成主力還沒有走的假象。
隨即,岑彭親率主力北上經過墊江,直接進攻平曲。這裡是蜀軍的一個大糧倉,雖然有些軍士守護,但哪裡想到岑彭來得如此神速,根本來不及抵抗,就白白將數十萬石糧草拱手相讓。
好家夥,這一下大軍吃飽了,不用擔心糧草問題了。
“將軍高明呀。”
大家都誇讚起岑彭,他擺擺手說道:“臧宮於平曲,拒延岑之蜀兵主力。”
“末將領命。”
漢軍過年,蜀軍那是死了爹媽一般,聽說岑彭在蜀中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白帝公孫述有些慌了。
“岑彭怎麼就繞過江州?田戎是傻子嗎?”
公孫述很慌張,可不敢大意了,忙命令延岑、呂鮪、王元、公孫恢等蜀中大將分駐廣漢郡治樟潼,今屬四川)、資中今四川資陽),另遣侯丹引軍二萬拒守黃石今四川涪陵東北橫石灘),說什麼也不能讓岑彭再走位破陣了。
岑彭故技重施多設疑兵,命楊翕和臧宮抵拒延岑等人虛張聲勢,自己則分兵由水路回江州,好家夥,他這是又回來了,學教員的幾渡赤水?
隨即,沿著溯都江今四川省中部之岷江)而上,襲破在黃石的侯丹。
然後,岑彭使出神行太保的走位大法,急行千餘裡,一鼓攻克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並派精銳騎兵馳攻廣都今成都雙流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以及眉山市仁壽縣北部等地區),一直攻到離成都幾十裡的地方。
其勢如疾風驟雨,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敵眾潰散。
此時,成都城中的公孫述腦海中還在捉摸岑彭是否仍在平曲,不成想岑彭早到了武陽,自己布置的防線都成了擺設。
想到岑彭馬上就要來成都與自己戰鬥了,公孫述揮著平時用的權杖,使勁敲著地下大罵:“岑彭還是個人嗎,怎麼這麼神?”
他想到了什麼,驚叫起來,“快,找伏廬來見朕,朕要殺了岑彭,朕要殺了他。”
而另一邊,長安城內,劉秀得知這個消息,哈哈大笑。
“哈哈,不愧是岑彭呀,他的能力就是厲害,當年守宛城的時候,我大哥十幾萬大軍圍攻,岑彭嚴明軍紀、鼓舞士氣、安定民心、修備守具、頑強抵抗,
雖然兵力處於劣勢,卻讓城外的義軍久攻不下,隻能望城興歎。
後來,城中的糧食用儘,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事,即便這樣,宛城仍自巋然不動。
大哥破城之後,舍不得殺他呀,如此大才,怎麼能殺?”
劉秀回憶當初,唏噓萬分,他也差點殺了岑彭,小長安聚的時候,就是因為岑彭,差點讓他出師未捷身先死呀,經曆人生的低穀與大敗。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宦官進來了。
“陛下。”
“太子的來信。”
“朕看看。”
劉秀打開竹簡一看,臉色大變。
“快,叫人通知岑彭,讓他加強防範,朕怎麼把這件事情忘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