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十二年風雨天下一統)
就在吳漢節節勝利,眼看就要攻破成都,滅亡大成的時候。
被困圍城的公孫述無計可施,就向心腹大將延岑谘詢破敵之策。
延岑也是個梟雄,字叔牙,南陽郡築陽縣今湖北省穀城縣)人。王莽末年乘亂起兵,後降於更始政權大將劉嘉,更始政權崩潰之後,割據自立。
曾一度占據關中三輔,自稱武安王,被劉秀大將馮異擊敗之後,先後依附於秦豐、公孫述繼續對抗漢軍。
他投降公孫述後,被封為寧王。
“寧王,如今的局勢應當如何?”公孫述確實無計可施的,成都一旦被攻破,他也死翹翹了。
延岑說:“陛下,男兒應當在死中求生,怎能坐著等死呢!財物是容易聚斂的,不應當吝惜,您拿出所有金銀財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招募勇士,和吳漢血戰到底。”
“好,如今隻能如此了。”
公孫述雖愛惜錢財,但事到如今,他隻能就將金帛全數拿出來,募得敢死隊五千多人,在市橋以配合延岑。
還彆說,這一招就是好使。延岑也拿出看家本領,先是故布疑陣以吸引正麵吳漢的注意力,接著派出奇兵悄悄繞到吳漢大軍的背後,從後麵向吳漢捅了一刀。
誌得意滿的吳漢根本沒有想到彆人會從後麵攻擊自己,這一招千年殺,太及時和恐怖了,使得猝不及防、被前後夾攻的漢軍大敗。
這一仗,把吳漢打得是狼狽不堪,差點就前功儘棄、功敗垂成。
在大軍兵敗如山倒、倉促逃竄之際,吳漢在亂軍之中墮馬落水。
“啪嗒!”
本來身著全套鎧甲的吳漢落水之後應該像秤砣一樣一路沉到底。
“將軍!”
四周士兵大喊著,可他們大多是河北人,根本不會遊泳,吳漢也是,有水不停的灌入他的喉嚨,他感覺死亡在接近了。
就在他要死的時候,慌忙之中,他似乎抓住了什麼,黑乎乎的,很長,他拚命抓住。
短暫的瞬間,他又上岸了。
原來,吳漢命好,他的馬沒跑,於是,他抓著馬尾被拖上岸才脫離險境。
“哈哈,天不絕我,追風,好樣的。”
吳漢全是都是水,極其狼狽,他翻身上馬,拍著馬兒哈哈大笑。
“撤退,回營地。”
被公孫述一頓悶棍打得有些驚魂未定的吳漢逃回軍營,又赫然發現,軍中存糧隻夠七天了。
剛剛戰敗、士氣低落再加上軍中存糧不多,灰心喪氣、鬥誌全消的吳漢開始秘密準備戰船,準備撤離。
先離開這個倒黴的地方,休養一段時間,再卷土重來、報仇雪恨。
不得不說,吳漢不是吃素的,他當得上劉秀手下第一大將,他具備名將的品質,那便是堅強,這是最重要,也是最後的階段,是一個名將的必修課。
所謂勝敗兵家常事,不過安慰自己而已。打了敗仗,死幾萬人,你能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嗎?
你怎麼去麵對那些士兵的家人,怎麼有臉去見將指揮權交給你的老大?
那是幾萬人命,不是幾萬隻螞蟻!
然而伱的選擇隻能是堅強,即使你屢戰屢敗,但必須屢敗屢戰!
可以想象,當你數次敗在同一個人手下時,你會畏懼這個人,所謂的恐某症就是這麼來的,即使你有著傑出的軍事才能,不能戰勝自己的軟弱,還是不能成為名將的。
而那些最優秀的人能夠從失敗中爬起來,去挑戰那個多次戰勝自己的人,這才是堅強!
即使是優秀和強大如劉秀也打過敗仗,還不止一次,當年小長安聚的時候,自己差點身死,隻能看著親人慘死自己麵前,卻無能為力,那種痛苦和掙紮,幾人能懂得?
而且,他攻打縣城的時候,還多次失敗。
《後漢書·王郎傳》:“明年,光武自薊得郎檄,南走信都,發兵徇旁縣,遂攻柏人,不下。”
《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一》:“擊斬王郎將李惲;至柏人,複破郎將李育。育還保城;攻之,不下。”
《後漢書·光武本紀》:“育還保城,攻之不下,於是引兵拔廣阿。”
《後漢書·光武本紀》:“光武因大饗士卒,遂東圍巨鹿。王郎守將王饒堅守,月餘不下。”
《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一》:“更始遣尚書令謝躬率六將軍討王郎,不能下。秀至,與之合軍,東圍巨鹿,月餘未下。”
《後漢書·馮異傳》:“光武略地潁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車鄉。”
《後漢書·王劉張李彭盧列傳》:“光武乃引兵東北圍钜鹿。郎太守王饒據城,數十日連攻不克。”
甚至也輕舉妄動導致全軍覆沒的。
《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二》:“蕭王北擊尤來、大槍、五幡於元氏,追至北平,連破之;
又戰於順水北,乘勝輕進,反為所敗。王自投高岸,遇突騎王豐下馬授王,王僅而得免。散兵歸保範陽。軍中不見王,或雲已歿,諸將不知所為。”
正兵合戰不如王郎,甚至一度導致劉秀的部下們還未和王郎的軍隊開打就有心理陰影了。
《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一》:“王郎遣將倪宏、劉奉率數萬人救巨鹿,秀逆戰於南樊,不利。景丹等縱突騎擊之,宏等大敗。秀曰:‘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見其戰,樂可言邪?’”
《後漢書·景丹傳》:“拜丹為偏將軍,號奉義侯。從擊王郎將皃宏等於南樊,郎兵迎戰,漢軍退卻,丹等縱突騎擊,大破之,追奔十餘裡,死傷者從橫。”
所以不怕失敗,不怕從頭再來,不怕全軍覆沒是一個名將的品質。
劉秀擁有這種品質,吳漢也有,這也是他重用吳漢的原因之一。
本來吳漢都準備撤走了,大不了重頭再來,收拾舊山河。
這時,光武帝劉秀派來擔任未來蜀郡太守的張堪,聽說吳漢想要退兵的打算以後,焦急萬分,連夜趕來勸阻吳漢。
這也是個牛人呀,張堪出身於南陽豪門大族,很早便成為孤兒,他把父親留下的數百萬家產讓給堂侄,簡直是視錢財如糞土呀。
張堪十六歲時,來到長安受業學習。張堪的品行超群,諸儒都稱他為“聖童”,又是一個學霸級彆的存在。
光武帝劉秀還是一介布衣的時候,看到張堪品行兼優,常常誇獎他。
劉秀登基稱帝後,中郎將來歙舉薦張堪,劉秀便征拜張堪擔任郎中。經過三次調遷後,升任謁者。
這一次伐蜀,劉秀派他轉運積聚的布帛,並率領騎兵七千,前往協助大司馬吳漢征伐公孫述,大概是怕吳漢不靠譜,在半道上又追任張堪為蜀郡太守。
他未來還有一個特彆牛的孫子,那便是東漢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張衡,看來是有遺傳的。
“大司馬,此時萬萬不可撤軍,否則前功儘棄,應當一鼓作氣,攻破成都,滅亡公孫述,否則他必然死灰複燃……”
張堪那口才是相當的好,哢哢一頓分析,說得吳漢直點頭,努力幫他分析當前形勢,最後希望吳漢能激勵士氣、重振旗鼓、正麵跟公孫述進行最後的大決戰。
張堪向吳漢保證說,公孫述一定會滅亡,這個時間絕不會超過七天。
看著信誓旦旦的張堪,吳漢接受了他的建議,對內養精蓄銳、激勵士氣、鼓舞鬥誌;對外故意示弱、不敢迎戰、龜縮防守。
這一下,公孫述果然中計,這一年十一月,臧宮軍攻打到鹹門。
公孫述就讓來人卜卦。
那些所謂的大師跳著大神,一番操作猛如虎。
“啪嗒,啪嗒。”銅錢和龜殼散落一地。
“怎麼樣?”
幾個卜卦的人不敢說話,相互大眼瞪小眼。
“都滾,滾,朕親自來。”
於是,他親自動手了,他對卦象可是很有研究的,他不僅喜歡占卦,而且篤信圖讖,善於利用這些。
當年,公孫述稱帝後,為了表示與漢決裂,於是廢除銅錢,改鑄鐵錢,百姓手中原來的貨幣不能流通,怨聲載道。
蜀中流傳的童謠說:“黃牛白腹,五銖當複。”
好事的人私下傳言,這童謠是說天下當歸還劉氏。公孫述也頗懂輿論導向,他命人引經據典,為自己取代漢劉天下造勢。還說自己手紋有奇,得以建元龍興之瑞。
公孫述還廣泛傳播自己受命於天的言論,幾次將這些東西移書中原,希望以此惑動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