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省負責商議,商議出結果了,起草詔書。
divcass=”ntentadv”門下省的職責是負責審議和決策,他們審核皇帝本人或朝臣們廷議出的政令,以及簽署章奏,另外還有封駁詔令、奏章的權力。
最後是尚書省,和目前的尚書台類似,主要負責決策,下麵有6個部門,就是那六部。
六部分彆為戶部、吏部、禮部、兵部、工部、刑部。
戶部是六部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大部,掌管全國的錢糧、稅收和統計工作。
吏部是負責管理全國官員的部門,有著官員任免、升遷、降職、調動等權利……”
隨著劉瀚的解釋,劉秀眼神越來越亮,似乎在某個瞬間,能發出耀眼的光芒。
“好好好,強兒,你當真是讓朕眼前一亮,你是怎麼想出這麼好的製度的?”
劉秀是開國皇帝,在曆代皇帝裡麵的能力都是相當不錯的,他立刻就覺察出了三省六部製度的優點。
“你過幾日,將這些寫一份詳細的奏章給朕,朕和大臣商議一下,到時候實行。”
“謝父皇。”
“是父皇應該謝你,對了,三省六部製度說了,那科舉製度呢?那是什麼?莫非和三省六部製度一樣?”
“科舉製度是人才的選拔,目前我大漢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途徑很多,如軍功、任子、貲選等,但主要的是征辟和察舉。
所謂征辟是由父皇您或朝廷直接聘請名士任官,這些名士均是所謂誌行高潔、博學多才或某一方麵技藝卓絕超群的學者、私學大師,也有的是學富五車卻淡泊名利隱居民間的名士。
他們一經征辟,無須考核即被授予高官,這些人固然才學淵博,能力強,但被征辟的人數量極有限,根本無法滿足大漢的需求。”
“對,這一點強兒說得有道理呀,而且有的人即使父皇再三征辟,他們也都拒絕,比如子陵,他即是父皇的同窗,也是父皇的好友。
當年在長安求學的時候,父皇和他喝酒,談天說地,那是何等痛快,他的學識遠遠超過父皇。
父皇稱帝後,知道他的才華,多次延聘他,他始終不同意,這也是父皇一大遺憾呀。”
劉秀說著,似乎想到過往,唏噓萬分。
劉瀚不得不感慨很多時候,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他承認嚴子陵有才華,但不一定遠遠勝於劉秀。
“父皇,人各有誌,都隨他吧,江海冥滅,山林長往。遠性風疏,逸情雲上。道就虛全,事違塵枉……這是他的追求。
隻是他算不得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老人家還致力於治國,想給天下百姓謀福利,他倒是躲著,這麼些年書,沒有讀透……”
“你呀你,這張嘴,父皇都說不過你,要是子陵聽到,不得氣得罵人。”
劉秀笑了笑,說道:“你繼續。”
“遵命,征辟製度說完,再說察舉製,它是由公、卿、列侯、刺史、郡守、國相經過考察,將一些符合朝廷要求的人才推薦出來,供朝廷直接任用或經過一定形式的考核再加以任用。
這多數先由皇帝下詔,令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吏,按照一定的名目,把各地品德高尚、才乾出眾、學識淵博的平民或下級官吏推薦給朝廷,
由朝廷直接任官,或經過某種形式的考核,一般是由皇帝親自策問,然後擇優錄用。
察舉始於漢文帝,漢文帝即位的第二年,下詔舉賢良方正及直言極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並首次對被薦舉者采用策問的方式進行選拔。
隨著發展,察舉製到漢武帝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和完善:
其一是舉賢良對策成為定製;其二是擴大了察舉的科目,新增設了舉孝廉、舉秀才、舉明經等科目;其三是規定舉孝廉成為歲舉的常行科目……”
“哈哈,吾兒了解得非常透徹呀,朕心甚慰。”
劉秀一邊聽,一邊扶胡須,一臉的欣賞。
“這有優點察舉隻重才能品德,不重出身,這是開明的平民政策。薦舉人對被薦舉人有充分的信任,因而合作起來比較順利。
但它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其一,在察舉製下,雖然察舉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賢人之眾,不可能把所有賢人都推薦給朝廷,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賢才被埋沒在鄉村野氓中,終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費。
而且有許多小人利用察舉機會,或賄賂或靠關係千方百計使自己成為被察舉對象。還有,被察舉者因察舉人而走上仕途,必對察舉者感恩戴德,並為之效命,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派係。
其二,對士人道德品質的考察是察舉製的前提,但這真不好看,因為很難對人的道德品質作出中肯的評價。人的道德品質須通過對他言行的長期考察才能得出較客觀的評價,而且這種言行還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後發生蛻變。
畢竟人心隔肚皮,比如王莽篡漢前,謙恭至孝,有很大的聲譽和威望,許多人都說他是在世聖人,以為他會超越霍光,成為一個輔佐天下的一代聖人,但最後他卻是包藏禍心,篡漢自立,以至於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
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偽誰複知?
其三,隨著發展,特彆是王朝中後期,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製,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如此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彆居,寒素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甚至會上出現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經學的官僚門閥。那時的察舉製已蛻變為變相的世襲製,成為那些公卿大族維護自己勢力,維持特權的工具了……”
劉秀皺著眉頭,“當真會這樣?”
“也許會,也許不會,但父皇看看王莽篡漢之前就知道了,想必父皇經曆過的。”
“所以,你說的科舉製度就是為了改變這個察舉製度的?”
“父皇,當真是英明。”
劉瀚隨即把科舉製度緩緩道來……
劉秀聽完站起來,“統一考試?糊名?”,隨即走來走去,“不錯,不錯,這是顛覆性的,可不考察忠孝和品德了?”
“父皇,這如何考察,人心易變,還隔著肚皮,隻能日久見人心,多監察了,一旦發現貪官,就剔除出去,而且父皇,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劉秀喃喃自語:“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他說完,看向天空,隨即又看向劉瀚,內心千頭萬緒,恍如昨天。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