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媲美張角的人(迷霧中的五鬥米教)_大漢永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大漢永存 > 第307章 媲美張角的人(迷霧中的五鬥米教)

第307章 媲美張角的人(迷霧中的五鬥米教)(1 / 2)

第307章媲美張角的人迷霧中的五鬥米教)

公元184年,8月,張寧帶著大軍開始亡青州方向去了,留下張寶在下曲陽斷後。

而另一邊,巴郡人張修用‘法術’為人治病,所用方法大致與張角相同。他治病時,讓病家出五鬥米,因此號為“五鬥米師”。

差不多時間在張寧離開的時間,張修模仿張角,聚眾起來造反,攻打郡、縣,當時人稱他們為“米賊”。

在這裡,一個影響華夏多年的道教門派誕生了,五鬥米教,這是正一道的前身。

正所謂法傳天下,普度眾生。

目前分兩大教派:正一道教與全真道教。

縱觀曆史,從道家成立到現在,道家道士內修道德,外行濟世利生的故事,數不勝數。

道的思想始終提倡“無為”、“不爭”,但其實信奉道家的信徒始終保持盛世觀望亂世浮塵的處世態度,秉持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思想。

道為正一,尊天敬祖,濟世度人。

後世《道門科律》有言:“五鬥米道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

內外道士二千四百人,下千二百官,章文萬通,誅符伐廟,殺鬼生人,蕩滌宇宙,明正三五,周天匝地,不得複有淫邪之鬼。

罷諸禁心,請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使內修慈孝,外行敬讓,佐時理化,助國扶命。”

道教在東漢正式形成教團後,即高標“尊天敬祖”之後,所修廟堂、設壇場,用意也在“敬神事,教民追孝也。”

尊天敬祖的重要意義在於維護華夏民族的血統、尊嚴和凝聚所有炎黃子孫的歸根心理及熱愛祖國的向心力。

正一道教驅邪降魔、斬妖破穢,在於維護天地清泰,凝聚正氣,提倡正義、讓民眾一心不亂,歸於正道。

故祖天師張道陵也被尊為“降魔護道天尊”。

正一派主要有茅山、靈寶、清微、淨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

宗壇在江西龍虎山。符篆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

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篆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篆大派。

另一自然是全真道,講究道教全真,內修心性,外度眾生。

在曆史的推動下,宋元時期道教史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教派,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王重陽祖師創立的全真道。

其教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全真”。

其修煉主旨是清靜無為,去情去欲,修心煉性,養氣煉丹,含恥忍辱為內修“真功”,以傳道濟世度人為外修“真行”,功行兩全,證聖成真,謂之“全真”。

全鎮道有龍門、隨山、遇山、華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全真道為代稱,祖庭為重陽宮、永樂宮、煙霞洞。

全真道曆史上有兩個比較興盛的時期,一是金元時期丘處機真人和尹誌平真人的扶教,二是清時期王常月祖師的中興,各個時期都有其不同之特點。

毫無疑問,全真道的創始人是王重陽祖師。

而大家公認正一道的創始人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因為張天師是五鬥米教的創始人。

可五鬥米教真是張天師創立的?

對應這一點,古今中外,曆史頗有爭議。

在大眾眼裡啊,這似乎沒有疑問,大家都這麼說,張陵是第一代天師,還被尊稱為張道陵。

相傳張天師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漢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豐縣阿房村。

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離塵世,登陵成仙。

他叫張陵,中間的道字是後人加上去的,意味著得道成仙。

據說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從其學者千餘人。

他學識淵博,家裡很有錢,不用為生活煩惱,他開始思考人生,觀察宇宙之變化。

常歎息所讀之書無法解決生死問題,於是棄儒改學長生之道。

張道陵26歲時曾官拜江州(今重慶)令,但不久就辭官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中,精思學道。

東漢後麵的明君漢章帝、漢和帝先後征召其為太傅、冀縣侯等職,他都推辭了。

之後張道陵開始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

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貴溪縣雲錦山。

雲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

傳說,他三年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在後世成為了道家祖庭。

那時候,張道陵60歲,聽聞蜀中民風純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

入川後,他先居陽平山,後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湧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煉誌。

永和六年141年),張道陵著作道書24篇,自稱“太清玄元”,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奉其道者,須納五鬥米,時稱“五鬥米道”……

這是大眾人認知,可是在後世學術界啊,五鬥米道到底是不是張道陵創立的,其實一直都有爭議。

因為另外有一派學者認為創立五鬥米道的是張修。

一旦翻開史料就會發現一個事情,非常可疑。

有很多史料啊,比如《資治通鑒》,《三國誌》之類的在描述當時道教情景的時候,並不提張道陵和他的兒子張衡,大多隻提了張修。

比如三國時期魏國郎中魚豢寫的《典略》有這樣的記載:“靈帝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鬥米道。”

這意思是說,漢靈帝熹平和光和年間,有三股妖賊作亂。

分彆是傳緬匿法的駱曜、太平道的張角和五鬥米道的張修。

《資治通鑒》也記載了,“巴郡張以妖術為人療病,其法略與張角同,令病家出五鬥米,號五鬥米師。秋,七月,聚眾反,寇郡縣;時人謂之米賊。”

這些對張陵、張衡父子隻字不提。

是不是這個時候張陵和張衡已經去世了,不在的呢?

不是,張陵一直到熹平末年才去世,活了120多歲,太能活了,不愧是第一代天師。

他張衡呢,更要到光和二年才去世。

所以,那個時候啊,他們基本都還活著。

這就有點奇怪了,要知道魚豢是三國時候的人,離東漢末年不遠。

如果張陵和張衡是五鬥米道的真正創始人,還是首領,魚豢不至於不知道。

那麼,跟張角並列的也應該是張陵和張衡父子,而不應該是張修。

《三國誌》記載:“張魯母始以詭道,又有少容,常往來焉家,故焉遣魯為督義司馬,駐漢中。”

後漢書也載:“沛人張魯母有姿色,兼挾詭道,往來焉家,遂任魯以督義司馬。”


最新小说: 戒斷反應 下山尋雙親,我靠相術斷生死! 高武:表白99次,我升到滿級 野火吻星辰 流放,侯門棄女淪為通房丫鬟 穿成錦鯉假千金,獵戶夫君夜夜加餐 獸世巫女成團寵,修羅場全員黑化 侯府庶子:最強錦衣衛,隻手遮天! 開局被仙子逆推,覺醒吞噬武魂 留學三年,瘋批少爺跪著求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