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則史料啊,記載的是同一件事,而且信息量非常大,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張陵的孫子張魯,他的母親,也就是張道陵的兒媳婦張衡的妻子。
她長得非常漂亮,傾國傾城,常常去益州牧劉嫣家裡,跟劉嫣的關係非常曖昧,於是他的兒子張魯因為母親的裙帶關係,被劉焉任命為督義司馬。
divcass=”ntentadv”其中的鬼道其實就是五鬥米道,隻是當時被人稱為鬼道。
還有一則史料,《三國誌張魯傳》記載,初平二年191年),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彆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
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在劉焉授意下,截斷斜穀道,屢次殺害朝廷使者。
劉焉還上書說“米賊斷道,不得複通”。張魯占據漢中後又殺張修,奪其兵眾,以鬼道教民。
也就是說張魯的教權是從張修手上奪了過來的。
這一下,問題來了,如果是張陵創立了五鬥米道,那麼教主天師之位是世襲製,張魯應該順理成章從他的父親張衡那裡繼承天師之位,何至於要先通過他的母親以色相走裙帶關係獲得官職。
張魯獲得了權力,然後又殺了張修,從他的手上搶來教權。
而且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許多史料,對張修自己之於五鬥米教的功績記載得比較詳細。
反而對張陵和張衡父子啊,卻語焉不詳。
比如《典略》中用了大篇幅記載張修為五鬥米道製定了一係列的教義教規,如入道者要交五鬥米,作三官手書,為病人祈禱。
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內經典,建立了組織,設了鬼吏、監令、祭酒等道官……
本來呀,很多後世道教徒認為五鬥米教是張陵所創的,史料中呢,卻通通都安按到了張修的頭上。
而且,《後漢書》明確記載,張修從漢中輾轉到巴蜀傳道,影響越來越大,獲得了五鬥米斯的稱號。
在張修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他終於組織教眾起義。
這些史實,無論《後漢書》,還是《資治通鑒》都是明確記載的。
由此可見啊,在當時人的心目中,張修就是五鬥米道的象征。
所以有的學者認為五鬥米道真正的創始人是張修,而不是張陵。
比如鼎鼎大名的學者任繼愈先生就支持這種看法,他主編的《中國道教史》也說張修才是“五鬥米道”的正牌。
這一派學者認為,後來張修被張魯所殺,教權被奪,張魯為了掩飾這件事情,所以偽稱五鬥米道是自己的父親、祖父所創。
自己掌控了五鬥米道其實是繼承父業,另一方麵呢,又著手抹殺張修的篡教之功,消除他在教內的影響。
自此,張修在道門內知道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而曆史到底是如何的?隻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當然,還有一種觀點,衛雲亮先生認為張道陵才是五鬥米教的創始人,隻是張修將它發揚光大。
比如《後漢書靈帝紀》說了張修才是五鬥米教的創始人。
但同樣是《後漢書劉焉傳》又說張陵在漢順帝時學道蜀中鶴鳴山,創五鬥米道。
同一部史書,在不同的地方,關於五鬥米道的創始人出現了不同的記載,說明即使是史對這件事本身也是有爭議的。
但據饒宗順先生考證,張道陵有不少的著作,如《老子想爾注》、《道書》、《天宮章本》、《黃書》等等。
另外呢,還有號稱是太上老君親授的《三天正法》、《正一科學術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等等道經。
也就是說,張陵為五鬥米道提供的整個理論體係支持,而張修並沒有這方麵的功績。
其次呢,《典略》中所記的做三官手書,把老子五千言奉為教內經典等等,同樣有資料記載說這是張陵乾的事兒。
據《七笈七簽》等資料,在張陵創五鬥米道以後,設立了24治,也就是24個教區,對應24節氣,以鶴鳴山為中心,成立了五鬥米道的基層組織。
也就是說,張陵也有資料證明,他從理論體係、組織和教育教規做出了貢獻。
同時啊,《後漢書》載張角創太平道以後呢,讓他的教眾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治療疾病,唐代僧人釋漢琳稱之為‘行張陵術’。
他的意思是張角這個做法是繼承張陵的,再加上張陵的年代略早於張修,所以呢,張陵更有可能是五鬥米道的創始人。
問題又來了,如果張陵才是創始人,為什麼史料裡麵張陵的資料那麼少,而張修的記載更詳細呢?
衛雲亮先生推測啊,張陵創五鬥米道應該確有其事,但是呢,影響力並不大,並沒有引起官方的注意,所以史書記載不詳。
真正把五鬥米道影響擴大的是張修,因為張修利用五鬥米道起義造反,逐鹿天下,震驚官府,於是當時朝廷啊,就將五鬥米道跟張修直接掛起鉤來。
相比之下,張陵在教外的影響力要弱很多,那麼,張修跟張陵是什麼關係呢?
張修是巴郡人,也就是重慶人,張陵是江蘇沛國豐縣人,二者籍貫相隔千裡,應該沒什麼親緣關係。
而五鬥米道的天師是世襲製,所以呢,張修不是天師,應該他隻是張陵的信徒,隻不過呢,是屬於那種功高震主的信徒。
而且啊,張陵去世以後啊,他的兒子張衡才兩年也就跟著去世了,並沒有什麼影響力,也沒什麼作為,當時他兒子張魯還沒有成年。
一時間,五鬥米道陷入了權力真空,張修就趁此空檔,趁勢而起,擴大自己在教內的影響力,實際掌控的五鬥米道……
這樣一來就合情合理了。
而張魯啊,孤兒寡母又麵對張修這樣一個道內的權臣,感覺自身難保,為了生存啊,張魯的母親迫不得已以色相取悅於益州牧劉焉,借劉焉勢力保全天師之家。
她也算是忍辱負重,直至張魯羽翼豐滿,才殺了張修,奪回教權……
當然,一切都是推測,到底如何,估計隻有身處這個時代的人,比如舒雨竹、比如劉焉、這些人才清楚了。
曆史的厚重和魅力便在於此,輕輕的翻過一頁,短短的一句話,便是一個人,甚至無數人的一生啊!
他們也像我們,一分一秒,一天一年的活過,也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無奈和掙紮。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
廣修億劫,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惟道獨尊。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包羅天地,養育群生。
誦持萬遍,身有光明。
三界侍衛,五帝司迎。
萬神朝禮,役使雷霆。
鬼妖喪膽,精怪亡形。
內有霹靂,雷神隱名。
洞慧交徹,五炁騰騰。
金光速現,覆護真人。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