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簡部隊,廣泛布施恩惠。
2、區彆對待,寬大處理烏桓人,嚴肅處理叛亂的漢人豪族。
3、追求寬政,勸導百姓種田
4、開放上穀市場,與鮮卑、烏桓開展交易。
鮮卑、烏桓襲擾邊境,無非想搶掠物資,現在有了公孫瓚這個強人坐鎮,搶劫的成本直線上升,
還不如與漢族互市,雖然收益不一定比搶掠高,但是安全、穩定,具備可持續發展性啊。
這就是劉虞可以長期安撫異族的真正奧秘。
公元189年,劉虞上任不久,在軍事和懷柔兩種手段的共同作用下,幽州叛亂很快得以平息。
劉虞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不久,又遷為大司馬,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為薊侯。
能如此快速扭轉局麵還是要感謝公孫瓚在戰場上的努力。劉虞上報朝廷撤掉駐防軍隊,隻留下公孫瓚統萬餘步兵、騎兵屯駐右北平。
如果兩人能夠好好配合,幽州將成為漢末最強勢力,公孫瓚甚至會掉頭來打剛剛在遼東郡站住腳的張寧。
可惜,道不同,不相為謀。
公孫瓚雖然名義上受劉虞節度,但從截殺使者開始,公孫瓚已經出現尾大不掉的苗條。
作為州牧的劉虞以廣陽郡薊縣為駐地,公孫瓚則率部駐紮於燕山南麓的右北平郡,就在兩人矛盾日益尖銳時,
隨即嗎,一份冀州來信,將公孫瓚的目光轉向了南方,他開始奪取冀州,青州,甚至兗州。
“如果公孫瓚和劉虞配合,哪裡會讓我們攻取遼東屬國,占領遼東三郡。
劉虞出身漢朝皇族,有勇有謀,可以擔當幽州牧,領實際軍政大權,坐鎮大漢東北門戶。
公孫瓚長於軍伍,手下騎兵善於衝陣,加上步軍,其他騎兵,公孫瓚軍力達到四萬以上,戰鬥力極強,適合駐軍遼東屬國,保住幽州的前哨陣地。
兩人結合,一文一武,劉虞派使節聯係親漢的鮮卑,匈奴部族,分化瓦解邊境蠻族壓力,公孫瓚組織幽州突騎,利用機動性打擊不服從的蠻族部族。
取得幽州全境,在南下,何人可以抵擋?
可惜,理想很美好,但現實複雜得多。兩人都有野心,各自為王的情況下,就算暫時同盟,也自然少不了爾虞我詐……”
張寧感慨起來,隨即看向燎原肅清行三人。
“下個月,我將伐遼西,你們出一萬精兵,可行?”
“這,一萬確實多了些。”
“聖女,我族戰士才4千,加上下屬部落,最多也就6千。”
張寧臉色一冷,“那這麼算,你們三族不是能夠湊出接近2萬精兵?我隻要一萬都不行?”
“不可能全部男丁都出來,還得至少留下一半打獵,耕種,捕魚,不然族內老少都要餓死,最重要是防備鮮卑。”
“是呀,要是當初烏桓首領丘力居沒有反叛朝廷,我們估計能拉出三萬精銳,如今是不行了。”
看著三人推脫,張寧說道,“8千,不能再少了,不然滅族吧。”
這一下,三人噤若寒蟬,不再說話了,隻能點頭答應,他們被漢人打怕了,公孫瓚打他們,好不容易劉虞和氣,他們舒服沒有幾年,誰知道遼東的黃巾打過來了。
不帶這麼欺負人的,簡直了,昆侖神,漢人太可怕了,我要回草原!,
其實,看看東漢末年到三國這段時間內,似乎沒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如果按照網上的標準答案來回答呀,那就是東漢末年那些外族啊,都是各路軍閥之間的經驗副本,隨便一個割據勢力都能將其吊打。
然後這評論區再刷一波大漢將軍666,好像東漢末年隨便拎出來一個將軍都能將這些什麼匈奴啊,西羌啊,這些讓大漢朝頭疼了上百年的外族對手輕鬆碾壓。
這乍一看是對的,至少董卓、公孫瓚、曹操那些打外族那是打得人家嗷嗷叫。
可細致分析起來,東漢末年的朝廷跟外族的情況是相當複雜的,並不像後世想象的那麼簡單。
從公元158年時期到公元216年,在這段時間之內,大漢十三州之中的並州跟幽州,很多疆域都被外族所占領。
在公元213年時期,定襄、雁門、平城都還在曹操的手裡,可是三年之後呢,這些地方都被南匈奴跟鮮卑人給占領了。
如果伱說三國時期沒有外族入侵,那完全就是無稽之談。
在《晉書地理誌》中就這麼一句話,“魏黃初元年,複置並州,自陘嶺以北並棄之,至晉因而不改。並州統郡國六,縣四十五,戶五萬九千二百。”
書中說的魏黃初元年,就是公元220年,也就是曹丕稱帝的那一年。
曹丕在當時恢複設置的並州,書中所說的刑陵就是勾築山,也叫雁門山,大興嶺以北後來被稱之為雁北,以此地為分界線以北的地方都被曹魏的朝廷所放棄。
而這個狀況呢,一直到西晉時期都沒有改變。
那麼軍力強大的曹魏集團為何要丟掉這麼多的疆域呢?
其實早在漢桓帝時期,羌族等一些外族對漢王朝的威脅就相當之大了,那個時候羌族的勢力已經是深入到塞內了。
此時漢朝的疆界呢,已經不像先秦時期那樣有縱橫交錯的地形去給你防守,此時的漢朝邊境地勢相對比較平坦。
人家羌族的騎兵想要騷擾漢朝太容易了,像什麼並州啊,涼州啊,一直在人的騷擾範圍之內,
包括並州的雲中郡跟五原郡已經慢慢被胡人所占據,所以當時朝廷呢,就分為了兩派,一派是以段熲為首的主戰派,另一派呢,是以張煥為首的安撫派。
段熲就覺得這些胡人這麼靠近中原王朝的腹地,威脅是非常大的,咱們必須根除。
張煥呢,就覺得這些地方的胡人啊,咱是沒辦法根除的,不如朝廷儘量去安撫這些胡人,讓他們聽話,不鬨事兒啊,也就完了。
一開始啊,朝廷采用的是段熲的主張,讓他放開手腳去跟這些羌人打。
段熲打仗呢,也是很漂亮,連戰連捷,大破異族,他可是後麵大宋公認的戰神,如了武廟的。
段熲的戰果很厲害,大小戰役180,斬敵首38600餘,繳獲牛馬牲畜42萬多,自身僅損失400多人,消耗軍費44億。
好像就沒有他打不贏的戰爭,但是問題呢,也在這個時候顯現了,你段熲前腳剛走,後麵的胡人就在此地複蘇了。
就跟野火燒不儘春風吹又生是一樣的,那胡人部落呀,在此地已經是生根發芽了,你根本就不可能徹底的去根除。
到了漢靈帝那會兒啊,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慢慢的就都脫離了東漢王朝的控製。
到了官渡之戰前,南匈奴已經占據了黃河流域的諸多郡縣,整個並州啊,除了上黨郡跟西河郡一部分還在袁紹手中控製之外,
剩餘的並州郡縣啊,大部分都被匈奴跟烏桓所占據,包括幽州的很大一部分地區呢,後來也被這些胡人所占。
後麵,曹操重新劃定九州,殘餘的並州跟幽州就並入到了冀州,成為了天下第一大州。
後來呢,曹丕繼位,秦嶺以北的地方呢,基本上都被曹魏所放棄。
所以從漢末到三國這段時間之內,並不是沒有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而是他們入侵的規模也比較小,戰略目標也不同。
他們隻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去蠶食漢朝的一部分領土,並沒有不像女真蒙古人那樣大規模的南下。
而曹魏朝廷對這些胡人采取的策略呢,基本上就是分為兩種,一種是分而化之,另一種是邊剿邊撫。
公元216年,曹操扣留了南匈奴的末代單於,將南匈奴化為了五部,讓其沒有力量對曹魏的朝廷形成威脅。
曹操在那個時候就吸取了東漢時期段熲跟張煥的綜合經驗,你光打胡人也是不行的,你不打也不是。
因為在這個地方啊,多種部落的胡人已經是犬牙交錯之勢了,所以你打是打不完的,你光撫也不行,你拳頭沒有人家大,人家是不服你的。
所以,後麵的曹魏集團呀,采用這種邊打邊輔的策略啊,是沒毛病的。
但是此時的鮮卑人呢,趁虛又占據了南匈奴的舊地,進一步進入漠南,取代了南匈奴的地位,靠近了中原地區。
而南匈奴跟鮮卑人的南遷,也為日後的亂世埋下了伏筆。
後麵之所以會五胡亂華,史書上都不願意寫,兩腳羊,黑暗到無法直視!
一部分是因為三國耗儘英雄氣,打掉了太多的精力,還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司馬家的八王之亂把中原朝廷徹底給打崩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