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漢末複雜的邊境形勢
“殺啊!”
“投降者不殺!”
“我們投降!”
戰鬥的氣氛緊張而激烈,張寧帶領著精銳部隊在昌黎城外列陣,攻城車轟鳴著向城牆移動,箭矢和投石車的攻擊密集而有序地射向城牆上的守衛士兵。
城頭上飄揚著敵方的旗幟,城內傳來士兵們的呐喊聲和擂鼓聲,彰顯著對抗的強烈氛圍。
張寧指揮著部隊,黃巾軍勇士身手敏捷地避開敵方的弩箭和破碎的石塊,與守衛士兵展開激烈的廝殺。
他們戰鬥勇猛,展現出精湛的戰鬥技巧和團隊合作,逐漸地將敵方守衛逼入絕境。
隨著攻城車的猛烈撞擊,城牆上出現了裂痕,城門被撞開,張寧率領的部隊如狂風般湧入城內,展開了清剿。
在激烈的戰鬥中,大多數城中士兵被迫投降,城內很快宣布降服。
它的設立時間是東漢安帝時期,由當時的遼東、遼西兩郡的地域分割出來,最初治所在昌黎縣今義縣),後來又經過多次調整和改名。
事實上的漢軍:“戰前斥候騎兵反複試探接戰,勘察地形虛實,安營列陣,進鼓退金,號令嚴明,步騎各司其職,計謀百出,如同微操高手,打半天也沒幾個將士受傷。”
其實,當年大漢朝廷設置遼東屬國的目的就是用來安置烏桓人,當時鮮卑強大,不僅將南匈奴擠出了漠南草原,對同族的烏桓也是百般欺淩。
遼東屬國並非一個獨立的王國或國家,而是東漢時期的一個行政區劃。
鮮卑人慫了,不敢入侵遼東,公孫瓚在遼東打出了自己的威名!
其實,如果公孫瓚一直在遼東屬國發展的話,他很有可能會成為遼東王,甚至會打黃巾,張寧的處境就會很麻煩。
“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
“州賊起,發幽州突騎三千人,假瓚都督行事傳,使將之涼。”
後世人以為的異族:“是電視上油光滿麵,衣著光鮮,八塊腹肌,豪爽粗獷,武德充沛,知恩必報?”
你以為的漢人:“柔柔弱弱白麵書生,搖著一把折扇,滿口知乎者也。”
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怎麼,聖女和公孫攢有仇?”
有了這支精銳騎兵後,公孫瓚開始出戰鮮卑,一旦和鮮卑接戰,哪怕打到深夜也要將其擊垮。
一次進來了三個人,一人身材粗狂,一個臉色較黑,此人是白岩拓人部族長白岩子真。
他們的形象不太符合大多數人對蠻族,或者常人的想象。
一人身材微微有些矮小,眼神中似乎透著睿智,此人是燎原肅清部的族長燎原肅清行。
每至臨陣,數十白馬義分列於公孫瓚左右兩翼,百步之內無人可以近身,身後三千突騎蓄勢待發,氣勢何等壯觀。
昌黎,一座寬大的府邸中,張寧坐著旁邊站著好些人,有公孫度,有周倉,也有管亥等。
“拜見聖女!”
7月1日,黃巾軍攻破昌黎,占領了整個遼東屬國,其內的烏桓大小52個部落投降,四周鮮卑、夫餘、濊貊皆側目。
“鮮卑懲艾,後不敢複入塞。遷為涿令。”
東漢朝廷給烏桓地盤,與其聯盟,將其視為牽製鮮卑的重要力量,以夷治夷的策略還是不錯的。
最後一人胡子花白,身體看著微微有些孱弱,還時不時咳嗽,此人是常工狛元部的族長常工狛汀。
然而,涼州羌亂卻給了公孫瓚一個入主幽州的機會。
“嗯,讓他們進來吧。”
白岩拓人部、燎原肅清部、常工狛元部都是烏桓中大部落,燎原肅清行三人進屋,看見張寧,一隻手放到胸前,彎腰行禮,這是臣服的表現。
你以為的漢軍:“身上綴幾片破甲,扛著長槍刀劍嗷嗷嗷往前衝菜,一般一片片倒下。”
張寧倒是沉默了,沒有回答。
遼東屬國所在的遼東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各方爭奪的核心區,中原政權要討伐半島勢力必須先控製遼東郡,而東北大興安嶺的部落要南下中原,遼東郡又首當其中擋在最前線。
當年公孫瓚就曾經擔任的遼東屬國長史,是管理烏桓人的最高行政長官。
事實上的異族:“陣列散亂,如數倍於敵,則四麵合擊,稍遇不利則一哄而散,不顧隊友首領生命。”
三人你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隻能無奈點頭,“是!”
事實上的異族:“麵有菜色,瘦骨嶙峋,衣服破爛,蓬頭垢麵,強必寇盜,弱而卑伏,不顧恩義。”
張寧笑了,“你們當初都在公孫攢手下乾過?”
你以為的異族:“手持彎刀,列牆而進,騎在馬上跟英格蘭長弓手一般,射出一陣陣滿天箭雨。
公元192年,6月1日,張寧起兵,短短一月先後攻占了清原、新賓京、通化、臨江,輯安,長白、撫鬆縣城。
可惜,他在界橋一戰中被打敗了,白馬義從也大半損失。
事實上的漢人:“一漢當五胡,身材高大威猛彪悍的漢人,給普通身材矮下肢短的匈奴人,帶來巨大的心理衝擊。”
“聖女,烏桓白岩拓人部、燎原肅清部、常工狛元部的族長都來了。”
他建立了白馬義從,“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184年,邊章、韓遂叛亂,朝廷知道遼東有一個猛人公孫瓚,於是從幽州征發三千精銳騎兵,全部交給公孫瓚指揮。
公孫瓚率領三千幽州突騎前往涼州平叛,東漢最強的兩大軍隊,幽州突騎即將與西涼鐵騎火並。
眼看一場世紀大對決就要爆發,誰料大軍行至燕南時,漁陽豪強,前中山國相張純、前太山太守張舉與當時的烏桓首領丘力居結盟,發動叛亂。
叛軍實力強盛,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攻掠幽州諸郡,將戰火延伸至遼東、冀州境內,其前鋒甚至打到薊縣城下。
要知道薊城可是當時幽州的中心,當年燕國的都城,後來元、明、清的都城。
少時薊城被攻打下來,那幽州必然大亂,幽州一亂,可不得了呀。
幽州叛亂和涼州三叛何其相似,又是當地漢人豪強與胡人的聯合。
不得不說,東漢在連續頂過黃巾之亂、邊境叛亂,異族入侵、仍不滅亡,在古代王朝戰力排行榜上確實名列前茅了。
幽州內亂,本應出征涼州的公孫瓚隻能留下來平叛,雙方決戰於遼東屬國的石門。
能將張純等人從老巢調出,在自己的大本營決戰,公孫瓚的謀略很有水平。
至於戰鬥結果,張純等大敗,隨後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繼續追擊烏桓,由於太過深入,反被丘力居圍困於遼西管子城,雙方相持二百餘日。
公孫瓚儘管糧儘士潰,仍在堅持,結果包圍的烏桓人首先頂不住,糧儘疲乏後遠走柳城、
這一仗,讓整個烏桓上下都認識了公孫瓚的戰鬥力,從此不敢再來進犯。
“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
朝廷當時正在全力剿滅黃巾軍,不想在幽州投入更多力量,於是派前幽州刺史、宗正劉虞任幽州牧。
劉虞之前在擔任幽州刺史期間,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餘、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
丘力居等烏桓首領聽說劉虞到了,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之事。
劉虞也派遣使臣到遊牧民族中曉以利害,責令他們獻上張純的首級
……
可以說,劉虞與公孫瓚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這也是他們的重要矛盾之一。
divcass=”ntentadv”公孫瓚很不理解,對於鮮卑、烏桓,他隻有一個原則,打服為止。自己玩命討伐,卻被劉虞用招撫終結,他心裡很不爽。
甚至為了阻止劉虞的招撫政策,公孫瓚四處劫殺各部族與州牧和談的使者,以至於這些使者隻能想儘辦法繞道前往劉虞處。
一味的殺是不行的,劉虞在處理胡人事務方麵的確高明,他陸續頒布了幾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