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枷鎖無處不在
為了討伐大宛,漢武帝專門請當時有名的儒家學者孔安國寫了一篇討伐檄文,就是為了師出有名。
劉徹時期,由於他早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湧現一大堆儒生,比如申公、王臧、趙綰、董仲舒、公孫弘、孔安國、孔臧等等。
本來漢武帝想讓董仲舒寫的,結果聖旨還沒有到,人家就去世了,享年75歲,在古代是了不得的喜喪了,能活上70歲的人,真的不多,他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
董仲舒之前,其實儒生也是千千萬萬,為什麼就董仲舒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呢?
而且漢武帝還聽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主要是董仲舒略微改造了儒學,給儒學賦予了更強的宗教意味。它是安一撫人類心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在思想解放之前,宗教在維護一個國家的統治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人類總是天然的想給自己找一個依靠,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著靠那……
然後求神拜佛,在中國的春秋戰國和希臘的黃金時代這兩大人類思想高一潮過去之後,哲學又漸漸抵擋不住宗教了。
而董仲舒做的正是把哲學宗教化,在華夏的文化傳統中有神麼?當然有了,上至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下至土地爺、財神爺,華夏的神仙估計是最多的。
這麼神多說明我們很信神,但又不信,老百姓是感覺什麼有用就拜什麼,求姻緣,拜月老,求生孩子,拜觀音,求高中,拜文曲星,求發財,拜財神爺,求下雨,拜龍王……
這完全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求的其實是心裡安慰。
除開這些神,他們完完全全都相信的隻有一個,那便是天,也叫老天爺,它極其神聖,至高無上,是不可替代的。
可以這麼說,幾乎在華夏每一部先秦經典裡麵都可以看見天的存在。
從《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論語》的吾誰欺,欺天乎;
從《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到《荀子》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從《詩經》的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到《楚辭》的天命反側,何罰何佑可見。
老天爺的形象,在華夏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不可動搖的。
董仲舒不愧是大儒,他是睿智和淵博的,他極其敏銳地看出了天的意義:天是華夏文化傳統中最有潛的神祗,它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
於是,他把戰國時期開始盛行的具有神秘色彩的陰陽、五行學說大幅添加到了儒家學說當中,從而開創了他那個著名的天人感應學說。
其實從嚴格的意義來說,開創這個詞也不準確,因為在戰國時代中國出現了一部著名的醫書叫《黃帝內經》,裡麵就有這些。
這本書很厲害,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它和《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號稱四大古典醫書,學中醫是離不開《黃帝內經》的。
可以說董仲舒天人感應之說便是借鑒了《黃帝內經》,他從此給儒家學說鋪上了一層濃重的宗教色彩。天的地位,自此更加至高無上。而且所有儒家理論,都因為有了天地支持,而更加不可撼動。
儒家變得至高無上了,他更是提出了那個著名的三綱五常理論。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