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活著有時更需要勇氣
長樂宮內,太子劉據正在和司馬遷下棋。
“太子,太子,大喜,大喜啊!”一個內侍慌慌張張的跑了過來。
“怎麼了?”太子拿著手中的白色棋子,問了起來。
“李陵所部取得大捷,朝廷上下無比歡騰呀,李陵五千步軍與匈奴單於親自率領的三萬大軍相遇,初戰告捷,斬首幾千餘,超過漢軍人數呀。”
太子劉據聽完,感慨起來,“難以置信,五千人能擊敗三萬人,孤還以為如今大漢隻有太傅能做到。”
司馬遷這個時候笑著開口,“我與李陵當年是好友,大司馬很欣賞他,聽說他出征的時候,還特地為他踐行了,李陵很有國士之風,大司馬的欣賞不無道理。此次陛下派他孤軍深入,就是想發揮大作為呀……”
……
這一夜,劉瀚分外不平靜,大家都在為大漢的勝利歡呼,可他似乎看到李陵的未來。
後世還是有很多人不相信他們的戰績,畢竟這太離譜了,就算換做古代天下任何一位名將,任何一支強軍,也不可能保證一定打得比他們更好。
可是,不管你相不相信,曆史就在這裡,不來不去,不增不減。
李陵率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後,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於遭受。匈奴以八萬馬隊圍攻李陵。經曆許多晝夜的戰役,李陵斬殺匈奴一萬多人,這樣的戰績足以名留青史的,哪怕是劉瀚和霍去病自己親自上,也不見得能做得比他好……
劉瀚看著遠方,長歎氣一口,“罷了,來人,駕車,我要連夜入宮。”
他終究想改變點什麼。
深夜,有侍衛向著漢武帝的寢宮去了,
“陛下,大司馬求見。”
“怎麼這麼晚還來見朕?”漢武帝匆匆披上衣服,也點不高興,他才剛剛睡著,也就是劉瀚,其他人他早罵。
“陛下,李陵初戰告捷,五千大勝三萬,雖然是好事,但凶險萬分,單於兵敗,他必然生氣,要找回麵子,不然我漢軍五千人他都打不贏,滅不了,他如何統領部落?我料定他必然召集左、右賢王增兵至少5萬以上,如此一來,李陵必然危險。”
“嗯,你說的有道理,現在你想怎麼辦?”
“現在李廣利、路博德、公孫敖等近七萬的軍隊都在河西,還都是精銳,一旦匈奴單於抽調主力合圍李陵,他們趁機全軍壓上,和李陵裡應外合,必然能取得不錯的戰果。
若是再大膽一番,邊疆精銳全軍壓上,說不定能重演一次漠北大捷,將匈奴徹底打回原形,為國內再爭取十幾年的和平時光。
當然,這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指揮,臣請求出征,力爭活捉匈奴單於,全殲其主力,如果不成功,臣甘願領罪。”
劉瀚其實仔細分析過,李陵兵敗主要是援軍不給力,救援遲遲無法到達。
在李陵鐵血兵團長達數十天的轉戰過程中,漢朝當時有包括李廣利、路博德、公孫敖等近七萬的軍隊都在河西,還都是精銳,他們就有沒有收到李陵兵敗南逃的消息?
如果有收到,他們為何不去救援?
其實,當時匈奴單於的意誌已近崩潰邊緣,不要多,隻要漢軍有一支萬人精騎自居延出塞,虛張聲勢一番,匈奴必退。
如果漢軍膽子夠大,將河西精騎全部壓上,在居延附近跟李陵鐵血兵團來個裡應外合,決一死戰,說不定能重演一次漠北大捷,將匈奴再次徹底打回原形。
當然,這些前提是漢武帝劉徹要有這樣的心胸和雅量。
漢武帝沉默了,考慮片刻之後,說道:“伱這一切的推算,得有個前提,那就是匈奴單於調集大軍圍攻李陵,萬一他逃了,不調集大軍圍攻呢?
退一步說,如果匈奴單於不跑,真像是你說的,調集大軍圍攻李陵,他撐得住這麼久嗎?河西大軍還沒有到,他就被全殲了,這怎麼辦?
又或者他看著你大軍來了,跑了,這不是白白浪費了?河西全軍壓上,他萬一來個聲東擊西,弄不好河西又成為匈奴的了。”
劉瀚還是不死心,“那就留下一部分人防守,其他全部壓上,就算敗了也不至於大敗,勝了便是大勝呀。”
“這樣吧,等過幾日貳師將軍的戰報來了,咱們再討論具體如何吧!”
漢武帝說著,打了幾個哈欠,“朕有些困了,你也下去休息吧。”
“陛下!”劉瀚還想說,漢武帝臉色微微一冷,“怎麼,就因為你不敗,就能一直不敗嗎?連朕都要聽你的?”
“不敢!臣告辭!”
劉瀚慢慢走出宮殿,抬頭看見夜空,星星很亮,他終究是明白了,漢武帝是帝王,是政客。
李陵敗亡,那是必然的,後麵他被追擊這個消息漢軍肯定早就收到了,漢長城擁有完備的烽燧警訊係統,通常是一處有警,則處處支援,以免胡騎長驅直入。
匈奴這麼多大軍在居延塞外百裡處徘徊了數日,這怎麼可能不被漢邊防軍發現?
當時長城的烽火應該早已燃遍了河西,但很顯然漢軍並沒有接到出塞救援李陵的命令,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漢武帝壓根就是想讓李陵“死戰”,或者說“戰死”。
可以想象,如果李陵持此驕人戰績威風八麵的殺回塞內,那麼當初漢武帝多次重用大舅子李廣利豈不成了一個大笑話?
這對漢武帝的英明決策簡直是種侮辱與挑釁,是赤裸裸的打他的臉,所以李陵必須死。
不過作為雄才偉略又極好麵子的漢武大帝,他當然不會像李廣利那樣明目張膽的乾壞事兒,按兵不動借刀殺人,這才是厚黑政客之最高境界。
當然,裡麵不乏有李廣利、路博德、公孫敖的小心思,一個後輩如此耀眼,那襯托他們多麼平凡?
霍去病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更何況有一個劉瀚壓著他們,再出一個,那誰受得了?他們的光芒隻會被掩蓋得無比暗淡。
想明白的劉瀚感覺有些冷,也有些失望,人總是自私的,大漢目前的將領縱然愛國,可隻是出於對君王的忠誠,他們打仗更多的想要光宗耀祖,榮華富貴,裂土封侯……
他們更多的是為了錢、權、名望打仗,為了這些拚搏,而不是信仰……
或許有把大漢和百姓放在第一位的大漢將軍,但不多。
這也不怪他們,人性是自私的,信仰是要經過血與火的淬煉的,是要一代代人傳承培養的……
他終究沒有再次上奏章了,隻是待在家中,等著那一天的到來。
果然,十日之後,李陵被匈奴大軍圍困,一路南撤退,危在旦夕的消息傳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