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人生處處有遺憾
為了弄清楚李陵是否真的投降了,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漢武帝又一次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
他命令李廣利率六萬騎兵,七萬步兵,出朔方;強弩都尉路博德領軍萬餘,與李廣利會合;
遊擊將軍韓說率步兵三萬人,出五原;因杅將軍公孫敖率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出雁門……
漢軍投入總兵力二十萬人,其中騎兵接近十萬,已經可以媲美當年的漠北之戰了。
劉瀚上書請求主動出戰,被漢武帝拒絕了,讓他坐鎮中央。
匈奴得知後,將婦孺家眷和資產遷徙至餘吾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土拉河)北,且鞮侯單於率十萬匈奴軍隊在餘吾水南岸與李廣利接戰。
李廣利與單於連鬥十餘日突圍而歸,韓說無所得。公孫敖與左賢王戰,見戰局於己不利,收兵而回。
劉瀚細數過李廣利的戰績,這人不算名將,但也不算特彆無能,戰績一般,軍事才能勉強合格吧。
首先是公元前108年,武帝拜趙破奴為匈河將軍,拜王恢為中郎將,騎都尉李廣利為監軍,出征樓蘭與姑師。
基本是趙破奴在前麵打,李廣利跟著刷經驗,戰後趙破奴封為浞野侯,食邑增加,王恢封為浩侯,騎都尉李廣利遷為羽林中郎將。
其次便是大宛之戰了,公元前104年,武帝拜羽林中郎將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屬國騎兵六千,以及郡國惡少年三萬,西出玉門關,劍指大宛國,結果兵敗大宛鬱成。
次年春,三千多人黯然東歸,駐紮玉門關,派人向武帝請罪。
其實,這一次不算完全怪他,畢竟創造了大漢最遠的征伐記錄,路途上困難確實多。
隨即,第二次征伐大宛,公元前102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五十名校尉、都尉,騎兵六萬,帶戰馬六萬匹、駱駝和驢各萬頭,滿載糧草,二征大宛。李廣利屠輪台,破貴山,滅鬱成,封為海西侯,食邑8000戶。
至於結果,六萬多人出發,戰馬六萬匹,回來進入玉門關的隻有一萬多人,軍馬隻剩下可憐的一千多匹……
效果是達到了,但回來的人很少,損失也大,勉強接受吧,領導嘛,很多時候隻看最終結果,畢竟漢武帝心心念念的汗血寶馬拿到手了,國威也打出來了。
然後,便是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廣利受命領三萬騎兵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首虜萬餘級而還。期間李廣利軍隊被匈奴大軍圍困,差點無法逃脫,漢軍傷亡很大,死亡率高達十之六七……
而這一次出戰,他13萬對打10萬匈奴人,漢軍人數占據優勢,步兵、騎兵協同作戰,李廣利還是沒能獲勝,卻保存了力量,也不算特彆丟人。
這些戰績看起來好像都有點差,但其實算是勉強及格了,能在曆史上留名的人,都不是簡單的人物,後世普通人,怕是讓你管一個班都亂七八糟的,跟彆說帶上幾萬人去遠征了。
要管他們的吃喝拉撒睡,還要管打仗,那是要死人的,弄不好就是兵敗身死。
這一次,在漢匈餘吾水之戰發起前,漢武帝特意交給公孫敖一個額外小任務,趁著此戰深入匈奴,如果順利得空,就把李陵從匈奴那裡接回來。
公孫敖在稍後的餘吾水之戰中陷入包圍,不僅仗打敗了、按律當斬,李陵自然也沒有接回,為了脫罪,公孫敖準備撒個彌天大謊:“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於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
他想把將自己的戰敗責任甩鍋給了李陵。
劉瀚自然不想他這麼乾,於是便派人給他送信了,“將軍據實說話,打敗仗是兵家常事,我會幫將軍說好話的,想來陛下不會過於怪罪,李陵是否投降匈奴,千萬要確認。”
其實公孫敖打仗的能力確實一般,但資曆擺在那裡,人家可是衛青的鐵哥們。
劉瀚其實想親自麵見他的,但不好出長安,你大司馬擅自離開長安,去見邊疆出征將領,怎麼看都不對勁,是要謀反嗎?
公孫敖得到劉瀚的信,猶豫了許久,還是做了和曆史上一樣的選擇。
劉瀚還是想再試一試,他得知消息侯,進宮勸解起來,“陛下,李陵應該不會為匈奴人賣力的,再說了,俘虜的話不一定可信。”
“大司馬,怎麼,就這麼看好李陵,這麼相信他,你跟他很熟嗎?”
漢武帝臉色通紅,“來人,將李陵全家斬首。”
“陛下。”
“夠了,大司馬是想替朕做決定嗎?”
漢武帝很生氣,此時的他像是憤怒的老虎,他感受到了欺騙。
“不敢。”
“伱有什麼不敢的?你可是朝廷大司馬,是我大漢戰神,要不要這個位置你來做?”
“臣萬死。”
劉瀚跪下來了,咚咚的磕著頭,他知道說什麼也沒有用了。
漢武帝氣略微消停了,或許也覺得自己說話重了些,語氣緩和起來,“朕知道,你是受到了李陵的蒙騙,他是自己下馬投降的,這是事實,而且若是他不教匈奴人練兵,這一次怎麼會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