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價值框架,這恰恰是最難量化的部分。”
林教授神情凝重,說道“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戰爭倫理的認知存在巨大差異。
我們的ai係統如何避免陷入‘文化偏見’?
比如某些國家可能默許對敵方基礎設施的攻擊,而我們堅守‘保護民生’的原則,算法該如何平衡?”
這個問題讓現場陷入短暫的沉思。
片刻後,負責海軍作戰模擬的錢主任提出新思路“或許可以開發‘倫理沙盒’。
在訓練階段,讓ai接觸海量不同場景的倫理困境,通過強化學習建立多維度的決策模型。
同時,定期由軍事倫理委員會對算法進行價值校準,就像給機器安裝‘道德補丁’。”
“但‘道德補丁’的更新速度能否跟上戰場變化?”
孫教授依然持懷疑態度,說道“去年某國利用ai深度偽造技術製造虛假情報,導致國際衝突升級。
當敵方刻意製造倫理陷阱時,我們的ai係統能否識破偽裝?”
“這就需要構建ai與人類的互補優勢。”
周教授迅速回應道“人類擅長處理模糊信息和複雜情感,而ai在數據處理和模式識彆上具有天然優勢。
我們可以設計‘雙軌決策’機製——ai負責快速篩選可行方案,人類指揮官則通過經驗和直覺評估潛在風險,最終融合形成決策。”
討論愈發深入,從算法倫理到權限分配,從文化差異到攻防對抗,專家們各抒己見卻又彼此呼應。
會場穹頂的環形射燈在大理石地麵投下交錯光影,後排媒體記者架起的攝像機鏡頭如同一排金屬眼睛,牢牢鎖定著這場關乎未來海戰走向的辯論。
吳浩背靠皮質座椅,手中平板不斷記錄著專家們的觀點,一身修身西裝在一片軍裝與正裝的人群裡顯得格外醒目。
“吳總既然提出了了人機融合係統這個概念,想必有更獨到的見解?”
專攻人工智能的周教授突然將話題拋向台下,金屬麥克風的嗡鳴在空曠的會場裡激起回響。
瞬間,上百道目光齊刷刷聚焦在吳浩身上。
前排海軍軍官們不自覺挺直腰板,後排記者紛紛調整機位,將鏡頭聚焦到吳浩身上。
吳浩放下手中透明折疊平板,微微坐直身體,對著麵前的麥克風開口“各位專家的討論讓我受益匪淺。”
他的聲音通過環繞音響擴散到會場每個角落。
“關於決策權歸屬,我想起團隊在實驗室做過的壓力測試。
當ai同時接收敵方十路假情報與三路真實威脅時,人類指揮官平均需要27秒才能梳理出關鍵信息,而係統完成威脅排序僅需03秒。”
會場傳來零星的抽氣聲。吳浩輕點手中的透明折疊平板,身後的大屏幕上出現了紅藍交織的虛擬戰場,艦艇模型在數據流中閃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