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王學新不會亂搞私有化。
全麵私有化和全麵國有化其實是兩個極端。
前者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壟斷,大魚吃小魚之後整個國家都被資本控製。
後者則不利於競爭,躺平的跟努力工作的拿一樣的薪資,自然而然的造就全民躺平,結果是產品質量嚴重下降沒有競爭力。
華夏人講究的是中庸之道。
最合理的應該是在國有化與私有化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然後用國有化企業的可控性去宏觀調控市場打擊投機倒把的不法商販。
比如糧食,國有企業平時大量收購糧食做為儲備,一旦某處出現災情比如地震旱災時不法商販開始惡意囤積糧食並哄抬價格時,國有企業就可以用平價大批量投放糧食。
如果災區百姓能用平價購買到充足的糧食還會到不法商販那購買高價糧嗎?
最終的結果,就是不法商販囤積的糧食要麼爛在倉庫裡要麼虧本平價出售。
時間一長,不法商販就明白一點:出現災情時想發災難財是行不通的。
而資本控製的國家則恰恰相反,越是災情發生時物價就越高,而且還有十分正當的理由:災情發生時其維護人員的維護成本上升,於是漲電價就是必須而且相當正常的。
王學新是個過來人,這些他都懂。
鋼鐵和石油工業必須控製在國家手裡……開玩笑,這可是工業和軍隊的骨骼血液,這些產業要是控製在私企手裡,整個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就不是國家能控製的,而是資本寡頭一句話的事了。
還有糧食暫時也要全麵控製。
糧食這東西比較特殊,和平時期糧食充足的話可以適當放開,但如果在戰爭時期且糧食緊張的狀況下放開那簡直就是找死,資本家隨便囤積一些抬高點物價都能餓死一批百姓。
交通就更不用說了,戰爭時期必須絕對把控。
不過王學新擔心一點:他以資金不足為借口搞市場經濟,將來要是打贏了小鬼子沒了外部壓力,或者資金充足了,華夏是不是又會走計劃經濟那條路?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學新決定以山西為試點搞計劃經濟。
之所以選擇山西,是因為山西是較封閉的地區,就像之前說的,它四周圍著山就像是個城堡。
在山西搞計劃經濟就不容易受到東北市場經濟的影響。
這方麵用不著申請,因為此時山西原則上可以說是計劃經濟……八路軍從鬼子那繳獲的工廠實施的全是國有控製。
隻不過現在是戰爭時期,有大量的餓肚子的難民,他們能在工廠裡工作賺到一口飯吃已是謝天謝地了當然不敢偷懶,所以計劃經濟的缺點一時沒有體現出來。
王學新就這事給總部打了一個很長的報告。
這份報告是“醜話說在前頭”。
也就是把計劃經濟會有什麼樣的弊端最終會導致什麼狀況等一一羅列,市場經濟會有什麼風險怎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也說得一清二楚。
王學新知道自己把一部份新京的工廠出售給私人的做法會遭到許多人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