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句話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王學新在東北搞市場經濟而在山西搞計劃經濟,到時兩地一對比,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尤其王學新還把各自的特點事前說得一清二楚,到時山西的計劃經濟出了各種問題時再把王學新這報告拿出來一看……他娘的還真是這樣,於是就鐵板釘釘了。
王學新這計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東北的市場經濟很可能會影響、擴散到山西使山西的計劃經濟搞不成。
比如東北生產的布質量好價格便宜,運到山西賣,結果就倒逼山西國有企業實施改革尋求進步。
這就不是計劃經濟了,而是將山西變成了東北市場經濟的一部份。
王學新雖然不認同計劃經濟,但如果山西的計劃經濟搞不成,他寫的報告就沒有說服力。
不過考慮了一番,王學新認為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存在。
原因是此時還處在戰爭時期,東北與山西還隔著鬼子的華北方麵軍,東北生產的東西要想運到山西就必須從赤峰繞一個大彎。
另一方麵,戰爭時期鐵路和汽車運輸都是為軍事服務的,商人運輸基本全靠人力畜力。
這可是上千公裡的路程,而且戰亂時期治安不好,一路上還有搶劫的土匪……這東西運到山西就已經成了天價了。
考慮到這些情況,王學新認為東北的市場經濟其實無法影響山西的計劃經濟。
這兩地的距離在現代看來或許不算什麼,現代交通工具發達鐵路公路完善,但對於這時期來說就跟唐僧去西天取經差不多了。
所以,它們對於企業而言實際上是隔絕的。
隻不過……
王學新看了看周圍,心下暗歎一聲:自己身在太原,居然要把山西搞成計劃經濟,看來還是有段時間的苦日子過。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有句話叫“理不辯不明”,王學新這就是在用事實辯這個理,好讓華夏在將來的發展中少走彎路。
報告送到總部,首長看過後第一時間就點頭表示讚同:“這個小東北,打仗是把好手,搞經濟也有一套嘛!”
參謀長看過後卻有些疑問。
“首長!”參謀長說:“我知道小東北要做什麼,他希望用東北和山西兩個地方作為試點搞工業搞經濟,最後再對比兩種模式的優劣。但是,東北的經濟中心是新京,那裡的工業經濟原本就比山西好很多,這麼比能得出結論嗎?”
“新京不能比,那就比奉天嘛!”首長想也不想就回答道:“山西有煤有礦,從鬼子手裡繳獲的工廠也差不多,各方麵都不比奉天差,到時如果發展比不上奉天,那就能說明問題嘍!”
說著就下令道:“沒問題,就這麼搞!另外,還要派人全程跟蹤兩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注意隻是觀察而不乾涉,這樣才能客觀的、全麵的、真實的了解兩種模式的優缺點!”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