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含元殿內寂靜一片,落針可聞,隻有殿外傳來的雨水落在丹陛上傳來的清脆聲響,「滴答」,「滴答」,卻讓殿中群臣覺得時間格外漫長,一個個膽戰心驚,都將頭垂在笏板上,不敢抬頭直視已是暴怒狀態天子。
「據奏疏所言,或有近萬百姓罹難洪災,婦孺老幼,溺斃水中.....中原離亂,賊寇肆虐,官軍傷亡都沒這般慘重!」崇平帝憤怒說著,將手中拿著的一封內閣閣臣趙默遞送而來的奏疏狠狠扔在地上,此舉無疑讓百官心頭劇震。
「臣等惶恐。」隨著崇平帝怒不可遏,朝堂百官紛紛跪將下來,山呼海嘯的「惶恐」之音在殿中響起。
「惶恐?」崇平帝目光掃視著一個個跪著的文武百官,冷聲道:「是朕惶恐!」
眾臣聞言,將頭埋在地上。
「中原民變,彼時賊寇登高一呼,百姓群起響應,如非永寧伯所領京營戡亂及時,這場亂事是不是要拖延到今日?「崇平帝目光幽深,道:「如今黃淮泛濫,隔斷南北,隔絕漕運,朕要惶恐在這大明宮丟了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
此言一出,殿中眾臣一頓,紛紛叩首而擺,「臣等有罪。」
「楊閣老,你為內閣首輔,淮河之患,該當如何?」崇平帝麵色冰冷如鐵,似乎在瞬間壓抑了怒火。
楊國昌原本垂著請罪的皓首微微一震,手持象牙玉笏,蒼聲道:「聖上,老臣以為如今當務之急有三,救災、防汛、抗洪!而查察貪腐,待河汛之事完結後,再派要員查察,據老臣所知,南河河台衙門貪腐情狀,左副都禦史彭曄前有參劾,永寧伯也多次提醒南河河台警視河汛,而聖上更是多次下詔諭申斥,彼等仍玩忽懈怠,釀成此難,當窮查徹究,議定相關人等之罪,以正視聽!」
崇平帝目光平靜下來,瞥過一旁的韓癀,說道:「韓卿。」
韓癀抬起頭來同樣將頭貼在象牙玉笏上,道:「回稟聖上,微臣也以為,唯今緊要之事還是搶修河工、賑濟災民,另外微臣以為可行文總督河南的永寧伯,如有餘力,可派遣京營軍兵應援淮泗,救援南河。」
「工部!」崇平帝又是看向工部尚書趙翼。
工部尚書趙翼拱手道:「聖上,微臣以為,工部應派遣一批都水監官員前往淮南,巡視堤堰,督搶險工。」
「允奏。」崇平帝默然片刻,沉聲道。
正要喚著眾臣起來,忽而,就在這時,殿外內監尖銳的聲音傳至殿中,「陛下,永寧伯六百裡急奏!」
殿中眾臣都是心頭一驚,偏轉過頭看向來人,見著手持奏疏的中官,不少文臣都皺了皺眉,而後身穿大紅袍服的內監進入殿中,將手裡奏疏遞送給戴權。
戴權打開錦盒,從中取出奏疏,恭敬地以雙手遞送過去。
眾大臣見到這一幕,心思莫名,暗道,這就是軍機處的密奏?
軍機處從賈珩開始,因為身兼錦衣都督,往往以事涉軍國機密而行密奏,這一奏事方式,崇平帝打算將其試行推廣至諸省督撫,這樣不走通政司,就沒有人知道其中陳奏了什麼。
此刻崇平帝接過奏疏,垂眸看著奏疏上的文字,臉色稍霽,沉吟片刻,道:「河南也有險工,但開封府城南北大堤,暫時無礙,永寧伯將行轅駐節在河堤,這些時日渡過洪峰五次,並言已收到泗州相關水災急報,已從京營緊急抽調近萬騎軍,馳援淮泗,並建言朕工部即刻派員南下,檢視、督修河堤,如有險要之地,當及早謀劃,以免再有泗州慘事重現!」
這位中年天子說著說著,心頭的一絲焦慮也漸漸散去。
下方眾臣聽著這聲音,幾是如見鬼魅,這永寧伯所上奏疏分明與剛剛商議的一般無二。
這就是軍機輔臣?國士無雙?
下方,通政使程信身後跪著的緋袍官員,麵容上見著欣喜之色,頜下的胡須都微微顫抖,有子鈺坐鎮河南,果然河南無虞。
而工部尚書趙翼身後跪著的工部右侍郎秦業,原本
皺緊的眉頭也緩緩舒展開來,目中見著奇色。
韓癀麵無表情,目光晦暗幾分,心頭有些震撼,這究竟是預判了朝堂的反應,還是僅僅說英雄所見略同?
「永寧伯在奏疏上說淮河泛濫成災,或會湮沒漕運,工部於治黃一事當通盤籌劃,河運一體,或疏或引,否則,縱河患之厄稍去,仍有無窮後患,同時,於河務貪腐情狀,當揀派乾吏查察本未情由。「崇平帝麵無表情,轉述著奏疏所言。
漸漸,心頭也有幾分驚歎,如當初所見,子鈺的確有王佐之才!
隨著崇平帝說完,看向下方一眾目瞪口呆的文武官員,麵色沉痛,道:「彼時,子鈺所上《陳河事疏》,朕深以為然,以邸報通傳諸省,嚴令諸省督撫以興修水利為要,如高斌等人,如有半點忠於王事之心,焉有今日泗州之慘狀?」
「駐節河堤近月,人在堤在!高斌彼時何在?「見群臣目瞪口呆,啞口無言,崇平帝沉喝一聲,心頭忽而湧起一股悲哀,這就是他大漢朝的臣工,高居廟堂,卻宛如泥雕木塑,屍位素餐。
昏聵、庸碌,要麼隻知黨爭,要麼明哲保身,眼前這些人,有願意甘冒奇險,上堤駐守的嗎?
滿朝文武,皆不如一個賈子鈺!
如不是賈子鈺提前撲滅了中原民亂,民亂就拖延到今天,中原民亂再加上這次淮南大水,不,說不得還有中原洪水,那時漕運斷絕,南北齊亂,江山社稷危殆,絕非危言聳聽!
下方群臣一時被質問的啞口無言。
韓癀嘴唇翕動了下手中攥著的笏板緊緊攥著,目光幽深,心頭浮起深深的憂慮。
這位內閣閣臣心思慧黠,已經讀懂了崇平帝的潛藏心底,沒有明說的心思。
有永寧伯這樣的臣子被天子視為心腹,而且才具過人,兵事、民政、水利,文韜武略,無所不知,這樣下去,以後還得了?置內閣於何地?
幾乎可以預見,再等二十年後,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永寧伯,黨徒遍布朝野,大漢社稷將有神器易手之險!
可轉念一想,這位內閣閣臣,心頭就是湧起陣陣苦笑,如果他將這番憂慮與人說,隻怕要被嘲笑杞人憂天,庸人自擾!
一個年不及弱冠的少年而已,縱是如寧國公一般,也不過是武勳,豈能成為操莽之流?
崇平帝默然了一會兒,似在權衡著什麼,沉吟說道:「內閣擬旨,以軍機大臣、錦衣都督賈珩,權攝南河河督,全權處置警備洪汛、整飭河務事宜,內閣大學士,刑部尚書趙默協調江南、淮揚等地民政物資,預備救災。」
雖然沒有直接說趙默襄讚賈珩,但也基本確定了在河務上的主導權,而趙默畢竟是閣臣,欽差的話語權還有,當更多是輔助工作。
「老臣遵旨。」楊國昌當先應詔,頓首而拜,垂下的蒼老眼眸中現出一道精光。
果然不出所料,聖上用了小兒整飭河務,但小兒勢必不能在河道久待,那時.....再作計較。
也不能他們齊黨一直受小兒的針對,浙黨獨善其身,這下子士林皆知小兒「幸進弄權」之害,這樣齊浙兩黨才能同舟共濟,驅逐賈黨。
崇平帝看向好像「欣然領命」楊國昌,目光閃了閃,心頭微動。
現在朝堂之中,兩黨爭鬥暗流湧動,用誰去整飭河務都有因私廢公、排除異己之憂,隻能用子鈺先頂一陣了,或有毀謗,或有樹敵....反正他們翁婿之間,倒也不用講究這些。
鹹寧都許給他了,勇於任事,得罪一些人也是合情合理的。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