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鎮的多媒體會議係統,是由兩江工業大學、建康理工大學、嘁哩喀喳以及花瓣公司聯合研發,主要硬件專利由嘁哩喀喳和花瓣公司共同持有。
研發時間跨度比較長,整個多媒體會議係統的主要負責人就是安獨秀本人,本來也沒想過能賺到多少錢,但因為“華東六省一市和中原省”的大基建項目提前上馬,為了方便各地政府、工程部的快速溝通、高效傳達。
於是就以“戰略備份”的形式,建立了“政企-工程項目部”的會議係統統一,兩江工業大學去年今年一共進賬兩千四百多萬,已經提前回本。
安獨秀也憑此再拿了一個國家進步獎,同時也因為這個多媒體會議係統是基於“政企-工程項目部”的總體開發,也讓中科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尤其是“龍芯”這顆處理器剛剛通過驗收,達到了五年前的國際先進水平,這讓手頭有點小錢的中央,開始琢磨著是不是搞一搞局部的軟硬件完全自主。
中央也有工作小組算了一筆賬,照“華東六省一市和中原省”的基本建設大市場規模,在具備一定市場統一能力情況下,這種具有華東特色的“計劃經濟”,完全可以養活一個通用處理器設計公司,一個桌麵係統開發公司……
這裡麵的“槽點”非常多。
因為一向以膽子大敢說的“翰林”們,完全不敢狗叫那就是“計劃經濟”,隻能說是“具有華東特色”。
畢竟這玩意兒咋說呢,揚子江兩岸隻要富起來的農村,就沒有單打獨鬥的,全靠集體力量、組織力量,當然那種富到上新聞的,就要考慮“時勢造英雄”和“英雄造時勢”的哲學問題。
但至少這次沒有“自由派”敢衝“計劃經濟”四個字指指點點,首先多媒體會議係統不算個事兒;其次安獨秀是真他媽的秀;最後,得罪了“安掌門”的首席真傳大弟子還想跑?
這也導致了沒人敢把這套多媒體會議係統的推廣、投放,往讀作“計劃經濟”實則“攤派經濟”的形式上去靠。
張浩南可不講什麼原則,也沒有任何組織感情,喊他兩聲“張浩南同誌”,他就真當彆人是“同誌”了?
風平浪靜,歲月靜好。
海岱省的省府大院也調試了作為備份的“多媒體會議係統”,其餘地級市其實並不多,但是像“沂水重工”、“齊州二重”等等大型裝備生產製造企業,都是有的。
因為這次華東的大基建,修橋鋪路之外,還有裝備生產,推土機、挖機的需求量,可以通過多個省份之間的政企聯合會議進行溝通。
會議上文字內容全部略多都沒問題,總項目負責人、子項目負責人以及政府監管單位等等,線上溝通在主要數據上沒有大誤差,最後就是一個傳真加簽字蓋章的事情。
一場會議百分之九十五的內容都是圖畫加語音,效率非常高。
而且縣級市以下單位想要玩“小鬼難纏”手段,在整個大基建框架下,是行不通的。
開一場會,比如說“海岱推土機”的排產下線已經完成,運輸環節也已經搞定,如果項目工程部遲遲沒有接受,那責任方就是項目工程部及當地政府,具體是哪一級,那不是“海岱推土機”要考慮的,它隻管收錢就是,不需要參與扯皮。
“踢皮球”少一方,那剩下誰,誰就尷尬。
那不是一兩百億的規模,那是一萬個億朝上的規模,撈錢固然憑本事,但想要壞事兒,對不起,得罪的可不是一家廠或者一個領導。
整個框架下的“論功行賞”,全是中央的工作小組進駐。
張浩南隻是給杠杆背書,他不是給官僚們的“晉升之路”背書,所以這個階段咬人最狠的,是官僚們的內部同類。
也是因為“華東六省一市和中原省”的大規模基本建設總體項目溝通機製,讓中央產生了濃厚興趣,之前“紫金科技”白嫖了超算算法,也是有這方麵的補償。
隻不過很顯然張老板是條懶狗,根本沒有鼓勵“紫金科技”集體加班為國家獻禮的想法。
這活兒,怎麼論也不應該是“紫金科技”,而是“幻想”公司。
於是也導致了在工作小組提到“具有華東特色計劃經濟”時,中科院保持了緘默,因為說對說錯都是錯,容易誤傷“現金奶牛”。
不過有一點挺不錯的,中科院也覺得走這種“政企-項目工程部”三角溝通模式,可以小範圍地推廣自主研發的計算機軟硬件。
但隻有中科院,想要讓張老板配合,可能性就是零。
沒錢免談。
有錢賺,張老板動力那是相當的足。
哪怕隻是賣白菜,他也是興致勃勃。
不過幾個億的生意,對張老板而言,就是雞肋,所以讓徐主任亮個相,繼續刷一下臉,必要時候,又可以讓徐主任出差去海岱省交流。
徐振濤的問題就是太過類似老派乾部,當官的技術差了一些,有時候也不知道該說是好還是不好。
“老板,調試好了。”
“嗯。”
大橋鎮的會議室,除了鎮資管理公司的諸葛進喜,其餘大橋鎮政企乾部都沒有參加會議,級彆不夠。
有行政級彆,也有保密級彆。
沙城農業局的陳文林晚到了一會兒,進來看到張浩南穿著大衣躺椅子裡麵磕鬆子,鼻子嗅了嗅:“張老板,啥地方產的?有點香啊。”
“蒙兀省的,老徐家裡摟的。”
“還有沒有?”
“自己抓。”
衣服口袋一扯一提,陳文林也不客氣,抓了一把也跟著磕起來,豐富的油脂讓陳文林連連點頭:“好貨色啊,能批一點過來沙城農貿市場嗎?”
“想太多啊,難弄的,當地打‘鬆塔’不輕鬆的,產量上不來。”
“現在批發也要六塊一斤,就是運出來太難。要是開條鐵路進山,就省力了。”
陳文林聊鬆子的原因,是他下半年都在跑堅果類的副食增收,其中大頭是點心製品,包括了蛋糕、冰激淩等等製品。
蛋糕這個大品類,不是隻有廠房,還有個體戶,劉諶在江右省做了一回“清湯大老爺”之後,臨川市下轄有個小縣城叫瀘溪縣,主動邀請劉諶過去考察了一番。
因為確實很誠懇,所以劉諶在去年二次考察完柑橘類種植基地的總體區劃之後,就順路去了臨川市。
路不好走,不過當時劉諶也熟悉了路況,搖搖晃晃過山過水的,還真就在瀘溪縣呆了好些天。
這是個人口小城,資源配置也非常一般,但好就好在人口少,一個行業專精,就能養活一個縣城。
本地從事烘焙製作的已經成了規模,但並不正規,各種小作坊、個體戶比比皆是,而且多有去鬆江、餘杭等城市開蛋糕店的風氣。
從提振家庭收入來看,整體還是不錯的。
可要是就這樣,劉諶敢斷言,未來必定會被工業化生產流程衝垮。
不過很顯然,瀘溪縣有個年輕副縣長,也有這樣的遠見,所以他有個不成熟的想法,就是開創首個“城鎮供銷合作社”。
當然毫無疑問的,這是“沙食係”內部的框架。
以瀘溪縣的實力,想要獨自完成烘焙類產業的工業化改造、品牌化建設,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彆說是瀘溪縣,就是臨川市、江右省,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同樣也是不具備競爭力。
政治經濟強勢的省市,不管有意無意,都會滾雪球一般地壯大。
在沒有更高層級的國家級戰略以及國家級超級企業介入之前,是不可能抗衡這種趨勢的。
所以這個副縣長的思路,讓劉諶很是驚訝,以至於後來劉諶回到姑蘇之後,還時不時鼓勵對方讀他的研究生。
劉諶甚至還專門幫對方開了課題,愛才之心在整個贛東、贛東北的經濟學學術圈都傳遍了。
而具體到操作上,劉諶並沒有操之過急,而是先從整個產品線的配套上入手,先建立一定的產業規模,以及摸清楚自己的市場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