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新的國際貿易工具,稍微升級一下,是可以變成國際貿易支付工具的,國內在入世之前,就琢磨過很多貿易工具新形態,但條件都不成熟。
像張浩南這樣感覺甩甩勾八就搞定的,是真沒見過。“宇宙行”這次因為當時不敏銳,就讓正在改製的農行撿了便宜,除開農行本身,還有三所大學也在其中。
人大、鬆江財經以及建康財經,原本有江右財經,是劉諶主推的,但江右財經的對外業務副校長膽小,沒敢碰這種十分敏感的東西,於是失之交臂。
今年過年去劉諶那裡拜年的江右財經老同學特彆多,其實就是想再爭取一下,隻是時機已經錯過了。
畢竟不全是中方的事情,更不是一個學校的事情,也不是一個兩個獨立股東的事情,隻能說時運這種東西,有點兒玄學。
張浩南雖然對跨國貿易、采購、支付工具並不感興趣,但是,對時下的工具新形態技術背景,還是心知肚明的。
互聯網的真正大爆發,隻看人頭數。
也就是說,當中國人開始上網了,那麼,互聯網才算是真正大爆發了。
過去的“互聯網泡沫”,總人頭數連兩億都沒有,即便有商業成功,那也還是依然建立在跨國公司的貿易剝削現實基礎上的。
但中國人加入之後,那就不一樣了。
因為中國人用的是漢語,天然跟拉丁文字不一樣;所以信息量的爆炸,漢語文字的爆發,隻需要盎格魯群體的七分之一即可。
創造的經濟價值,暫時還沒有;但社會價值或者說影響力,那都是一樣的。
都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信息留存以及傳播。
人們看電視,想要等某一集電視劇複播、重播,其實看運氣的;看新聞報道同樣如此,隻能去找晚報,然後不斷地去搜羅大量無效信息,從中尋找目標內容。
互聯網不同,過去的,還在那裡;現在的,也在這裡;未來的,知道大概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出現。
“……我就是拿那個山城老頭兒做個實驗,這互聯網的輿情,引導難度非常低。基本上可以做到指向性的暗示,比如這次"熊貓大陸"掛了一個領倭奴外務省津貼學者名單的版塊,什麼都沒說,但所有的暗示,就一句話:名單上麵的人拿錢了。那麼就算是學術交流的正經學者,那也是"黃泥巴掉褲襠"……”
“再有呢,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威力十分巨大。我們發短信群發,首先信息計費不低;其次效率也就是幾十個幾百個。但互聯網不同,論壇類的網站,一個主題帖子的爆火,很容易引來各種小群體的集體訪問。同一個學校的校友是群體,同一個院係的同學也是一個群體,同一個專業也是,甚至同一個宿舍……”
“這時候集中討論的內容量,以往單位時間也就幾十人次,現在輕鬆破萬。”
“除此之外,還有"即時聊天工具",以PP為例,開發了一種跟以前聊天室差不多的聊天群功能,一個群隻要有一個人傳播信息,那麼就是幾十上百人的被動接收信息。基本上有幾千群,就能覆蓋兩江省所有高校在校生。當然以後肯定會更多,畢竟上網人數會不斷地增加……”
張浩南聊這些東西,還是內參主管宣傳的人感興趣的。
之前隻是出台互聯網的管理辦法,現在顯然是要進一步加強。
“這聽上去,跟你之前說的確實差不多,是很像傳染力極強的病毒。”
“所以武器嘛,總歸是要測試測試的,看看好不好用。我呢,就是借這個機會,給自己打打廣告,順便呢,就是給大家看看威力。”
張浩南一臉坦蕩,甚至還喝了一口可樂,“現在看來,威力還是不錯的。”
其實這光景還是有人想要在之前的青少年法律法規問題上跟他鬥一下,奈何此刻他這麼一說,根本沒辦法切入再鬥。
再鬥,那就是看不起新型輿論工具或者宣傳武器了。
張浩南同誌這麼坦蕩的一個人,誰再計較有學者因為收倭奴外務省津貼而委屈這件事情,那就多少有點兒不坦蕩。
晚飯沒在京城吃,直接在火車上搞定。
隻不過下午張浩南離京的時候,送行人的隨後就罵罵咧咧。
“他媽的,這混賬東西是真的又狠又滑溜,想要扳回來都沒辦法開口。現在都想看看這輿論工具到底威力有多大……”
“這不扯犢子嗎?”
“但這也是事實!”
“真是匪夷所思,就由得他這樣瞎胡鬨?那幾所政法學院的人,都去辦公室哭了,說有人迫害他們。”
“那不然怎麼辦?要是下次出現類似的互聯網輿論攻勢,我們沒有應對的經驗,你負責還是我負責?”
“……”
罵歸罵,但慎重也必須慎重。
都知道張浩南是扯淡,但他說是做個實驗……
那就是做個實驗,是給中央打個樣兒。
不服?
不服的意思是要解構“浩南聽濤”二點零版本?
張浩南是無所謂被解構的,他被解剖都不怕;但這事兒是他一個人嗎?
解構他,就得解構另外一邊。
慌的絕對不是他張某人。(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