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 章 後來孔鮒攜孔襄在孔廟旁守廟隱居終生_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 > 第 64 章 後來孔鮒攜孔襄在孔廟旁守廟隱居終生

第 64 章 後來孔鮒攜孔襄在孔廟旁守廟隱居終生(1 / 2)

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廿七年,皇帝遣仙使邈東南治馳道,逢儒聖孔子門裔,封文通君。

始皇陛下或許果真料事如神,但更可能是將在外難免情況有變,習慣於考慮得周到,沒將賜封詔書寫死。

周邈來前打開詔書看過,初時沒注意這一點。

等直到方才,孔鮒都沒有讓他看到誠意。

他覺得反正始皇陛下也說了若孔丘八世孫鮒請罪至誠,可封其為文通君

現在他認為孔鮒請罪不誠,陛下又允他見機行事的特權,那麼不拿出詔書給孔鮒,也是可行的嘛

但現在蹦出一個叔孫通在始皇陛下時為待詔博士,秦二世時封為博士,最終從胡亥手下逃走,識時務、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的人才

周邈靈機一動時,就想起了詔書內容,沒有指名道姓寫明封孔鮒為文通君

雖然就跟緩急隻有急沒有緩一樣,門裔這個詞,也隻有後裔而沒門徒。

但強硬曲解,也能解釋為門徒後裔啊

叔孫通是孔鮒弟子,儒門生員,怎麼就不算是孔子門裔了

必須算,名正言順的算

“叔孫通,始皇帝陛下詔封爾為文通君,不速速接詔,又待何時”

周邈宣讀了始皇陛下的詔書,遞向跪拜地上的叔孫通。

若說方才孔鮒還隻是憤怒又隱忍,那此時詔封落到叔孫通的頭上,真如雷霆降下,劈得全身僵直。

仙使心計,厲害如斯

難怪難怪方才說儒門非孔門,實乃不滿孔氏後裔在儒門的一呼百應

但隨即又僅用一封詔書,便斷了孔氏族人在儒門中與生俱來的血緣蔭庇。

怕是十年後,孔氏族人,自此便與尋常士人一般無二了。

叔孫通也是早早堪破仙使之意,方才見風轉舵罷

周邈他說他原本隻是想替始皇陛下撈一個人才,才把詔書給叔孫通,沒想到還有這層意義。你們信嗎

但想到後來的孔家,詔封異姓儒生叔孫通為文通君,或許也不失為一步妙棋啊

叔孫通他說他原本隻是想攔住仙使,彆叫昨日叱罵之事重現,拯救孔儒一門,彆被始皇帝夷了三族,並無謀求富貴之心。你們信嗎

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富貴加身,當下哪容他拒絕

叔孫通原地轉向,麵西向鹹陽所在行了拜禮“儒生叔孫通,接詔”

叔孫通接過詔書,跟隨而來的數百儒生是神情各異,但低眉垂眼,不敢發一言。

他們中也不乏昨日看了大典之人,此時如何敢多加置喙

但還坐在地上的孔襄,陡然如夢初醒

“那詔書明明應當是”我大兄的

哪有尊師不受封,弟子反而封君的

我大兄是孔子八世孫,他才是孔子正統門裔,應當封我大兄

隻是這次沒用英布捂嘴,孔鮒自己就把幼弟的話掐了

“叔孫通,爾為儒家門裔,得仙使看重,當入鹹陽。”

“閉門思過,兼研修儒學,就如閉門造車。爾當入鹹陽,方能研修出濟世利民的儒學。”

在孔襄不可置信的目光下,孔鮒不僅掐斷了幼弟的抗議。

還送了叔孫通一程,也遂了仙使之願。

雖然這番話他說得艱難,言辭生硬,近乎咬牙切齒,臉色也難看至極。

但細枝末節而已,無關緊要了。

一直沉默助陣的馮去疾,此時倒是正眼看了孔鮒一眼。

這孔鮒倒也識大局,知道大局已定,叔孫通雖非孔氏族人卻也是孔儒,總比孟儒或荀儒得勢要好。

雖然孟子門生不顯,荀子門生韓非和李斯都轉了刑名法家。

對那幼弟和孔氏族人,也有一番仁愛回護之意在其中。

終究算是沒墮了他孔子八世孫的名頭。

叔孫通聞言,手拿錦帛詔書,鄭重地向孔鮒執弟子之禮“尊師之命,通莫敢不從”

周邈若有所悟,而眼下發展皆如他所願,他很高興“確如孔鮒所言,你召集儒生,攜封詔入鹹陽罷。”

就像叔孫通為劉邦改製朝儀時,是召集了儒生幫手,在更早之前投奔劉邦時,也是帶了百多名儒生。

那叔孫通入鹹陽,不也得帶上幾百儒生做幫手

研修儒學,更甚至兼收百聖、創製秦學,可是個大工程

突然想到劉邦當初對付儒生博士時的乾脆利落

周邈劉季和叔孫通這對曆史上的好搭檔,湊一起工作,會配合默契、事半功倍的吧。

“叔孫通遵仙使之令。”叔孫通視線掃過愈發僵硬的尊師孔鮒,心裡都有些過意不去了。

說真的,叔孫通一人入鹹陽就已經夠紮心孔鮒了,現在還把儒生一股腦都帶去鹹陽

“本使行程匆忙,既已祭過孔子,便要離去了。”

仙使周邈當先號令鋼鐵神獸接他上去,隨行諸人也各自登上,並找位置站好。

一直沒有機會開口的薛郡與魯縣兩衙官吏,此時才終於說上話“臣等恭送仙使”

周邈未再多言,頷首示意過,就下令出發。

於是仙使一行,來在官吏及儒生的揖禮相送,萬千魯縣黔首的夾道歡呼下,逐漸遠去。

直到越行越快,消失在視野之中。

曾被懷疑郡縣官吏就是孔家人的郡縣兩衙官吏,此時卻是避嫌道“捆縛的那二十狂生,交予吾等帶走。”

孔襄欲要爭辯時,孔鮒拉住了他,但還是叔孫通開口道

“理所應當的。然仙使不曾提及如何懲處那二十狂生,縣中甚至郡中,恐怕都不好越俎代庖。”

越俎代庖,可是這兩日的忌諱。

而麵前的叔孫通又被封文通君

“文通君以為應當如何

在孔襄和孔鮒及眾儒生的注視下,叔孫通答道“不如送入鹹陽,聽憑始皇帝陛下決斷”

叔孫通此言一出,孔襄當即怒目而視,新仇舊恨疊加之下,當場就要大罵他一頓

但孔鮒製止了“言之有理,這便將人交由郡縣,好好押入鹹陽受審。

郡縣兩衙方才的態度已經明顯,等叔孫通帶著儒生入鹹陽後,魯縣便沒他們的說話之地了。

那二十狂生,必死無疑。

但若是送入鹹陽,有叔孫通在,仙使又仁善的話,或許還能免於一死。

即便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淪為刑徒或隸臣,至少能活下去。

若終究難逃一死,那就是他孔家欠他們一條命了,或者欠他們三族之命。

兩日劇變,塵埃落定,孔鮒隻覺了無生趣。

“叔孫通,儒家之事,爾見機行事罷。我將在先師廟中,閉門思過,不再外出。”

說完就轉身離去了。

“恭送尊師。”

孔廟前人群散去。

廟旁東側的孔宅裡,孔襄還在叫囂不平,孔鮒終究忍無可忍。

“砰”

徒手拍塌一張幾案

孔子能仗劍周遊列國,孔子八世孫孔鮒也尚還武德充沛。

“當時場景,難不成你還想和仙使爭辯數萬雙眼睛之下,屆時即便仙使真如叔孫通所言性仁善,始皇帝也會為維護仙使威嚴,而夷了孔家三族”

孔襄到底還是受過教育的孔家人,沒再說出進士科經學一部,儒學獨占半部這樣的蠢話。

隻是憤憤不平“那叔孫通就是一個毫無傲骨,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小人他十日前不是才遊學歸來,或許就去過鹹陽宮,事先探聽到隱秘也說不定。”

“那文通君本應是封給大兄的,卻叫他叔孫通搶去了”

“閉嘴”不說起文通君還罷,一旦說起,孔鮒就要氣血逆流

“你隻知道文通君原本是應該封給我的,那你可知詔書顯然早就在仙使身上,若無昨日生變,那個封詔確實應當是落在為兄身上”

如今在私下,孔鮒到底是不再隱忍克製“若非你貿然行事,都不曾知會我一聲,會有昨日之事,又會有今日之果”

“你還說叔孫通,今日若非他靈機應變,截斷了仙使已到嘴邊的叱罵,一旦再現昨日那般辛辣的辱罵,孔門將陷入萬劫不複”

“叔孫通確實見風使舵,但他也確實救了吾等、救了孔門。否則哪怕孟、荀兩門式微,也未必扶不起一麵旗幟來。”

“至少,叔孫通還是孔門門生。”

哪怕詔封叔孫通,就相當於孔氏族人喪失聖人餘輝蔭庇,變成尋常士人。但至少沒讓事情陷入最壞的地步,孔氏族人也未遭屠戮。

仙使是真有無上神通的真仙使,他們就算是儒門至聖孔子的八世孫又如何

難道在始皇帝,在天下

千萬黔首心中,還能比仙使更重要

“今日之果,也是為兄最初致歉時不夠赤誠所致。”

孔鮒正因自知緣由,才更加悔恨。

aaadquo應當閉門思過者,哪裡是叔孫通呢,正該是你我二人啊。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孔鮒隻覺了無生趣“自此以後,你便同我在闕裡守廟隱居,不得踏出裡門一步。”

孔襄猶自不願,“孔門儒生被叔孫通帶入鹹陽了,我等正該開壇講學,再收門徒”

“砰”

孔鮒又一掌,劈斷了身側的一條憑幾。

“仙使果如叔孫通所言,不曾追究二十儒生身後是否有主使者,雖你確實不是元凶,卻也有知情放縱之嫌。”

“為兄多番隱忍將你護住,你不謹小慎微、深居簡出,卻還張揚郡縣哪日有人看你不慣,都不必入鹹陽去告你,縣中都會將你拘拿”

“鬨得大了,終於叫始皇帝株連,夷了孔氏三族”

孔鮒此時將事情掰碎了講給孔襄聽,就怕他麵服心不服,來日惹出事來。

“就算你自己不惜命,也要為至親和孔氏族人性命,孔氏香火傳承考慮一二罷”

孔襄此時是徹底明白自己究竟闖了多大的禍,愧疚、悔恨、羞恥,又瑟縮地應下“聽大兄之言,我以後一定不再外出惹事。”

“你想外出也不能了,為兄會看住你的。”

孔鮒心如死灰,道“為兄會日日帶著你在闕裡閉門思過,研學先師著作。”

後來孔鮒果然帶著其弟孔襄,在孔廟旁守廟隱居,終生不曾出過魯縣。


最新小说: 奉旨和親後,父皇和未婚夫悔瘋了 不科學禦獸:識海一棵黃金果樹 讓你當質子,你追敵國女帝? 誰讓這個邪修做飯的? 山野風流仙醫 我被女帝關在寢宮吃軟飯 黑山啟示錄:活著 星穹神械 司少,追妻路漫漫 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