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我是蔣緯國!
英國此時的第一大敵自然非德國莫屬,接下來才輪到中日,而中日兩國進行對比的話,日本對英國的威脅是超過中國的,因為日本擁有世界第三的海軍,並且日本已經對英國宣戰,中國則沒有。水印廣告測試水印廣告測試對此,英國首相艾德禮的戰爭策略是這樣的首先,英國必須全力以赴地對付德國,因為德國直接威脅到了英國本土;其次,在美國參戰前,英國絕對無力同時與德中日三國開戰,所以,要想辦法迫使中日兩國退出德英戰爭,如何迫使中日兩國退出德英戰爭呢?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打一棒子給一把甜棗”。根據艾德禮的設想東南亞英軍在陸地上痛擊中國陸軍,在海麵上痛擊日本海軍,贏得對中(陸戰)對日(海戰)的兩場勝利,震懾中日,然後軟硬兼施、雙管齊下,在戰場上打贏的情況下再在談判桌上主動轉讓幾塊殖民地給中日,告訴中日“想打,大英帝國毫不懼怕、奉陪到底,並且還會打得你們偷雞不成蝕把米;想談,大英帝國也願意,並且還會給你們一些好處”,到時候,中日一方麵得到了英國的實惠好處,一方麵又嘗到了英國的厲害,自然見好就收並且不敢小看英國和英隊,老老實實地退出戰爭,不再聯合德國一起進攻英國。客觀上,艾德禮的設想是正確的,也是英國在美國沒有參戰的情況下最合理的“求存取勝之道”,但可惜,事與願違,馬來海戰的結局讓艾德禮和整個英國高層都結結實實地挨了一記悶棍,英國海軍的遠東艦隊不但沒痛擊日本海軍,反而在日本海軍的打擊下全軍覆沒,損失輕微、戰果輝煌的日本海軍贏得了一個大滿貫般的勝利,此戰導致英國在東南亞戰場上徹底地被動了,日本非但沒有被英國震懾到,恰恰相反,日本反而被刺激得更加蔑視英國、更加狂妄囂張了。因此,已經輸了海戰的英國在東南亞想翻盤,最後的希望就是贏得陸戰。
馬來海戰後,艾德禮修改了他的設想,他的新設想是這樣的馬來亞英軍總司令珀西瓦爾和印度英軍總司令韋維爾同心同德,在東南亞的陸地戰場上重創中隊,堅守三個月,殲敵四五萬,到那時候,中國高層必然會因為戰事不利而喪失信心,想要停戰,但又不甘心就這樣一無所獲,英國政府再派人聯係中國政府,表示願意跟中國議和停戰,並且轉讓部分殖民地給中國,中國政府肯定求之不得、大喜過望,中國的利益和中國政府的麵子都保住了,中國還有什麼理由跟英國繼續打下去呢?艾德禮已經打算好了,到時候把馬來亞和文萊轉讓給中國,但不轉讓新加坡。中英議和停戰後,失去中國的日本在東南亞戰場上就孤掌難鳴了,中英議和停戰也會打擊到日本的戰爭意誌,英國再如法炮製,相信同樣能把日本逼退出戰爭。
美國總統羅斯福通過被派到倫敦、武漢、東京的特使,已經大致上摸清英中日三國的戰爭目標和承受底線。對於艾德禮的“遠東對策”,羅斯福是十分支持的,他覺得英國想要穩住中日,“不拿出點血本”肯定是不行的,為了保住英國本土,英國舍棄一些海外殖民地也是應該的,從個人感情上考慮,羅斯福“很理解”中國,東南亞畢竟千百年來都是中國的勢力範圍,中國先前衰弱了,東南亞領地被英法荷奪走,中國現在強大了,豈能不謀取奪回原屬於中國的東西?無論是從國家利益角度出發還是從民族感情角度出發,中國這麼做都是天經地義的。因此,羅斯福認為艾德禮確實應該這麼做,英國應該對華讓步,實際上,日本要比中國更讓羅斯福感到不安,這也是他力促中英議和停戰的主要原因之一。
英美兩國首腦的看法是一致的英軍先在戰場上跟中隊打一場並且取得較大勝利,然後英國政府再在談判桌上“胡蘿卜加大棒”迫使中國退出戰爭。雖然遠東艦隊已經輸掉了海戰,但艾德禮對於陸戰的信心並未受到太大打擊。陸軍大臣艾登、總參謀長約翰·格裡爾·迪爾等陸軍高層向艾德禮分析道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的核心是新加坡,新加坡是“東南亞第一要塞”“東方直布羅陀”,中隊如果真的席卷馬來亞半島,最終目的地就是新加坡了,那麼,新加坡會成為中英軍隊最後展開決戰的地方,隻要新加坡能堅守較長時間,消耗中隊的實力、信心,印度英軍再趁機出兵泰國,襲擊中隊後方,中隊最終必敗無疑。新加坡位於馬來亞半島最南端,地理特點類似於香港,攻占這樣的城市,有兩個辦法,要麼從新加坡背後的馬來亞半島一路推進,最後跨過隻有區區1000多米寬的柔佛海峽進攻城市,要麼在海上直接登陸。新加坡已經被英國人苦心經營了一百多年,是世界第四大軍港,也是一座堅固的島嶼要塞城市,光是最近二十年裡,英國政府就累計投入60億英鎊的巨額資金用於加強新加坡的防禦工事,因為隻要新加坡沒有淪陷,英國就會一直掌握著東南亞的核心。無論是艾德禮還是羅斯福,英美當局都對英軍堅守住新加坡充滿信心所以才有這樣的如意算盤,艾德禮特地致電珀西瓦爾中將,“要把新加坡變成‘東南亞的南京’”。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再怎麼美好的期望,最終還是要由事實說話。當顧維鈞到倫敦下達開戰通知後,艾德禮、羅斯福等英美高層一起把期待而密切的目光投向了馬來亞,等待事實結果。與此同時,位於曼穀的中南遠征軍前方總部內,衛立煌、羅卓英等將領在積極地調兵遣將,部署作戰。比起自家軍隊和雖然不是自家軍隊但跟自家軍隊沒什麼實質性區彆的泰軍,衛立煌更關心的還是日軍。此戰不隻是中泰兩軍並肩作戰,日軍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因為日軍擁有南京軍沒有的強大艦隊。
“小澤治三郎的航母艦隊現在什麼地方?”衛立煌不放心地問道。
羅卓英笑道“你上次問這個問題就在四十分鐘前,既然在這四十分鐘內情報參謀並未通知我們‘日軍艦隊已駛離新加坡海域’,那麼,小澤治三郎的艦隊就肯定還在新加坡附近海域內機動遊弋著。”
衛立煌搖頭苦笑“沒辦法啊!根據我們跟日本人達成的協議,小澤艦隊在摧毀掉英軍遠東艦隊之後必須一直逗留在新加坡附近一百海裡範圍內,時不時還要出動艦載機轟炸一下新加坡,這樣,英國人就會一直知道,日本人的航母艦隊始終都在新加坡附近,繼而會誤判我軍很有可能是借助日軍艦隊通過海上進攻新加坡,從而把珀西瓦爾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海上防線,忽略新加坡背後的陸上防線。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日本人突然間坑我們一把,撤走了小澤艦隊,讓英國人知道我們隻能從陸上進攻新加坡,那我們就要付出重大犧牲了。”
羅卓英安慰道“不會的,日本人雖然喜歡出爾反爾,但我們打馬來亞、新加坡的行動跟他們的切身利益也是息息相關的,他們不會在這種大事上失信的。日本人現在離不開我們,不會乾出得罪我們的蠢事。”
衛立煌點點頭,隨後再度苦笑“就在四年前,我們還跟日本人打得你死我活,但現在,我們卻跟日本人聯手打仗,這種古怪的感覺讓我到現在都無法適應。”
羅卓英笑道“我很喜歡二公子的那句話,為了國家的利益,就算跟魔鬼合作也是在所不惜!”
“對,國家利益至高無上!”衛立煌目光明亮地看了羅卓英一眼,然後繼續對牆壁上的軍事地圖用功。
羅卓英立刻明白了衛立煌的用意,大廳裡有沙盤,但隻是馬來亞半島的沙盤,衛立煌沒有看沙盤,而是看囊括整個東南亞的地圖,說明他的思維並不限定在一個馬來亞半島。“俊如,你是擔心印度英軍嗎?”羅卓英問道。
衛立煌目不斜視地點點頭“此戰,雖然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我們這邊,但我還是很擔心四件事,一是馬來亞半島的密林會不會嚴重減緩我軍的行軍速度,二是新加坡這座堅城究竟能不能啃得動,三是日本人是否會全力配合我們,四是印度英軍是否從緬甸出擊、攻打泰國。”
羅卓英說道“對馬來亞半島以及新加坡的攻擊,我們會投入第74師和第17師,兩個主力師,七萬精兵,另有泰軍五個師、六萬餘人助戰,總兵力十三萬餘,比英軍還要多三萬,應該是綽綽有餘的,第74、第17師負責攻城拔寨,泰軍負責接管後方;至於泰國本土防衛,第師和泰軍十個師在嚴陣以待,應該也沒什麼大問題,第101師充當機動部隊,馬來亞需要就去馬來亞增援,泰國需要就去泰國增援。各方麵部署都俱全了,應該沒問題的。”
衛立煌凝視著地圖上的英屬印度“印度是公認的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為什麼?因為除了自然資源,英國在印度能夠獲得幾乎取之不儘用之不竭的人力資源,全世界我們中國人最多,其次就是印度人了,印度人有整整4億(包括印度人口、巴基斯坦人口、孟加拉人口、克什米爾人口、斯裡蘭卡人口、緬甸人口)!英國本土人口並不多,若沒有印度人進行充實,英國連上次世界大戰都撐不住,在上次世界大戰期間,光是英國跟奧斯曼的作戰,就有超過七十萬印度籍英軍參加。如果韋維爾傾儘印度英軍猛攻泰國,我們的問題就大了,印度英軍可是有百萬之眾的。”
羅卓英笑起來“俊如,你多慮了。我們中國有句古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用在英國人和印度人的身上,實在是再貼切不過了!印度被英國殖民至今,印度人早就想要反抗獨立了,所以,印度雖然是英國的一個資源產地,卻也是英國的一個大火藥桶。印度人既然數量比英國人多得多,印度人又怎麼甘心一直受到英國人的奴役?韋維爾可能想從印度出兵打我們後方泰國,但是,他出動什麼軍隊呢?出動印度的英國本土軍隊?他難道不擔心駐印英軍少了,印度當地人趁機造反?出動印度的印度籍英軍?印度人會給英國人賣命嗎?實際上,印度的英軍,一方麵是防備我們這種外敵的,一方麵也是防備印度本地人的,所以,韋維爾沒多少部隊可以調動。”
衛立煌也笑起來“英國對印度的統治,倒是頗為相似滿清對中國的統治。你說得很對,我可能有點庸人自擾了。我記得,印度的一個獨立領袖已經跟二公子進行聯係了,叫甘地?”
“不是甘地。”羅卓英說道,“甘地那個骨瘦如柴的老頭子隻知道搞什麼非暴力不合作,隻知道用絕食來對抗,哪裡會跟我們合作。印度人的獨立領袖主要有五個人,甘地、尼赫魯、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穆罕默德·阿裡·真納,以及錢德拉·鮑斯。正跟二公子進行合作的是錢德拉·鮑斯,此人的政治理念一開始跟甘地相同,非暴力不合作,但後來他發現這一套根本沒什麼用,所以轉而崇尚暴力革命、武裝起義,積極而主動地聯係外援,在逃出英國人的監獄後,他先找了斯大林,眾所周知,蘇英向來不和,一直在爭奪著南亞和西南亞,但那時候蘇聯戰爭已經爆發,斯大林自顧不暇,哪裡還會援助他,於是他又去德國找希特勒,希特勒對此十分感興趣,同時,因為印度在亞洲,屬於我們中國的勢力範圍,德國雖然需要聯合印度人對付英國人,但畢竟不太方便把手伸到我們的地盤裡,所以希特勒沒有直接援助鮑斯,而是把他介紹給了二公子,二公子接納了鮑斯,正準備幫助他成立一個印度流亡政府。至於真納,他是印度國內穆斯林的領袖,也已經受到二公子的邀請,準備在印度境內穆斯林聚居地裂土建國。印度馬上就要天翻地覆了,哪裡還會成為我們的隱患。”
衛立煌感慨不已“二公子的眼光和手段…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啊!”
此時是2月23日清晨5時30分,距離進攻時間還剩半小時。泰國境內的十多個大型航空兵基地的機場上,燈火通明、旋風陣陣、人聲鼎沸,一銀光閃閃的bf109戰鬥機、ju87俯衝轟炸機、ju88轟炸機在跑道上蓄勢待發,整裝備戰的飛行員們吃完早餐喝完牛奶,精神抖擻地奔向自己的座機,地勤人員揮汗如雨地給飛機進行檢查、加油、裝彈,滿載燃油、滿載彈藥的加油車、彈藥車在機場上有條不紊地川流不息著,飛機引擎此起彼伏地轟鳴而起,機尾噴出一股股青煙,機首螺旋槳飛速旋轉,卷起一股股強勁的渦流氣浪,機場邊的彈藥庫和燃料庫裡,炸彈和油桶堆積成一座座小山,各就各位的工作人員無不在心情激動地小跑著,呼喊聲、口令聲、加油聲、祝福聲…隨著引擎轟鳴聲一起震耳欲聾,激動人心的戰爭進行曲即將澎湃而起。
泰馬邊境的熱帶叢林和橡膠林裡,第74師師長廖耀湘舉起了望遠鏡,在他身後和身邊,無數荷槍實彈的官兵正等待著進攻命令,無數雙黑亮的黑眼睛猶如星河般閃閃發亮,官兵們統一身穿迷彩服,鋼盔也蒙上了迷彩偽裝布,手握鋼槍,腳蹬自行車,猶如隱藏在密林裡的一股洪流,即將噴薄而去。廖耀湘在望遠鏡裡隻看到一望無垠的橡膠林,他知道,中隊想要攻占馬來亞和新加坡,不隻是為了開疆拓土,更是為了這裡的橡膠。馬來亞半島是世界幾大橡膠主產地之一,每年的橡膠產量是海南島的三十多倍。中國此時幾乎什麼資源都不缺,就是缺乏橡膠,而橡膠也是德國、日本、意大利同樣最急缺的戰略物資之一。德國打完蘇聯戰役後,石油、煤炭、鐵礦都實現了自給自足,隻有橡膠和鎢砂仍然極度缺乏,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對於中國來說,鎢砂不成問題,全世界九成的鎢礦都在中國,橡膠是最大的麻煩,中國自己也缺橡膠,同時德國又不停向中國進口橡膠,使得海南島出產的橡膠根本供不應求,為了解決這個最後的資源困擾,奪取馬來亞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在這裡需要提一下的是馬來亞不等於後世的馬來西亞。後世的馬來西亞包括兩部分,西部在馬來亞半島,東部則在加裡曼丹島北部,馬來西亞在加裡曼丹島北部的國土半包圍著文萊。但此時,馬來西亞並不存在,隻有馬來亞半島上的馬來亞,而加裡曼丹島北部在後世屬於馬來西亞的國土此時是屬於文萊的。馬來亞此時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隻是英國的殖民地。另外,新加坡也不是獨立的,而是屬於馬來亞,馬來西亞獨立時,新加坡還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後來被馬來西亞政府驅逐了出去,不得不獨立。
第74師後方的炮兵陣地上,師屬炮兵旅旅長王業成懷著近乎暴發戶般的心情看著身邊、身後的浩瀚密林,密林裡,分散部署的千餘門大炮已經準備就緒,並且足有一半是大口徑的、蘇聯製造的重炮。摸了摸身邊一門口徑高達203毫米的蘇製b4重型榴彈炮,王業成長長地感慨道“他媽的!熬了這麼久,總算苦儘甘來了!打了那麼多的窮仗,現在可以打富仗了!”千餘門火炮,無疑是極其強大的重火力,但這隻是第74師的師屬火力。第74師實際上就是一個軍,並且還是南京軍的主力部隊,又是戰時又得到刻意的加強,所以火力已經今非昔比。
王業成手裡拿著邊境線對麵幾十公裡範圍內的英軍的布防圖,詳細程度跟英軍指揮官手裡的沒什麼區彆,因為馬來亞四分之一的人口是華人華僑,大批華人華僑充當南京軍眼線,持續不斷地給南京軍送來詳細的情報,使得南京軍對馬來亞的自然地理和英軍的布防都了如指掌。南京軍的炮群並不進行覆蓋性炮擊,而是進行精確性打擊,因為目標位置都被掌握了。
清晨6時整,馬來亞半島迎來了新的一天,但黎明剛剛出現就被炮火給淹沒了。
打贏蘇聯戰爭,讓南京軍獲得了極其豐富的戰爭紅利,使得南京軍此時打仗帶有幾分蘇聯的大炮主義風格,千炮齊鳴的巨大震撼一下子震翻了泰馬邊境,炮群的咆哮聲堪稱天塌地陷,泛白色的晨空被猶如火山群爆發的炮群烈火染得一片血紅,一暴風驟雨般的炮彈在攝人心魄的密集而淩厲的破空聲中劈頭蓋腦地從泰國境內傾瀉到馬來亞北部邊境,頃刻間引發了天崩地裂般的密集爆炸,大地鼎沸癲狂,落彈處的密林被炸得像地板崩塌般天翻地覆,無數參天大樹被攔腰折斷,熊熊燃燒的斷木被炸飛到半空中,密林化為了焦土和火海,彈落火起的無數火球彙聚成延綿澎湃的火海,黑煙遮天蔽日,爆炸開的氣浪衝擊波在密林裡呼嘯翻卷,猶如台風海嘯般把一圈圈密林吹倒折斷。電閃雷鳴的炮群齊射聲、雨點般的炮彈貫穿半空的尖厲震空聲、天空被彈痕尾跡以及地麵上大火給映照得猶如火燒雲般一片通紅、炮彈不斷落地爆炸的巨大震顫、雨後春筍般此起彼伏的爆炸火球、沙塵暴般拔地而起的黑煙塵土、龍卷風般縱橫呼嘯的衝擊波…短短十分鐘,靠近泰國邊境的馬來亞境內二三十公裡範圍內的密林被炸成了一片滔天的火海。
“弟兄們,衝啊!”震天的漢語呼喊聲中,潛伏在泰國邊境密林裡的南京軍官兵們猶如驚濤駭浪般勢不可擋地湧入馬來亞境內。
當泰國和印尼先後被中國、日本拿下時,馬來亞英軍總司令阿瑟·珀西瓦爾就接到了倫敦方麵的戰備命令,要求他“抓緊時間、整軍備戰”,特彆是中隊在正式攻打馬來亞之前還給英國政府下達了通知書,珀西瓦爾也接到了“中隊還有不到一個小時就會進攻馬來亞”的緊急警告,所以馬來亞的英軍並未被打得措手不及。珀西瓦爾的戰術是在馬來亞半島上依托地形進行節節抵抗,在最壞的情況下,死守孤城新加坡,隻要新加坡不丟,英軍在馬來亞戰場上就有轉敗為勝的希望。考慮到南京軍一旦進攻,泰馬邊境的第一道防線根本撐不住,注定會淪陷,因此,珀西瓦爾在泰馬邊境部署的部隊幾乎都是馬來亞籍英軍,然後是印度籍英軍,接著是澳大利亞軍,最後才是英國本土軍。如此做法,跟中國當初在抗日時簡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頂在最前麵的是雜牌軍,中央軍躲在後麵。於是,南京軍發動大舉進攻後,泰馬邊境的馬來亞籍英軍幾乎一觸即潰,這些馬來亞籍英軍一方麵武器低劣、訓練不足,一方麵也打心眼裡不願意為英國人賣命賣力,再加上南京軍攻勢猶如排山倒海,因此馬來亞籍英軍自然不堪一擊。南京軍一頓炮擊後,馬來亞籍英軍被炸得狼奔豕突、亡魂喪膽,南京軍一個步兵衝擊,馬來亞籍英軍紛紛舉手投降,抵抗極其微弱。
“投降不死!”南京軍裡的馬來語翻譯們嘶聲大吼,這些翻譯都是臨時參軍的馬來亞的華僑華人。
十分有意思的是,馬來亞籍英軍裡其實有不少人還是馬來亞的華僑華人或是華馬混血,他們在祖國大軍打來時毫無疑問地心向祖國,因此剛剛開戰後,他們紛紛在馬來亞籍英軍裡大喊大叫“大家投降吧!投降就不會死了!”“中國人善待俘虜!”“我們沒必要給英國人賣命!”之類的話,使得馬來亞籍英軍猶如被扔進熔爐裡的雪球冰塊般迅速消解了。事後,衛立煌等南京軍將領感到奇怪,珀西瓦爾明知道馬來亞籍英軍裡有不少人是馬來亞華僑華人或是華馬混血,為什麼不將這些人剔除出去?經過分析,衛立煌等人估計珀西瓦爾沒有這麼做是出於兩個原因第一是馬來亞(包括新加坡)的華人華僑實在太多,珀西瓦爾不敢做出惹眾怒的事情,第二是馬來亞籍英軍在珀西瓦爾心裡本來就是炮灰,注定完蛋,沒必要進行內部清理。
南京軍突破泰馬邊境的英軍(以馬來亞籍英軍為主)防線隻花了半個小時,幾乎沒有遭到什麼真正的抵抗,擊斃英軍(絕大部分是馬來亞籍英軍,少部分是印度籍英軍)三千餘,大部分是被炮彈炸死的,累計俘虜和受降英軍(絕大部分是馬來亞籍英軍,少部分是印度籍英軍)兩萬餘人,南京軍自身傷亡不到五百人。
“彆管那些俘虜!拿走他們的武器就行了!繼續前進!兵貴神速!”廖耀湘等軍官聲嘶力竭地對部隊大喊道,“俘虜交給後麵的泰軍!不需要我們操心!彆浪費時間和人手!”
“老老實實呆在這裡!反抗者格殺勿論!”翻譯們嗬斥著俘虜們。
俘虜們(絕大部分是馬來亞籍英軍,少部分是印度籍英軍)被急著繼續趕路的南京軍推到路邊,有的失魂落魄,有的惶恐緊張,更多的則若無其事甚至有說有笑,幾乎無人反抗。俘虜們溫順得讓南京軍官兵難以置信,一個南京軍士兵就可以用槍像趕豬一樣驅趕著上百個甚至幾百個俘虜,因為俘虜們溫順得就像一群群綿羊。很顯然,不管是馬來亞人還是印度人,都不想為大英帝國獻身,特彆是馬來亞人,更是毫無鬥誌,毫無骨氣、尊嚴、榮譽感之類的東西,溫順得近乎渾渾噩噩。在南京軍士兵的吆喝下,俘虜們老老實實地坐在路邊,用好奇、畏懼、驚歎的目光看著急行軍中的南京軍,目光裡沒有仇恨或厭惡。在馬來人心裡,無論是英國人還是中國人,打來打去跟他們沒有關係,他們的命運反正是不變的,馬來亞也是不變,仍然是殖民地,隻不過換個主人罷了。
南京軍風雷滾滾地揚長而去,後麵的泰軍急匆匆地趕上來,忙著趕豬一樣地把俘虜們趕進後方的戰俘營,忙著給前麵的南京軍搬運物資,忙著守衛被南京軍奪取的居民點、據點、關隘、交通道路等重要地方,讓南京軍沒有後顧之憂地繼續前進。
一路高歌猛進的南京軍看上去十分奇特,隊伍前麵是裝甲部隊,但都是輕型坦克、裝甲車和汽車,裝甲部隊的後麵是排山倒海般的自行車狂潮。南京軍的步兵們人手一輛自行車,一路上銀輪滾滾、飛沙走石,最後麵則是成千上萬的馱畜,那是輜重運輸部隊,使用馬、騾、驢運輸物資,其中最為醒目的是隊伍裡還有幾百頭體型龐大的亞洲象。這些大象是南京軍在泰國境內買來或租來的,大象雖然緩慢笨重,但運輸量遠超過騾馬,每頭大象都背負著小山般的彈藥武器或輜重物資,除此之外,隊伍裡還有大批訓練有素的德國狼犬,在森林裡充當偵察搜尋作用。
這些都是曾力偉、金定國、趙海軍、唐飛虎等人的功勞,他們在金三角闖蕩了好幾年,一個個都是無師自通的“熱帶山地叢林作戰專家”,給南京軍了寶貴的經驗在叢林裡,輕型坦克的作用遠遠地超過重型和中型坦克,汽車難以開動,馱畜比汽車更管用,但士兵們也不能騎著馱畜前進,因為沒有那麼多的馱畜,而且馱畜也需要飼料喂養,有什麼交通工具既能在熱帶叢林裡方便使用又不會增加後勤負擔呢?答案就是自行車。中南遠征軍的官兵們幾乎人手一輛自行車,從而在坦克汽車難以通行的熱帶叢林裡保持著強勁的機動性。馬來亞的天空中,中國空軍戰機如雲,一波接一波地呼嘯而過,馬來亞地麵的熱帶密林裡,南京軍的自行車大軍猶如騎兵部隊般風馳電掣、飛沙走石,蹬著自行車的南京軍官兵彙聚成一道道蜿蜒長龍。僅僅一個白天,南京軍第74師便深入馬來亞境內一百多公裡,取得了旗開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