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我是蔣緯國!
當南京軍第74師在林加延灣海灘上狂風掃落葉般地追殺著數量是他們五倍多的美菲軍時,南京軍第17師正在大海上乘坐日軍運輸艦船向呂宋島劈波斬浪,艦隊裡,日軍那四艘戰列艦和那四艘重型巡洋艦赫然在列,頗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三艘主力艦的艦身上都有著大團的煙灰黑斑,似乎軍艦上不久前著過大火,但那三艘主力艦明顯並沒有什麼實質性損傷。
金剛號戰列艦上,第17師第18旅旅長張雲正跟日軍第4艦隊司令井上成美站在艦艏甲板上,兩人一起眺望著遠方海天相接處。“井上。”張雲看著井上成美,神色自得地道,“怎麼樣?感謝我們馮師座和曾鈞座不?要不是他們的神機妙算,你們艦隊肯定要損失慘重了。”
聽完翻譯的漢語,井上成美笑著點點頭“是的,我真要好好地感謝他們,否則,美軍潛艇群就要打我們一個出其不意了。貴方馮師座真是足智多謀,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看著艦隊裡那三艘“臟兮兮”的主力艦,心裡十分感慨。前天傍晚時,馮聖法和曾以鼎提醒井上成美“美軍潛艇群極有可能會在夜間偷襲你方艦隊”,井上成美十分吃驚,他連忙請求中方艦隊幫助日軍艦隊進行反潛作戰,馮聖法和曾以鼎表示義不容辭,同時要求井上成美做出“一些特殊準備”,井上成美一頭霧水,但他還是照辦了,當天深夜,美軍潛艇群突襲日軍艦隊,日軍艦隊裡的比睿號戰列艦、榛名號戰列艦、青葉號重型巡洋艦先後引爆用繩索懸掛在艦身外麵水平線處的十多個大型火藥桶,火藥桶裡裝填著摻加了大量鎂粉的黑火藥,爆炸後聲響震耳欲聾,聲勢震海撼空,黑火藥不是黃色炸藥,爆炸後雖然動靜很大,但它對用鋼鐵做的軍艦是不造成實質性傷害的,加上鎂粉劇烈燃燒,閃光耀眼、火星如炬,使得在夜間看上去那三艘主力艦好像都被魚雷命中而發生了大爆炸,與此同時,這三艦上的日軍水兵一燃事先堆在艦上的大量被澆上汽油的垃圾,頓時烈火熊熊、黑煙滾滾,似乎三艦被魚雷命中後又是發生大爆炸又是燃起大火。美軍潛艇群展開這場夜襲攻擊時有兩艘潛艇沒有參戰,而是在林加延灣外延海域內半潛行著,通過潛望鏡觀看著戰局,觀察日軍艦隊,看到日軍艦隊裡有三艘主力艦發生劇烈爆炸和大火後,這兩艘潛艇深信不疑“有三艘日軍主力艦被我方潛艇發射的多枚魚雷給命中了,雖然並未沉沒,但肯定受了重傷”,繼而向威克斯發去戰果報告,威克斯隨即報告給哈特,哈特報告給薩瑟蘭,最後,戰果報告被薩瑟蘭送到了麥克阿瑟麵前,使得麥克阿瑟心花怒放,他相信“己方潛艇群付出重大代價後,成功地、沉重地打擊了日軍艦隊,迫使日軍艦隊退出了菲律賓戰事”。實際上,在美軍潛艇群的夜襲中,日軍損失不大,參戰的美軍潛艇兵因為知道自己是在執行著一項凶多吉少的任務,所以心情灰暗、鬥誌消沉、士氣低迷,加上實戰經驗缺乏,以至於魚雷命中率不高,一頓瞎貓碰死耗子般的魚雷攻擊後,日軍一艘重型巡洋艦輕傷、一艘輕型巡洋艦重傷、一艘運輸船和一艘驅逐艦被擊沉,並不是麥克阿瑟認為的“三艘主力艦重傷,多艘軍艦沉沒,還有十多艘其它軍艦受傷”(麥克阿瑟之所以誤判日軍損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軍潛艇兵們“謊報軍情”。美軍潛艇兵們知道他們執行的是非常危險的任務,都不願意參戰,參戰後也恨不得早點結束,他們得到的命令就是“隻要擊沉日軍一艘主力艦就行了”,所以他們看到多艘日軍大型軍艦爆炸起火後,覺得“可以交差了”“已經完成任務了,可以撤退了”,繼而有意無意地誇大戰果,從而可以名正言順地結束戰鬥。)。
遭到美軍潛艇群“沉重打擊”後,井上成美帶著日軍艦隊順水推舟地離開了林加延灣,但不是避戰,而是按馮聖法和曾以鼎的要求,護送南京軍第17師在呂宋島展開第二輪主力登陸,並且支援第17師登陸成功。麥克阿瑟認為他的潛艇群重創了日軍艦隊,讓日軍艦隊被迫退出菲律賓戰事,實際上,日軍艦隊的“被迫退出”是馮聖法、曾以鼎和井上成美聯合演的戲,馮聖法此舉一方麵是麻痹美軍,讓美軍誤以為他們殲滅登陸林加延灣的中國軍隊的機會已經到了,另一方麵則是對美軍進行第二階段打擊,前者是引蛇出洞,後者是釜底抽薪。
“旅座,呂宋島到了!”張雲身邊的副旅長吳俊逸指著前方。
張雲看了看,果然,遠處海平線上出現了一條蜿蜒曲折的黑線,漸漸地露出了陸地和山脈的輪廓。“通知弟兄們,準備登陸。”張雲吩咐吳俊逸,然後拍了拍井上成美的肩膀,“既然要感謝我們,那就不能隻是嘴上說說,等一下讓你的艦隊對陸地上多轟點炮彈。”
井上成美啞然失笑“一定,一定。”井上成美在日本軍界裡屬於“親華派”,所以山本五十六委任他指揮第4艦隊協助中國軍隊攻占菲律賓時,他確實是真誠地、賣力地執行任務,沒有跟中國軍隊搞什麼偷工減料、討價還價之類的伎倆。
南京軍第17師在呂宋島上登陸的地方是奧隆阿波。
林加延灣位於呂宋島西海岸線上的偏北處,奧隆阿波位於呂宋島西海岸線上的正中處,這個地方並不是適合登陸,上岸後就是高山密林,奧隆阿波也不是海港,隻是海邊一個小鎮,馮聖法命令第17師在這個奧隆阿波登陸,因為該地正好卡在一個關鍵點上,奧隆阿波向北一百三十多公裡是林加延灣,此時,美軍三分之二都在林加延灣一帶與第74師交戰,隻要第17師拿下奧隆阿波並向內陸腹地推進,就能鎖死了林加延灣戰場上美軍向南逃跑的道路,奧隆阿波向南是什麼地方呢?就是呂宋島乃至整個菲律賓的核心所在區馬尼拉、馬尼拉灣、巴丹半島、甲米地,四個地方都非常關鍵,馬尼拉是菲律賓首府,馬尼拉灣是呂宋島最大的出海口,巴丹半島是美軍在呂宋島上的“最後的防線”“最終的抵抗基地”、“超級軍事基地”,這個麵積隻有1370平方公裡的半島已經被美軍修建成了“遍地連環堡壘的、超大的要塞群”,根據可靠情報,麥克阿瑟打算在最後關頭把部隊全部收縮進巴丹半島,進行長期的負隅頑抗,至於甲米地,則是美軍亞洲艦隊的總基地,馬尼拉、馬尼拉灣、巴丹半島、甲米地,這四個地方在地理上的關係是這樣的如果馬尼拉是北京,那麼,馬尼拉灣就是渤海灣,巴丹半島就是遼東半島,甲米地則是山東半島,四個地方靠得是非常近的,互相關係也是非常緊密的。馬尼拉灣西麵朝海,北南東三麵是陸地,巴丹半島是灣北,甲米地是灣南,馬尼拉在灣東岸。
馮聖法心裡很清楚,菲律賓雖然是中國軍隊打,但菲律賓不是給中國打的,這個地方在打下後是要交給日本人的,所以中國軍人不能在菲律賓戰場上流太多的血,為日本人流血恐怕是中國人最不值得的一件事。基於這個思想,馮聖法下定決心,不讓美軍逃入巴丹半島,如果在戰事後期,美軍殘餘部隊逃入巴丹半島憑借其在當地苦心經營的碉堡工事進行困獸之鬥,中國軍隊將其徹底消滅、拿下巴丹半島肯定要流很多血(原先曆史上,日軍攻占菲律賓花了五個月時間,第一個月拿下了包括馬尼拉在內的菲律賓其它地方,剩下四個月都用在了拿下巴丹半島)。因此,馮聖法命令第17師在巴丹半島以北三十多公裡的奧隆阿波展開登陸,該師共有三個任務,一是堵住美軍向南逃跑的道路,特彆是堵住美軍逃入巴丹半島的道路(馮聖法沒有命令第17師直接登陸巴丹半島,因為登陸那裡等於進行攻堅戰,部隊傷亡會很大,雖然那裡此時美軍不多,但工事堅固完善,直接登陸是不明智的),二是配合第74師,南北夾擊美軍,三是攻占奧隆阿波向東七十多公裡的馬尼拉,拿下該地共有兩個目的,一是震懾美軍和菲律賓人的抵抗意誌,奠定中國軍隊拿下菲律賓的政治象征,二是更好地堵截住美軍向南逃跑的道路,實際上,第二個目的的價值和意義大大超過第一個。馮聖法是軍人,打仗在乎的是軍事價值,不在乎什麼政治價值,若非因為馬尼拉正好位於呂宋島中南部的蜂腰處,他不會讓第17師分兵前去占領那個沒什麼軍事價值的城市,雖然那個城市是菲律賓的首都。
馮聖法的部署是非常正確的,唯一的麻煩是奧隆阿波本身,這個海邊小鎮並不是適合登陸的地方,上岸後二三公裡就是高山密林,在此登陸的第17師必須翻山越嶺、穿林渡河,不過,第17師並不畏懼。“困難是用來克服的,不是用來充當借口的”,這是第17師的信條。
奧隆阿波西邊的海麵上,一艘艘飄揚著太陽旗的艨艟巨艦從容不迫地一字排開,隨即,艦隊朝著陸地展開了排山倒海的炮擊。一時間,當地的菲律賓人都被這幕戰爭畫麵給看傻了、驚呆了、嚇癱了,大口徑艦炮炮彈威力驚人,落地後山崩石裂、天塌地陷,當炮彈飛到附近山上後,整座山都在劇烈震蕩,一片片足球場大的密林在爆炸中灰飛煙滅、化為焦土,氣浪猶如由烈火組成的颶風,驚天動地的爆炸聲更是讓鎮子裡的房屋搖搖晃晃得隨時都會倒塌下來,人在巨大的爆炸聲中被震得失去聽力。
“夠了!夠了!”張雲聯係上井上成美,“彆放炮了!再放,我們上岸後都燙腳!”
井上成美哈哈一笑“我這不是依你所言,用實際行動表達我對你們的謝意嗎?”
由於美菲軍在這裡幾乎沒有部署兵力,第17師登陸得輕鬆順利無比,至天黑時,全師三萬七千餘官兵全部上岸,艦隊同時還在海邊卸載下堆積如山的輜重物資。由於第17師的幾位師級主官在林加延灣的中正號重型巡洋艦上,所以第17師第17旅旅長紀鴻儒暫代師長指揮權。海灘上,三位旅長聚在一起,開始分配任務。
“我旅就在這裡構建防線,鎖死巴丹半島入口,堵住美軍南逃道路;張旅長,你的旅最為擅長山地叢林作戰和長途奔襲,因此,你的旅立刻向西挺進,去拿下馬尼拉,然後控製當地並把那座城市構建出一個據點,配合我旅一起堵住美軍南逃道路;劉旅長,你的旅隨著張旅長一起向西挺進,負責防禦我旅和張旅長之間地帶,同時負責隨時增援我旅或張旅長的部隊。”紀鴻儒指點著地圖。
第18旅旅長張雲和第19旅旅長劉玉章一頭“沒問題!”
紀鴻儒微笑著道“第74師已經傳來捷報,他們重創美軍,我們也不能落後啊,隻要我們師也能完成任務,菲律賓戰事在長者半個月短者一星期內就可以結束了,到時候,台灣就能回歸了。”
稍微休息並且飽餐一頓後,張雲立刻帶著第18旅出發,參謀長朝勒門說道“弟兄們還沒有休息呢!現在就出發?太急了吧?”
張雲罵道“一路坐船過來的,又不是跑過來的,累什麼累?兵貴神速,懂不懂?美軍在馬尼拉一帶還有一個師呢!要是我們磨磨蹭蹭,美軍那個師在馬尼拉構建防禦防線,我們還怎麼拿下馬尼拉?”他看了看部隊,“我們有什麼交通工具嗎?”
朝勒門說道“部隊向西直接進入山地,汽車肯定沒法用了,坦克也都要留給兄弟部隊,自行車同樣用不了,隻有馬匹馱畜能在山地裡充當交通工具。”
張雲揮揮手“所有軍官都不許騎馬,跟士兵一起步行,所有馬匹馱畜都用來運輸物資,好了,出發吧!”他第一個大步流星地向著前方的崇山峻嶺走去。
第18旅的官兵們雖然都希望能好好地休息一下,但張雲下了命令並且張雲以身作則地在走路前進,官兵們都打起精神,登山入林,一路向東,挺向目標馬尼拉。第18旅翻越的這道山脈叫三描禮士山脈,是呂宋島中西部的一道火山山脈,北起林加延灣,南至馬尼拉灣,延綿一百多公裡,平均海拔超過1000米,最高峰海拔2000多米,山上植被茂盛、森林密布。
三描禮士山脈後來有了一個新名字“刺刀嶺”。
第18旅在由西向東地橫穿三描禮士山脈時,美國海軍第1陸戰師則在由東向西地橫穿這道山脈,兩支部隊在互相不知道的情況下幾乎是麵對麵地開進著。張雲之所以讓部隊不等好好休息就出發,是擔心在馬尼拉一帶的美軍陸戰一師會退入馬尼拉城內抓緊時間修建防禦工事,到時候,第18旅展開攻城時就會很困難了,因為第18旅是翻山越嶺後抵達馬尼拉的,無法攜帶重型武器,沒有坦克,也沒有較大口徑的火炮,唯一的重火力依靠就是日軍轟炸機,但張雲不會把部隊的勝敗生死希望寄托在日本人的身上,“如此疲於奔命地趕路,確實很累,要流很多汗,但這是值得的,現在流的汗越多,等我們進攻馬尼拉時流的血就越少”,張雲對部下這樣說道。
實際上,張雲判斷錯了,因為麥克阿瑟寧可不要馬尼拉也要巴丹半島。
如何打好守衛菲律賓的戰事,麥克阿瑟很早前就製定了一份代號“橙色”的作戰計劃,在這份計劃裡,美菲軍最後的防線和堅持抵抗的基地是巴丹半島,而不是馬尼拉,麥克阿瑟從來沒打算要在馬尼拉打一場城市防禦戰,他已經決定好,如果敵軍兵臨馬尼拉城下,他會說服菲律賓總統曼努埃爾·路易·奎鬆宣布馬尼拉是“不設防城市”,讓敵軍和平占領從而避免馬尼拉城市和馬尼拉居民遭到戰火荼毒,至於美菲軍最後的部隊,則會退到易守難攻的巴丹半島進行背水一戰。戰前,美菲軍就在巴丹半島上大興土木,修建了大量的碉堡、要塞、工事,挖掘了大量的坑道、塹壕、陷阱,並且儲備了大量的武器彈藥、輜重物資、糧食藥品,光是糧食,就足夠五萬多人吃半年。麥克阿瑟曾在巡視巴丹半島時聲稱“隻要半島上有一萬美國軍人,哪怕孤立無援,也能抵擋三十萬以上敵軍持續一年甚至更久的攻擊”(麥克阿瑟此話也不算吹噓,因為在原先曆史上,日軍確實費了很長時間、付出很大代價才拿下了巴丹半島)。不過,正因為把巴丹半島定為最終防線,所以麥克阿瑟根本沒考慮過在馬尼拉修建城防工事,美軍把時間、人力、材料都用於經營巴丹半島,以至於馬尼拉此時是非常空虛的,沒有戰壕,沒有工事,美菲軍假如真在馬尼拉進行抵抗,戰鬥爆發後交戰雙方直接就打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