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霍光在密信中描述的情況,劉據懷疑劉徹可能出現了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也就是後世常說的老年癡呆症。
這種病症其實很常見,年紀越大的人患病的概率越高。
而記性變差和癔症,就都是阿茲海默症的典型症狀。
不過再結合曆史記載。
倒也不難看出,劉徹的阿茲海默症雖然會逐漸加重。
但貌似在六十九歲駕崩的時候,也始終維持在輕症狀態。
否則劉徹恐怕就下不了《輪台詔》了,四個顧命大臣的人選也選不了那麼好,確保身後政局的平穩過渡,晚年懸崖勒馬的舉措甚至可能都製定不出來。
而阿茲海默症的輕症狀態,除了記性和空間障礙之類的症狀之外,也會出現一些人格方麵的障礙。
比如變得不愛清潔、不修邊幅、暴躁、易怒、自私多疑等等。
這麼一想,劉徹晚年的表現似乎就解釋的通了。
劉徹到了晚年之後的暴躁易怒和自私多疑是毋庸置疑的。
他對待下麵的臣子,已經很少寬恕和允許使錢贖罪,動輒就是誅族。
李延年、李廣利這一家人悉數族滅。
劉屈氂一家。
李陵一家。
公孫賀一家。
趙破奴一家。
還有司馬遷的鳥兒……
當然也包括劉據一家,同樣被殺的隻剩下一個孫子,也就是漢宣帝劉病已,甚至就算是劉病已也命途多舛,若非霍光暗中周旋,還有一個名為邴吉的廷尉監舍命守護,早在劉徹駕崩前就已被殺。
就連“巫蠱之禍”,也是因為劉徹身體不適,便懷疑有人私下使用巫蠱咒他,再有小人在一旁添油加醋促成。
隻因為這樣一個懷疑,在“巫蠱之禍”發生之前,京城與後宮內,便已血流成河。
並且對待自己的兒子,劉徹可不僅是對劉據多疑,其他的皇子也是一樣。
出自李氏的昌邑王劉髆因李廣利和劉屈氂的關係,已經提前失去了奪嫡的資格,並且還死在了劉徹駕崩的前一年。
廣陵王劉胥為人奢侈,喜好遊樂,行為舉止毫無法度,素來不受待見。
燕王劉旦在巫蠱之禍之後,派使者前來請求宿衛京城,結果使者被劉徹直接斬殺以示警告。
他唯二不懷疑的皇子,大概就隻有曆史上早夭的劉閎和尚不知事的劉弗陵了。
於是最終皇位落到了劉弗陵手中。
就算如此,劉徹也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處死了他的親生母親“鉤弋夫人”。
總之,對於皇室和朝臣來說,劉徹的晚間無疑是最為黑暗的一段時間,在劉徹駕崩之後,皇室和朝臣說是被犁了一遍也不為過,能夠獨善其身的絕對是鳳毛麟角。
“不對!”
心中想著這些,劉據忽然想到了一個此前忽視掉的問題。
“君子,哪裡不對?”
迪麗拜爾疑惑問道,她自是看出劉據此刻的狀態忽然變得有些不太對勁,原本風輕雲淡的他臉上出現了明顯的擔憂。
“沒什麼……”
劉據搖了搖頭,眉頭卻蹙得更緊。
他想到了李陵的遭遇。
曆史上李陵兵敗被俘,劉徹在尚未搞清狀況,並且司馬遷還極力勸諫的情況下,執意對司馬遷施以腐刑,又殺了李陵全家,逼得始終堅持的李陵不得不投降。
還有李廣利的遭遇。
李廣利尚在出征期間,劉徹便因劉屈氂的事,將他的妻兒囚禁了起來。
李廣利得知此事既憂慮又害怕,不得不孤注一擲以求立功贖罪,最終盲目進軍以求僥幸,白白葬送了數萬漢家兒郎的性命,也葬送了大漢對抗匈奴的底氣。
在這件事上,劉徹同樣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年輕時劉徹在戰事上極少微操,但到了晚年已經無法做到用人不疑,頻繁微操任性施壓,犯了用兵和用將的大忌。
難道這些道理劉徹會不知道麼?
他一定知道,他恐怕隻是有時難以控製越來越嚴重的人格障礙,最終在曆史上留下了一個令世人詬病的晚年。
不過此刻劉據心中憂慮的不是這個。
他更加憂慮的是衛子夫、義妁和劉弗陵的處境。
劉徹晚年能夠屢犯用兵和用將的大忌,而且是如此低級的錯誤,足以說明那時暴躁易怒和自私多疑的狀態已經時常影響他的理智。
那麼衛子夫、義妁和劉弗陵留在這樣的劉徹身邊,真的還安全麼?
很不好說!
李廣利那時也手握重兵,劉徹不是一樣囚禁了他的妻兒,從未顧忌如此行事會不會逼得李廣利率軍投敵或是謀反?
而且劉徹晚年的反複無常亦可證明他的人格混亂。
比如他誅殺了李陵的妻兒,也閹了司馬遷之後。
過了一段時間忽然又琢磨過味兒來了,領悟到李陵當時是孤立無援被俘,而並非降敵,於是派出使者去慰問了李陵的殘部。
再比如“巫蠱之禍”之後,他也忽然後知後覺。
然後誅殺了劉屈氂、李廣利和江充全族,滅了所有的反太子派,建了思子宮和歸來望思之台,以表對劉據的懷念。
甚至還將為劉據伸冤的田千秋從一個守陵人直接提拔成了丞相。
種種跡象表明,劉徹的“阿茲海默症”恐怕才是促成這一係列悲劇,甚至動搖大漢國祚的元凶。
不過劉徹也照樣沒得洗,他本來就不是什麼善男信女。
隻是“阿茲海默症”令他晚年變得更加暴躁易怒和自私多疑,時常壓製他年輕時還能保持的理智,徹底釋放了他內心之中的戾氣而已。
“事到如今我已經退無可退,否則便是將母後和義妁、劉弗陵推到了前麵,陷他們於極度危險的境地!”
意識到這個問題,劉據忽然握緊了拳頭。
原本他是打算維持這種“小杖則受,打仗則走”的狀態,直到劉徹駕崩那一天為止,極力避免與劉徹發生任何正麵衝突。
因為在這個時代,弑父和篡位這種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
經過數十年的推崇,儒家公羊派的“大複仇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大複仇”可不僅僅隻是“國仇百世可複”,亦有“君父之仇百世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