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轉眼就過去接近半個月。
明軍在邊境直接就彙聚一百二十萬大軍,其中有諸多的地方軍隊。
這一次,大明出征帖木兒帝國是為攻城略地。
既然是為奪取足夠多的土地,攻取城池後,就必須要派遣足夠的人手去駐防。
讓那些地方軍隊駐防,無疑就是最好的選擇。
地方軍的武器可能落後一點,但是軍事素養一點不弱,守衛打下來的城池,絕對是綽綽有餘。
由於是入侵戰爭,明軍直接就選擇從多個方向進攻帖木兒帝國。
主要就是兩個路線,從塔裡木盆裡的方向,以及怛羅斯進軍的方向。
前者需要奪取一些山脈地形的城池,相對是麻煩一點。
所以,怛羅斯方向的明軍,才是大明的主攻部隊。
帖木兒帝國早早就在這裡安排有大軍防守,阻擋明軍前進的腳步。
雙方大軍在怛羅斯附近交鋒,你來我往絲毫就沒有一點客氣的意思。
穀誌誠在前方作戰指揮,不斷調撥軍隊蠶食帖木兒帝國軍隊的陣地。
“這帖木兒帝國的精銳部隊,還真是不容小覷,他們使用的武器可比唐國那些家夥厲害太多。”
穀誌誠在臨時作戰指揮營中,用望遠鏡觀察著前方的戰場,稍微感慨一句。
“不過,這些家夥一直就躲在後麵放冷槍,絲毫就沒有主動與我們廝殺的意思。看樣子,帖木兒帝國是準備全麵防守。”
火器的發展,讓冷兵器的廝殺作戰,幾乎喪失土壤。
交鋒多數還是陣地戰,近距離的白刃戰依舊是極少。
這也是帖木兒帝國能避免短板暴露的原因。
穀誌誠也明白這樣一點,可卻找尋不到解決的辦法。
對方就不靠近來打,這能有什麼解決的辦法。
“穀公,或許我們可以選擇派遣一些軍隊,繞路到他們的後方,前後包夾必然能撕開帖木兒帝國軍隊在這裡組建的防守。”
有其他將領給出來建議。
如今,穀誌誠的爵位被提拔到公爵,一些人就習慣稱呼其爵位。
將軍的等級,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差距。
大部分將軍都是臨時指揮權和臨時軍職,並沒有什麼具體的常駐軍隊官職。
常備軍,是絕對的大殺器。
軍權這樣一種東西,有多麼重要自是不用多說。
內閣可不會輕易放棄軍權的掌握。
將軍不得到內閣的授權,一樣沒有足夠的條件去指揮軍隊。
如此操作,還是得到朱祁鎮首肯。
權力動人心,掌握權力之後,就有極大概率被權力蒙蔽。
內閣都需要分權,官員一樣是各種分權。
軍權自然就更需要被管控起來。
朱祁鎮不擔心任何的反叛,可卻不想要大明出現任何動蕩。
每一次動蕩,對大明的國運都將會是沉重的打擊。
如此,倒不如在一開始就堵死大部分的道路。
……
在有新的意見提出來後,穀誌誠不會視而不見。
派遣奇兵,繞行到敵軍的後方。
這絕對是相當出彩的手段。
可同樣非比尋常的冒險,一旦有任何的問題,都將會遭遇非常沉重的打擊。
“穀公,我並不讚同這樣的決策。我們在正麵戰場,積累有足夠大的優勢。隻要步步為營,帖木兒帝國軍隊絕對是擋不住我們前進的腳步。相比於冒險,我們穩重一點,就可以得到最後的勝利。”
有將領給出來反對的意見。
明軍實力很強,正麵戰場的廝殺,帖木兒帝國軍隊算是落後。
每一次衝鋒,明軍強行與帖木兒帝國軍隊進行白刃戰,對方都會被逼退。
數次的陣地丟失,全部都是靠著明軍的衝鋒。
也就是這麼一些緣故,帖木兒帝國軍隊才會在後續的戰鬥中,避免與大明軍隊展開白刃戰。
一旦明軍開始衝鋒,帖木兒軍隊就會猛烈的火力進行壓製,完全就不給明軍靠近的機會。
久守必失,存在短板的情況下,還做不到揚長避短。
與明軍的戰鬥中,那就更是吃虧。
無法在遠距離壓製明軍,近距離被克製的死死。
如此局麵,想保持比較大的優勢,那就是在癡人說夢。
說話的將領就是明白這些,才拒絕任何冒險的行為。
“你應該知道帖木兒帝國需要麵對的敵人有多少?唐國和遠方的奧斯曼帝國都在窺視著帖木兒帝國的領土。我們必須要儘快速戰速決,才能避免被奧斯曼帝國和唐國摘了桃子。”
“奧斯曼帝國的實力很強大,按照西廠給出來的信息,在軍隊數量上他們比帖木兒帝國更強。隻不過,奧斯曼帝國同樣處在四戰之地,周圍存在的強大敵人一樣不少。他們未必就能有機會城趁虛而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