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裂大明!
自天啟年間到崇禎初年,遼東總兵左都督毛文龍部以遼東沿海金州、朝鮮皮島一帶為根據地,屢次襲擊大清後方,給清軍造成了極大的後顧之憂和威脅,使之不能也不敢冒然南下。然而毛文龍桀驁不馴,難以駕馭,又冒領軍餉,肆意騷擾地方,也引起了明廷的極大憂慮。
崇禎元年,袁崇煥督師遼東,借閱兵之機,誘捕了毛文龍,並當堂宣布其十二大罪狀,旋即以尚方之劍斬殺毛文龍,收編了該部。不久,袁崇煥又被崇禎以通敵叛國罪而淩遲處死。毛文龍的舊部仍分散駐紮在遼東半島南部、山東北部沿海及渤海灣長島等島嶼上。由於不能得到明廷信任,再加上大清皇太極審時度勢,及時運用分化利誘手段,這支軍隊不時有小規模的叛亂和鬨事,並最終釀成了孔有德之亂。
崇禎四年,毛文龍舊部劉興治在東江作亂,攻占皮島。登萊巡撫孫元化令駐紮於萊州沿海的孔有德部3000人渡海平叛,因遇颶風未能成功,損失不小,被迫退回。孫元化又讓孔有德率部火速由陸路赴遼,引起了該部的極大不滿。這孔有德李九成等人均是毛文龍舊部悍將,對明廷支持袁崇煥無辜斬殺毛文龍就一直不滿,心懷怨恨。此時,巡撫孫元化又如此對待他們,更是火上澆油,於是趁機發難,孔友德自稱為都元帥,耿仲明李九成為副元帥,率兵連克臨邑商河新城三鎮,並打到青州。第二年即1632年元月,孔有德率部東進,欲尋機占領登州。
登萊巡撫孫元化站在城頭,望著呼嘯而來的叛兵,暗道,抗擊清軍還需要孔友德耿仲明這些熟知遼東地理形勢的遼籍將領,其人又是我的部下,正如首輔周延儒所說,在目前明清兩國對峙的情況下,招撫乃一條上上之策。於是,他高聲喊道“孔將軍,你等皆是朝廷將領,朝廷又不曾虧待你們,為何要反叛呢?”
城下的孔友德挺槍躍馬,粗聲大氣地回應道“孫大人,朝廷昔日無辜冤殺毛大帥,今日又克扣我等軍餉,輕視排擠遼人,長期以往,我等遼人隻有死路一條,不反能行嗎?”
孫元化知道這些都是實情,不好反駁,隻好說“四年前斬殺毛大帥的是袁崇煥,而今他已被朝廷淩遲處死,此事與你等無關。孔將軍,本撫敬你等是血性漢子,若能歸附,既往不咎,如何?”
“據我所知,餘大成率大軍已經啟程,不日就與我兵刃相見。張可大也率軍西進,準備和餘大成前後夾擊我等,如何解釋?”
這餘大成乃山東巡撫,張可大是登萊總兵,兩人皆極力主張剿殺鎮壓叛軍。無奈,孫元化說“若你等歸附朝廷,此事自然化為烏有。”
“孫大人能保證嗎?”
孫元化聞言,心中一喜,認為招撫有望,便緊聲喊道“本撫立即給餘大人張總兵寫信,勸其退兵。”
孔友德說“如能如此,我等即刻歸附大人。我先派兩百人進城,查看糧餉駐地等事宜,等明日餘大人張總兵退兵之後,我等再進城如何?”
孫元化略一思索,說“你先派一百人進城,如何。”
此時,站在孫元化身邊的登萊守備宋光蘭悄聲說“大人,這孔友德乃昔日遼東礦徒,無賴奸猾,小心上當。”
無奈,孫元化招撫心切,聞言立即反駁道“區區一百人進城,就是詐降,又能如何?”
“大人,讓孔友德帶領這一百人進城,萬一有變,先殺了他。”
孫元化一瞪眼,硬聲說“你這不是玩火自焚嗎?糊塗。”
當下,孫元化不再理會宋光蘭諸人,令兵士打開城門,放一百叛兵進城,又令宋光蘭設宴款待,自己也好言撫慰,極儘籠絡之能事。
不料,當夜三更時分,這一百叛軍在李九成帶領之下,趁眾人熟睡之機,四處放火燒城,殺死守城兵士,打開城門,裡應外合,放孔友德等人進城,到天亮之時,登州就被叛軍全部占領,孫元化宋光蘭等一乾明廷官員也都作了叛軍俘虜。隻有登萊總兵張可大堅守水城數日,終因寡不敵眾,水城陷落,張可大殺死妻妾後自儘於太平樓。孫元化不久逃回天津,被明廷處死,餘大成也被罷免。
對於任何處理孔友德叛亂事件,明廷朝堂及地方督撫意見分歧,相互製肘,久拖不決,從而延誤了最佳處置時間,坐失良機,從而使此次叛亂越鬨越烈。
1632年二月,孔有德率軍圍攻萊州,明朝總兵吳襄率軍克招遠、黃縣,解萊州之圍。孔友德見勢不妙,急忙撤回登州。九月,明軍將孔有德叛軍緊緊圍困於登州城中。十月,明軍開始攻城,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明副總兵丁思侯、裨將程仲文、祖邦樓在攻城中先後戰死,叛軍主要將領李九成也被明軍炮火擊斃。孔有德見登州難保,率叛軍近萬人突圍,棄城登船而逃。駐守在旅順、長山、鹿島的明朝總兵黃龍,已預知叛軍去向,派兵嚴陣以待。孔有德部在旅順一帶登陸後,黃龍率兵伏擊,擒獲孔有德部將毛有順毛承福等人,大敗叛軍。孔有德、耿仲明等率餘部逃到蓋州,於崇禎六年即1633年四月,投靠大清皇太極,登萊之亂遂告結束。
登萊之亂前後長達二年之久,波及2府10餘縣。孔有德叛軍攻城略地,燒殺劫掠,給膠東地區社會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損失。明朝平叛,調動京城一帶數萬軍隊,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既削弱了邊防力量,又加劇了財政危機。更為嚴重的是,明軍未能徹底消滅孔有德叛軍,讓其逃奔遼東投靠清軍。孔有德叛軍中多是遼東人,對遼東半島地理熟悉,舊部尚多,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投清後,給明軍遼東半島南端至山東半島的防禦造成極大威脅。
孔有德降清不久,就勾引清軍南下,攻克旅順,控製了整個遼東半島。崇禎九年到十年即年,他們又充當了清軍的急先鋒,帶領15萬清軍攻打朝鮮,迫使朝鮮投降清朝,使明朝失去了可靠的鄰國和在東麵牽製清軍南下的重要力量。朝鮮投降不久,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原遼東叛將又引領清軍占領了皮島,徹底摧毀了這一嚴重威脅大清後方安全的明朝軍事基地,此後,清軍南侵而再無後顧之憂。
至此,遼東半島及沿海島嶼儘失,清軍自海路南下的門戶洞開,山東沿海已成為防清的最前線。遼東半島的喪失,與諳水戰習地利的孔友德叛軍有著極大的關係。為褒獎孔有德等人的功績,清廷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智順王,其餘將領皆有不同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