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裂大明!
大清肅親王豪格手下的梅勒章京福滿康,怎麼也不會想到,明軍竟敢主動追上來,何況,還是大雪天。』天籟』小說.2
自鬆山決戰明軍慘敗,薊遼總督洪承疇降淸以來,明軍龜縮於錦州寧遠等地,麵對清軍不時的公然挑釁,隻能緊閉城門,或放幾聲空炮而已。
今天下雪,福滿康喝了許多酒,趁著酒興,率兵搶掠,隻當散散心,其絕對不會想到,膽小如兔懦弱似羊的明軍居然會主動追上來。
當他明白是怎麼一回事時,大明寧遠城參將胡守亮已率本部人馬,舉槍舞刀,將三百多名清軍團團圍住,隻等總兵官吳三桂下令攻擊。
吳三桂勒馬橫槍,立於高處,迎著鋪天蓋地的風雪,神色嚴峻,目含冷意,冷冷地看著。
鬆山大戰之後,吳三桂雖然以敗軍之將待罪之身駐守寧遠城,但是,此時大明大清之間,政治軍事對峙形勢,卻生了顯著的變化,攻守之勢異也。
駐守寧遠城的吳三桂,在大明大清兩個政權之間,較之鬆山大戰之前更為重要,從而,也成為明廷清廷想方設法拉攏的對象。
就明朝方麵而言,鬆山塔山杏山失陷後,寧遠便成為阻擋清軍入關的主要屏障,吳三桂在駐守寧遠期間,搜集散亡,招募兵勇,所部軍隊又增至五萬人左右。
這使明朝政府很自然地把吳三桂視為東部邊陲之保障,並在其入衛京師時,崇禎給予其武英殿賜宴之恩榮,並親自錄書南宋末年文天祥的詩,贈送於吳三桂。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乾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就清朝方麵而言,雖然取得鬆山大捷,但奪取寧遠是其實現入關作戰的前提。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意圖,清廷曾通過已經降清的吳三桂的親戚故舊,對其進行了頻繁的勸降活動。
皇太極這樣做,多爾袞更這樣做,大清信使往返於盛京寧遠之間,不絕於道。
然而,作為一個大明王朝邊關大將,又極其善於鑽營的世家子弟,吳三桂既未表示出降清之意,也未作出毀書斬使的激烈行動。
既不叛明,也不降淸,以靜製動,以逸待勞,他要為自己和家人留下了一條進可攻退可守的活路。
當然,這一條活路要靠自己主動爭取,而不是有彆人賞賜,更不能不能任人宰割。
看見明軍已將清軍四麵緊緊圍住,少頃,吳三桂高舉長槍,狠狠地果斷地下達了進攻命令。
數千明軍懷著滿腔怒火和刻骨仇恨,高舉明晃晃的刀槍,怒喊著,呼嘯著,如狂風巨浪,毫不畏懼地殺向清軍。
清軍儘管隻有三百多人,又突遭襲擊,猝不及防,但訓練有素,慌而不亂,在福滿康的指揮下,很快丟棄多餘的物品,列隊相迎。
明軍這股氣勢洶洶的浪潮,碰上了清軍這塊頑強的岩石,兩者猝然相撞,瞬間爆出驚天動地的巨大響聲,真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大明參將胡守亮揮舞著鋒利的大刀,接連砍翻幾個清兵,直取其領梅勒章京福滿康。
福滿康自幼習武狩獵,力大無窮,時常一人徒手與虎豹黑熊格鬥,戰無不勝,其所率部隊,人數不多,但個個能征慣戰,久經沙場,凶悍無比,攻無不克。
胡守亮大刀一閃,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寒光耀眼,力貫刀刃,人刀合一,變化多端似大海中的明月,惡狠狠砍向清將脖頸。
福滿康鐵棍橫截,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蒼鷹掠起,一擊長空,高深莫測如天涯孤影,硬生生隔架明將砍刀。
刀棍相交的一瞬間,胡守亮感覺到虎口麻,雙臂酸痛,當下,便知道對方力大無群,不得不謹慎起來。
兩人盤馬彎弓,刀棍交加,一來一往,一往一來,大戰在一起。
明軍清軍將士,數千人馬,似胡楊盤根,如荊棘叢生,交相錯雜,纏繞不清,雙方混戰在一起。
這福滿康雖為大清肅親王豪格愛妃的弟弟,但也是其手下悍將,一條三十多斤重的鐵棍舞得密不透風,上護其人,下護其馬,越戰越勇。
胡守亮也算得上遼東名將,武藝精熟,征戰沙場幾十載,斬殺敵將無數,今日與福滿康交戰三十餘回合,儘管有心殺敵而力不從心,戰到後來,隻能招架不能還手。
福滿康見狀,心頭大喜,陰轉作動大亮槍,長煙落日雁單飛,隔開大刀,鐵棍挾帶寒風,直取對方天靈蓋。
胡守亮極欲提刀防守,然而,已經來不及,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鐵棍砸將下來。
高處的吳三桂看得真切,彎弓搭箭,長箭猶如流星,正正射向清將咽喉。
那福滿康集中精力,隻等鐵棍落在對方頭頂,胡守亮腦漿迸裂,不料,長箭呼嘯而至,貫穿咽喉。
胡守亮眼疾手快,提刀橫劈,塞下秋來風景異,寒光一閃,將敵將劈為兩截。
見狀,吳三桂得意地哈哈大笑起來。
本來,明軍雖然人數遠遠過清軍,士氣也旺盛,個個懷抱雪恥複仇之心,但遇到清軍拚死搏殺,負隅頑抗,一時取勝也不太容易。
胡守亮刀挑福滿康人頭,大聲暴喊道“福滿康已被我斬殺,爾等還不快快投降?”
清軍聞聽此言,頓時陣腳大亂,隊形瞬間淩亂。
吳三桂見清軍亂而不敗,依舊酣鬥不已,擔心引來大批敵軍,自己吃虧,便大手一揮,總兵官親兵隊蜂擁而上,加入團戰。
形勢很快呈現一邊倒,麵對明軍鋒利的刀槍,清軍寧可戰死,也不逃跑投降做俘虜。
不到一個時辰,這三百多清軍都做了明軍刀下之鬼。
方光琛看著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清軍屍體,心中長歎一聲,這才是真正的沙場勇士,明軍若有其三分之一的戰死精神,大明不亡矣!
當吳三桂懷著勝利的喜悅,返回寧遠城總兵衙門時,其舅舅大明錦州守將祖大壽的信使正等著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