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三年正月二十,北京城銀裝素裹。巍峨的大明議會大廈前,九響禮炮轟鳴,象征著大明第二屆正式國會隆重開幕。這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宏偉建築,本身就是變革的象征——飛簷鬥拱間鑲嵌著玻璃窗,漢白玉台階旁立著蒸汽動力的報時鐘。
議會大廳內,來自各省、各行業的代表濟濟一堂。前排就座的是各省督撫、谘政院元老;中間是各地選舉產生的士紳代表;後排則能看到工坊主、大學教授、甚至幾位德高望重的農會會長的身影。最引人注目的是,幾位身著民族服飾的西南土司代表也位列其中,標誌著"改土歸流"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首任內閣總理大臣夏元吉穩步走上講台。這位以實乾著稱的老臣,今日特意換上了一身新式立領朝服,胸前彆著象征文官最高榮譽的麒麟徽章。
"諸位代表,"夏元吉的聲音通過新安裝的傳聲筒傳遍大廳,"今日在此,向天下稟報五年來大明變革之進展。"
"首言改土歸流。"夏元吉開門見山,"五年來,朝廷在西南設流官一千二百員,新建府衙四十六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新設的播州府。"
隨著他的話音,議會大廳兩側的巨大帷幕緩緩拉開,露出精心繪製的西南地圖。隻見原本標注土司領地的區域,如今都已改為府縣建製。
"以播州為例,"夏元吉繼續道,"去年該府征收田賦八萬石,是土司時期的五倍;新設學堂三十所,入學孩童三千餘人;修建驛道四百餘裡,商稅收入增長十倍。"
這時,一位來自播州的代表站起身補充道:"總理大人所言不虛。如今播州百姓遇訟事可至府衙鳴冤,孩童可入學堂讀書,商旅可安心行路。此皆朝廷新政之惠也!"
大廳內響起陣陣掌聲。幾位前土司代表麵色複雜,但也不得不隨眾鼓掌。
夏元吉話鋒一轉:"然改革之路,從無坦途。去年臨安府苗亂,便是一例。"
隨著他的講述,議會大廳內仿佛重現了當時的場景:
臨安府新任知府張文啟,一個三十出頭的燕京大學堂畢業生,正在府衙內審理一樁土地糾紛。堂下跪著的是個苗家老漢,狀告楊氏土司強占其祖傳茶園。
"大人明鑒!"老漢泣不成聲,"那片茶園是小人祖上三代經營,楊土司一句話就要收走,天理何在啊!"
張文啟正要傳喚楊土司,衙外突然傳來喧嘩聲。師爺慌慌張張跑進來:"大人,楊土司帶著數百苗兵圍了府衙!"
"好大的膽子!"張文啟拍案而起,卻見楊土司已經帶著親兵闖進大堂。
"張知府,"楊土司倨傲地拱手,"這是我們苗家內部的事,不勞官府過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張文啟毫不退讓,"既設府衙,就當依《大明律》辦事!"
雙方正在僵持,一騎快馬疾馳而至。信使高喊:"朝廷有旨!抗命者格殺勿論!"
與此同時,城外響起新軍的號角聲。楊土司臉色大變,這才悻悻退去。
"此事之後,"夏元吉的聲音將代表們的思緒拉回現實,"朝廷在臨安增設理刑廳,派駐新軍,徹底瓦解了土司的司法權。"
"改土歸流能順利推進,離不開各項新政的配合。"夏元吉繼續彙報。
他首先提到教育:"五年來,朝廷在改流地區新設蒙學堂八百所,中學堂六十所。其中昆明新設的西南大學,已有各族學子六百餘人。"
這時,大廳側門開啟,一隊學子代表步入會場。他們身著統一的學子服,有漢家子弟,也有苗、彝等族青年。
"學生們不僅學習經史子集,"夏元吉欣慰地說,"更研習格物、算術、農學。這才是大明未來的希望。"
接著是交通建設:"至今已修通武昌至昆明官道,正在勘探鐵路線路。以往從昆明到北京需要兩月,如今驛道暢通,快馬二十日可達。"
一位雲南代表激動地站起身:"總理大人!驛道修通後,我們普洱的茶葉運到江南,運費少了七成!這都是朝廷的德政啊!"
最後是經濟整合:"朝廷在西南設立三大鹽場、六大茶山,均由官督商辦。去歲雲南稅銀達一百二十萬兩,是五年前的三倍。"
會場內響起陣陣驚歎。這些實實在在的數字,比任何說辭都更有說服力。
彙報接近尾聲時,夏元吉特意請出幾位特殊的人物。
第一位是前播州土司楊昭。他如今身著大明官服,胸前彆著谘政院徽章。
"在下楊昭,"他向全場躬身,"昔日為一己之私,險些釀成大禍。幸得陛下寬宥,朝廷重用。如今在谘政院任職,方知天下之大,非一隅可比。"
接著是一位苗家少女,她用略帶口音的官話說:"小女子阿蘭,原是臨安苗寨人。如今在昆明女中讀書,學習醫術。將來要回到寨子裡,為鄉親們治病。"
最後上台的是一位老工匠:"小老兒原是沐王府的家奴,如今在昆明機械局做工,月錢足夠養活全家。兒子在學堂讀書,女兒在紡織廠做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些普通人的故事,讓在場的代表們無不動容。就連最保守的老臣也不得不承認,這些變化確實給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彙報結束後,朱棣特意在謹身殿設宴款待各族代表。
席間,一位彝族頭人感慨道:"陛下,以往我們彝家人住在深山裡,一輩子沒見過山外的世界。如今孩子們能上學堂,年輕人能出去闖蕩,這都是托了朝廷的福啊。"
朱棣舉杯道:"大明是天下人的大明,不論漢彝苗傣,都是大明子民。朝廷要做的,就是讓每個子民都能過上好日子。"
宴會結束後,夏元吉陪同朱棣站在謹身殿外,眺望著燈火通明的北京城。
"元吉啊,"朱棣意味深長地說,"改土歸流隻是開始。接下來還要推行新學,發展工商,讓大明的每一個角落都能享受到工業革命的成果。"
"陛下聖明。"夏元吉躬身道,"隻是......改革越深入,阻力也會越大。"
朱棣微微一笑:"所以我們要抓住時機。趁著老一輩的守舊派還在觀望,年輕一代已經成長起來。等到鐵路修通,電報普及,這些變革就會像滾雪球一樣,再也無人能夠阻擋。"
夜幕下的北京城,處處閃爍著煤氣燈的光亮。這座千年古都,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邁向新時代。而在遙遠的西南群山之中,同樣的變革也在悄然發生。
喜歡永樂大帝請大家收藏:()永樂大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