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裡港的日落總裹著股鹹腥氣,赤道的太陽毒得能把石頭曬裂,葡萄牙人修的白色城堡牆燙得不敢碰。朱允炆站在城堡最高的了望台上,望著港口裡那幾艘掛著大明日月龍旗的戰船,嘴角扯出點比哭還難看的笑。五年前,他還是南京城裡穿著龍袍的建文皇帝,如今卻成了這天涯海角的“懿文郡王”——這封號是叔父朱棣給的,明著是念及他爹朱標“懿文太子”的情分,實則是把“你爹沒做成的,你更彆想”的羞辱刻在了臉上。
“陛下,徐將軍求見。”內侍的聲音輕輕飄過來,把他從回憶裡拽了出來。朱允炆沒回頭,隻嗯了一聲——這聲“陛下”,是舊臣們偷偷留的體麵,在人前人後,他還得裝模作樣應著“郡王”的稱呼。
腳步聲越來越近,徐輝祖的身影出現在身後。這位當年在南京城跟燕軍死磕的名將,如今鬢角都白了,盔甲上的鏽跡比亮處還多。“郡王,北邊探馬來報,帖木兒的騎兵過了印度河,沿途的土王要麼降了,要麼跑了,沒一個敢擋的。”
朱允炆的手指摩挲著城牆縫裡的青苔,聲音輕得像海風:“該來的,終究躲不過。”
他這輩子的轉折,都在五年前那個夏天。燕軍破南京城那天,他都把火給點著了,是徐輝祖撲上來滅了火,齊泰拽著他的胳膊,一路從皇宮的密道往外跑。可朱棣的追兵在出口把他們堵得嚴嚴實實。
在龍江港時,朱棣的使者騎著高頭大馬,居高臨下地傳旨:“允炆吾侄,陛下念懿文太子手足情分,不忍加害。特封你為懿文郡王,封地在古裡。齊泰、徐輝祖這些逆臣,就跟著你一起流放吧。”
那時候他還傻,以為是叔父心慈手軟。直到後來才想明白,朱棣哪是心軟,是要把他這個“廢帝”放在眼皮子底下盯著,順便把建文朝的舊臣都打包扔到這鳥不拉屎的地方,省得在中原礙眼。
古裡的日子比想象中還苦。跟來的除了徐輝祖、齊泰這些老臣,還有幾千建文朝官員的家眷,男女老幼加起來快一萬人。這裡的太陽能曬掉一層皮,喝的水帶著股怪味,吃的東西除了咖喱就是烤餅,好多人來了沒半年就病倒了。徐輝祖的兒子,才十五歲,就因為水土不服沒了,徐將軍夜裡偷偷哭,第二天還得硬撐著跟他議事。
轉機是永樂五年等來的。那天港口突然來了一大隊戰船,船帆上的日月龍旗看得人眼睛發直——是鄭和的艦隊!鄭和帶著朱棣的旨意,說準許他在印度建藩國,還封了“天順”的年號。
“陛下有旨,懿文郡王若應下三件事,便可開府建衙,永鎮天南。”鄭和展開明黃的聖旨,一條一條念,“其一,大明皇家銀行要在古裡開分行;其二,古裡港交大明水師管;其三,劃出一塊地當大明租界。”
朱允炆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那時候他太想證明自己了,太想讓朱棣看看,就算被扔到這天涯海角,他也能搞出點名堂來。
在徐輝祖和齊泰的幫襯下,“天順朝”算是立起來了。齊泰是個書呆子,卻懂規矩,照著大明的樣子設了六部,還開了科舉,連文書都要求附上漢文翻譯。“要讓這地方的人知道,咱們是漢人,得守漢人的禮義廉恥。”齊泰說這話的時候,眼睛亮得很。
最讓朱允炆得意的是生意。靠著跟大明的特殊關係,天順朝把印度的棉花、香料、寶石都包了,通過古裡港運到大明,再換回糧食和軍械。倉庫裡的糧食堆得滿當當,軍械庫裡的火銃、弓箭也多了起來,他心裡的底氣也越來越足。
有了錢和糧,朱允炆就想擴軍。他不光招了當地的印度人,還從阿拉伯那邊請了工匠,想把那些老舊的火銃改一改。徐輝祖看了直皺眉:“郡王,這些火銃都是永樂初年的舊家夥,射程還不到新燧發槍的一半,改了也沒用。”
可朱允炆聽不進去:“有總比沒有強!咱們用這些,照樣能打下一片江山!”
後來他還組建了象兵部隊,給大象披上行軍甲,背上架著小炮,看著威風得很。閱兵那天,他站在高台上,看著下麵整齊的隊伍,心裡直翻湧——說不定,他真能在印度當一回真正的皇帝,比朱棣做得還好。
可他沒高興多久,麻煩就來了。大明駐古裡的總兵,姓王,是個笑麵虎,在一次宴會上端著酒杯跟他說:“郡王開拓疆土是好事,隻是彆忘了跟朝廷的約定。要是勢力太壯,恐怕……陛下會擔心啊。”
那時候朱允炆還沒當回事,覺得是王總兵小題大做。直到永樂十五年春天,壞消息跟炸雷似的劈下來——帖木兒帝國的大軍南下了,還有北印度的拉傑普特人,這倆以前打得你死我活的,現在居然聯手了,就為了對付他這個“外來的漢人”。
“漢人要占咱們的地,搶咱們的東西!”拉傑普特人的使者跑去找帖木兒,把天順朝說得跟強盜似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消息傳到古裡的朝堂上,大臣們炸了鍋。有說要躲的,有說要打的,吵得跟菜市場似的。
“陛下,敵軍來勢太猛,咱們不如固守,等大明援軍來。”一個老臣顫巍巍地說。
“不行!”朱允炆一拍桌子,“一退就全完了!咱們好不容易攢下的威望,全得沒!必須主動出擊!”他記得他爹朱標以前說過,“為君者,得有吞吐天地的誌氣”,現在正是他顯誌氣的時候。
四月裡,天順朝的三萬大軍誓師北伐。徐輝祖當主帥,朱允炆親自送到城門口,把一把鑲嵌寶石的佩刀遞給徐輝祖:“徐將軍,天順朝的國運,就托付給你了。”
徐輝祖“撲通”跪下,磕了個響頭:“臣必竭儘全力,揚我國威!”
剛開始的時候,還真打了幾場勝仗。在印度河畔,徐輝祖用象兵衝散了拉傑普特人的陣形,火槍手跟著齊射,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捷報傳回來,古裡城裡張燈結彩,朱允炆還特意開了慶功宴,覺得統一印度指日可待。
可沒等他高興幾天,壞消息就來了——徐輝祖的大軍在喀布爾河穀被帖木兒的主力圍住了,徐將軍還受了重傷。
原來帖木兒玩了個計謀,故意假裝打不過,把天順軍引到峽穀裡。等大軍全進去了,兩邊山上突然冒出好多人,架著新式火炮“轟隆轟隆”地炸。天順軍的舊火銃射程不夠,隻能挨打,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打了三天三夜,三萬大軍沒了一半,徐輝祖的胳膊被炮彈碎片劃了個大口子,差點截肢。
潰敗的消息傳回來時,朱允炆正在跟大明的使臣喝茶。使臣姓劉,是朱棣身邊的人,看著溫文爾雅,眼裡卻藏著精明。
“郡王,”劉使臣放下茶杯,慢悠悠地說,“陛下聽說印度戰事吃緊,很是關心。要是郡王需要支援,朝廷可以派水師過來。”
朱允炆的臉一下子紅了,不是羞的,是氣的。他知道劉使臣是來看笑話的,可他骨子裡的倔脾氣上來了,硬邦邦地說:“多謝叔父好意,天順朝的事,我們自己能解決。”
話是這麼說,可現實比刀子還狠。以前歸附的土王一個個反了,北邊的鎮子丟了一個又一個,連古裡港的補給都慢了——大明銀行說銀根緊,糧船拖了半個月還沒到。
徐輝祖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得像紙,卻看得比誰都清楚:“郡王,大明根本不允許咱們在印度成氣候。他們給咱們機會,是讓咱們當個聽話的藩屬,不是讓咱們當皇帝。”
齊泰也老淚縱橫,拉著朱允炆的手:“老臣錯了……咱們太急了,不該想著統一印度,不該讓朝廷覺得咱們有威脅……”
那天夜裡,朱允炆一個人在宮殿裡走。這宮殿是按漢式風格建的,卻又加了印度的尖頂,不倫不類的,就像他這個人一樣。他走到禦書房,展開那張畫得密密麻麻的地圖——以前北印度好多地方都標著天順朝的旗幟,現在大多換成了帖木兒的狼頭旗,隻剩下南邊一小塊地方還屬於他。
“陛下,要不……還是向大明求援吧?”內侍在旁邊小聲問。
朱允炆苦笑了一聲,搖了搖頭。他終於明白了,從南京城逃出來的那天起,他就一直活在朱棣的掌控裡。朱棣讓他活,他才能活;朱棣讓他有塊地盤,他才能有;要是他想跳出這個圈子,就隻能摔得粉身碎骨。
“傳旨,”他深吸一口氣,聲音有點發顫,“放棄北邊所有領土,全軍退守德乾高原。”
旨意傳下去,朝堂上一片沉默。大臣們都知道,這句話一出口,那個想統一印度的天順朝,就徹底沒希望了。
撤退的時候,朱允炆坐在馬車上,撩開簾子往外看。路上全是逃難的百姓,有漢人,也有印度人,有的人手裡還拿著天順朝的小旗子,看到他的馬車,就用生硬的漢語喊:“陛下,帶我們走吧!彆丟下我們!”
朱允炆的眼淚一下子就下來了。他以前總覺得,隻要推行仁政,就能讓百姓擁護,就能成大事。可現在他才明白,治國平天下,不是光有好心就行的,沒有足夠的實力,沒有看清局勢的眼睛,再好的夢想也隻是泡影——他跟他爹一樣,都太理想主義了。
夕陽把天空染得像血一樣紅,南撤的隊伍拖得長長的,在塵土裡慢慢挪動。朱允炆回頭望了一眼北邊,那裡有他曾經的夢想,有他打下來的城池,現在都成了彆人的地盤。
他不知道天順朝還能撐多久,也不知道自己以後會怎麼樣。但他心裡清楚,那個想跟朱棣較勁、想在印度乾出一番大事業的建文皇帝,已經死在喀布爾河穀的炮火裡了。
遠在北京的紫禁城裡,朱棣拿著戰報,看了半天,隻淡淡地跟身邊的太監說:“允炆這孩子,到底還是太年輕了。”說完,就把戰報扔在一邊,拿起了關於疏浚運河的奏折——古裡的那點事,在他眼裡,不過是小孩子鬨脾氣,翻不起什麼大浪。
喜歡永樂大帝請大家收藏:()永樂大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