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到的畫麵,幾乎就是唯一一個能夠跨越三百多光年,看到這個三百多光年以外世界的途徑。
“……從天文學上來說,這隻是一顆很普通的恒星。”
莫道轉過頭,對著秦懷詩笑著說了句。
秦懷詩轉回頭,看著莫道也笑了笑,
雖然這顆恒星普通,但莫道望著這顆模糊的恒星輪廓,也停留了不少時間。
兩人互相倚靠著,在旁邊坐了一陣,在看著這顆也看不出什麼的恒星圖像,停留了一陣。
就如同莫道同秦懷詩說得那樣,
這顆恒星,沒有任何特彆。
莫道這一世,單純從此時此刻這個時代來考慮,
在天文上做得大部分工作,都沒有什麼意義。
對於500光年內,觀測到的每個恒星以及行星係,
莫道都比較‘珍惜’。
憑借著廣泛的知識基礎和超前的天體物理學,天文學知識,
以及誇張的思維能力。
莫道對於他自已觀測到每一顆恒星,都做了相當詳儘的計算,
幾乎踩著觀測數據的極限,對這每顆他親自觀測到的恒星以及行星係,都做了具體的數值描述,
對這些行星能夠獲取到的麵貌,進行了如實的記錄。
一顆顆恒星記錄下來,
逐漸形成了一個莫道的,一千光年內已知恒星和行星係的信息庫。
但要說這個信息庫,有什麼作用。
好像也確實沒有什麼作用,
除了能夠讓人們對這些行星係進行暢想時,有一個更加具體的畫麵之外,
這記錄下來的每一顆恒星和行星係,都不是現在人類能夠抵達的地方。
而這些普通,乃至尋常的恒星數據,行星係,
就像是宇宙觀測中的背景,宇宙之中到處都是。
對於天體物理,對於宇宙學的研究,也同樣帶不來什麼特彆的啟發。
不過,是否有用,是否有利,對於莫道來說,也不是特彆需要在意的事情。
對於莫道來說,這其實就隻是他觀測地外沒有看到過世界時,
進行的順手計算和記錄。
……
30年。
這一年,莫道三十六歲。
在餘教授的強烈建議下,
莫道對外發布一部書。
名字就叫做《一百光年內的世界》。
書中,詳細記載了,莫道這些年觀測到的一千顆恒星以及其所在行星係。
通過計算,詳細描述了其中每一個行星係基本情況,
甚至貼心的,配上了一幅到數幅該行星係的概念圖。
同時,也附錄了計算這些數據,所使用到的數學,天體物理等領域的方法,
其中不少,對於這個時代來說,都是具有開創性的。
在這部作品正式刊發前,
可能是天文學領域實在是不大,
不少業界大牛,都自薦為這部書,寫了序,導語和評價。
華國內,
天文學領域的院士在評價中寫道,
“……這是一部很怪的作品。”
“對於整個人類文明和曆史來說,都毋庸置疑是一部瑰寶。”
“它前所未有的詳儘數據,清晰描述了一千個太陽係之外的世界。”
“但它,對於這個時代,又的確沒有什麼用。”
“就像是我們所從事的,總是為未來準備的天文學研究工作。”(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