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三國!
“長史楊弘昨夜依天子之命取劉渙於宮中……”
四月二十日一早,袁術就接到了這個報告,頓時大驚失色——他何曾派過楊弘去召來劉渙?
長史之職並不算低,再加上楊弘一向得袁術信任,在其表稱帝之意後,也是第一批表示讚同之人,故而無論是袁術自己,還是其餘的軍士,都認為其必為袁術之絕對心腹,毫無異心可言。
但早時“朝議”未見其人,再接到這個信報,袁術大驚之餘立時派出軍士往為楊弘在成德縣城中安置的居所中查看,結果依舊如一,卻是空無一人……
再問於守門四方校尉,袁術終於得到了楊弘的準確行蹤——於晨時坐於馬車中,借有“天子之命回壽春”而出西門。
隻從這個消息,再看袁術那驚怒交加的表情,誰都知道這件事情意味著什麼……
他們所料的不錯,在這個時候楊弘已繞城來到趙雲大營之中言及將有大事稟報。
“弘久聞於安平王之高義,向往以久,卻終是因為所限良多,故而未能及時相投。也幸好如此,方能借機將安平王之兄救出,使得安平王兄弟得以重聚,如此,弘之心願足矣!”
楊弘也並未將自己來意藏著,見到趙雲後便是如此說法,最後再加一句問道“卻不知安平王回於北地之事,究竟如何?”
言下之意便是如此大事,若是劉曄在此,卻應當親自來迎了。
“主公回於幽州之事千真萬確,而吾主一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今其不在此處,便由吾來多問幾句不知楊先生於袁術屬下卻是深受重視,為何會選擇歸降這條未知禍福之路?”
既然楊弘到了此處,話又說到了這份上,那麼劉渙被其假借上命調出之事應當千真萬確,趙雲倒也不急於立時請其將劉渙帶上“驗明正身”,反而是先問起楊弘的動機來。
“袁術稱帝之事,實際上群臣中沒有一人讚同,主薄閻象更是引以周文王‘天下三分據其二,尚且服侍於殷商’之故事勸諫,隻可惜其一意孤行!總計年餘時間內,原本其麾下臣屬十去其四,留下的或是身份不重要之輩,或是受限於早前便投於其人,天下再難有容身之處。甚至未必沒有待其稱帝之後,會有所改變奢望。可惜隻從現今局麵,便可知其在如此危機關頭,同樣是我行我素,不顧及於其它影響,吾立時醒悟再隨其走下去,終究是條不歸路而已,故而選擇將安平王之兄救回,為安平王解決一件棘手之事,同時也為自己找尋一條合適之路……”
楊弘能夠在原本有眾多士族支持袁術之時脫穎而出,自然有他的不凡之處,一席條理分明話語道出,使得眾人皆感受到他選錯主子那等無奈心情,心底對其排斥也立時少了許多。
“德文如此選擇自然使我等佩服萬分,隻是未知汝之家小卻如何安排,萬一受得拖累,豈非使得吾主心有愧疚?”
趙雲對於楊弘的回答是頗為滿意的,他自己就曾親自經曆過所托非人,浪費時日,不知前路的那多般滋味,對方棄暗投明本就是明智之舉,趙雲當然也不會存著故意為難心思,所以不再問其動機,而是話鋒一轉,問起楊弘家事來。
“有勞趙將軍掛心,至於弘之家小,則先有人派出將其從壽春迎出,繞路先至於徐州,便算是弘不能再儘心力,卻可依舊有安平王保護下使得家人不受連累,如此已算弘投身非人之良好結局……”
說楊弘沒有一點想借此功勞得到劉曄器重,謀個一官半職想法,那卻是自欺欺人。但他卻想有過最壞的打算,若實在不成,哪怕是至於徐州隻為平頭百姓,略有積蓄的他卻也可安度餘生,這比諸於跟隨必敗跡象明顯的袁術來說,已是天壤之彆,如此一想,楊弘當然也就看開了許多。
“德文心思周密,更難得是識得大體!不錯,吾主一直為其兄長之事憂心,我等屬下也是小心謀劃而求得能夠順利保全於主上之兄,今有德文之助,使得我等不費吹灰之力便已解決最大憂患,可謂居功至偉!有才且有功,在主公眼裡,這等人卻是任何時候都會需要!隻因主公回轉幽州之事,故而德文不能第一時間接到封賞,卻有些委屈你了。”
趙雲對於楊弘德行方麵,並非如他話語中所透露出的那般讚許之意,但他卻明白長久以往,劉曄想重新統一天下,像楊弘這等“知情識趣”之人卻是必不可少,否則便會使得自身傷亡損失數字大增。故而趙雲將個人好惡置於另處,卻是好言寬撫道。
趙雲作到的這點,也正是一位作為統帥者必須具備的品性,這表明無論實際行動還是心性上,他都距離實質名歸的統帥之位並不遙遠……
“非常之時便行非常事,弘先將安平王之兄交接於趙將軍,然後便乘車馬至於徐州與家小會合,便待安平王回轉也無不可,趙將軍卻是不必如此客氣!”
楊弘卻也是知情識趣,在話題基本上重點論述完畢後,不等趙雲開口他便主動說道。
“如此甚好,有勞德文!”
趙雲輕輕點頭,然後便派人去將劉渙請來,要“驗明正身”,先前趙雲等眾將皆隨於劉曄身邊,自然是見過劉渙的,故而在其被請入營中後,皆是心頭一喜,進來的不是一臉迷惑神色的劉渙又是誰人?
……
同樣在這一天,經過繞行十餘日的劉曄水軍兩條蒙衝大艦到達遼西郡境內海陽縣渡口登陸之後,再用五日時間終於回到了一彆年餘的薊縣。
瑣事不提,除去安撫於彆離日久的妻子外,劉曄重理幽州大權第一件事便是建立海陽水軍大營,並在此處征用民夫建起港口,使得即使將來船艦更大,卻依舊能暢通無阻。
至於前時所提之“異族寇境”借口,本就是常事,在主守之時無論如何加強戒備,終究隻是能減少一些損失罷了,想完全避免便隻有將所有心懷敵意,沒有歸順之意異族全數平滅!至少,現在是不可能的……
由於袁紹與公孫瓚已開始小規模作戰,所以劉曄在任命於張飛更加嚴加戒備之餘,也使得新老兵換防夾編於長城,使得新兵能夠在不時麵對敵方騷亂之時,在老兵的帶領下迅速成熟。便在此時,劉曄就已經開始作將與袁紹爭鋒的正式打算。
……
當時間進入到五月之時,早就退於壽春強征民兵固守的袁術在也感覺到了自己終將敗陣於此,隻從劉渙被楊弘救走後,袁術實際上便有了這個覺悟,隻是自欺欺人的不願相信罷了!
而在四月二十三日起,整頓好大軍的趙雲也在解除後顧之憂後,立時齊起大軍與呂布軍配合攻擊成德,隻在兩天時間便將有近兩萬人防守的成德拿下,使得袁術狼狽的逃回壽春。
而後更是不斷有四家攻戰於淮南其餘地方消息傳回,至於到得五月四日之時,整個淮南便基本上隻有壽春一座孤城固守。
“內無多少糧草,外不知援軍在何方。”
如此境地,袁術手下將士之士氣能有多高?這種不選擇一鼓作氣攻擊其主城,反而蠶食其屬地作法,也是在曹操,代表劉曄的趙雲,孫策以及呂布四人商議之後作出的決定。
現今除去邊遠地區城池因道路原因大軍不再前往攻擊,再留下需得分守之關鍵戰略城池後,其餘四家軍士總計四萬七千人便圍攏於壽春城下,四麵圍城擺明了要將袁術一網打儘主意。
“四麵圍城”這個戰法卻並非是趙雲所讚同的,若“圍三缺一”,則敵不存死戰之意。不留後路隻會致使兩個結果——要麼敵方戰意崩潰,不戰而降;要麼便是要拚個魚死網破,存死戰之心不與妥協。
但其餘包括曹操都被一直以來的勝利,以及行至各處百姓們的夾道歡迎所激得士氣滿滿,認為無論是壽春的軍士還是百姓,同樣也會如此行事,則壽春雖然堅強,卻依舊抵不住內外夾攻!
此次聯軍是曹操作為盟主,他的意思發下,再加上孫策與呂布也認為其所說之言語在理,故而趙雲雖有不同看法,卻並未多言,隻是小心命令下屬們防備,攻城之事也不需得太急。與其餘部曲不同,劉曄所領軍士是極少有如其餘諸侯那般戰前招收,多用來充當炮灰減少敵人火力輸出,並消耗其守城物資,這才是真正的“一將功成萬骨枯”。
雖說“慈不掌兵”,但劉曄同樣是作不到如此藐視於生命程度,這也是他在攻城器械未能研究大成之時,不準備與其餘諸侯早早翻臉相攻原因了。戰爭就像一個深深的泥潭,如若陷進去了,沒有外在因素的幫忙,便隻有自身與泥潭作抗爭,基本最終都是以一方勝利而告終。
有如此想法,在趙雲負責的東門,便是與其餘三門不同,極少有正麵攻城之事,反而佯攻次數不少。有最多的軍隊在此,指揮守城的張勳又不明白趙雲實際上是為了保全實力的考慮,當然同樣起到了最大的牽製作用,使得東門守備之一萬五千士卒從不敢懈怠,隻在小心觀察,隨時防備而已。
如此一來,其餘各門攻城進度自然一切順利,再有五日時間,時間進入五月中旬之時,壽春北,西,南三道主門以及城牆皆是殘破不已,其中西門兵員充足的曹操更是使軍士以及民夫整日輪換挖掘地道,意欲將城牆下方挖空後,再去掉支柱,使得地麵塌陷,達到一舉損壞城牆目的。
經過八日時間,約有六千名軍士以及民夫日夜開工下,終於在五月十二日功德圓滿。
在曹操凝視著壽春城牆,然後輕輕一揮手示意,再如屬下將命令傳下,以繩索連結拉掉支撐地基之木樁,隻片刻後,原本未曾交戰,故而略顯平靜的戰場上便先是聽得一聲巨響,整個壽春城牆中段似乎都瞬間矮了半尺左右。
而城樓上以為是地震發生的袁紹士兵則是驚恐萬分的亂成一團,將官都無法喝止。
沒留給他們反應過來時間,再是一連片的轟然居響,中段城牆終於從中裂開幾道大口,陷落約有兩丈餘到地,然後垮塌之處極多,在中間形成了一個攻城方軍士隻需越過去的一個小土堆便可直接入城,寬約有一丈的大口子。
“進攻!”
見到一切順利,曹操滿意地點了點頭,直接便揮手下令屬下軍士大軍趁著敵方動亂不已之時攻擊,意欲將其一鼓而拿下。當守城方喪失了高城優勢,而需得與攻城方短兵相接之時,便意味著一般處於弱勢的他們,借助守城之利來調平甚至可以使對手傷亡比例大增的優勢不保。
……
“西門城牆被破??”
袁術不敢置信地驚問道。
原本他認為憑著尚有三萬兵力,並且緊急征兵後再得萬餘人,實力以及強征的糧草已經足能保證至少再支撐十日,而能居於壽春城中的,不是士族中人便是對他並不算排斥,未被其外放屬下恣意禍害到的百姓,實際上對於袁術雖然不滿,卻對於曹操他們如此不留後路,擺明趕儘殺絕感到極為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