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沒有祖國!
北歐這個地方,如果用三個字來說的話,那就是很奇葩。
首先我們理清一個概念,北歐在地理上指的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德蘭半島、卡累利阿半島和冰島在內的廣大的靠近北極圈的土地,而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挪威、瑞典和丹麥人等則是古代可怕的維京人的後裔。
一般而言,說到北歐人們隻會想到丹麥、瑞典和挪威三個王國,這主要是因為這三個國家在曆史上所占的戲份實在是太足了,甚至完全掩蓋了其它北歐勢力(例如芬蘭)的光輝。
卡洛斯躺在床上,默默地盯著漆黑的天花板,他的小說手稿目前隻動了幾筆,畢竟他雖說借用了彆人的題材與思路,但自己畢竟沒有什麼寫作的天賦——如果有的話自己前世就不該是個鍵盤俠,而是一位能夠依靠寫作謀生的人了。
萬事開頭難,卡洛斯相信隻要自己能開始寫作,那麼不斷的鍛煉總會提高自己的能力的。
卡洛斯不再想小說的事了,他離開亞努什的城堡後並沒有直接回咖啡廳,而是去了一趟圖書館。布拉格畢竟是一座擁有深厚曆史淵源的城市,無論是查理大學還是市政府都擁有一座對外開放的圖書館。因為路途遙遠卡洛斯沒有去大學圖書館,而是就近去了布拉格市立圖書館。
不論是前世還是今生,卡洛斯對北歐曆史都知之甚少,但現在這卻成為了攔在自己麵前的一道必須跨過去的坎。畢竟在自己的計劃中,團結所有新生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如果放任北歐的三個團體相互爭鬥,那麼隻會與自己的計劃漸行漸遠。
卡洛斯畢竟不是那些腦海裡自帶搜索功能的網絡小說主角,一個人的記憶是有限的——而說實話,北歐的曆史革沿和政治狀況恐怕和一個中國人或是意大利人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卡洛斯在此之前並沒有特意去了解這些的理由,這就好像他對於匈牙利的了解僅僅來自於道聽途說——至於羅馬尼亞,他也不過是知道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個國家而已。
既然自己的腦袋裡沒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搜索功能,那麼卡洛斯隻能靠閱讀現有的書籍來找到北歐三國對立的原因——他也曾想過向身邊的朋友們詢問,但他們大抵上應該都是和自己差不多——畢竟除了那些博物學家有誰會閒著沒事了解一些和自己、自己的生活完全無關的東西呢,這就好像一個普通人在穿越之後不可能突然就會吹玻璃,煉鋼鐵一樣。
卡洛斯會到咖啡廳後花了大概兩個多小時才看完了借來的那本《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簡史》的近代(1500年往後到1750年)部分,這也是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畢竟這個年頭的通訊行業可沒有這麼發達,布拉格圖書館能擁有這麼一本記載到了1750年的北歐史料已經算的上難能可貴了,卡洛斯也不可能苛求更多,再者說來,卡洛斯的德語並不太好,能勉強讀懂這本著作已經儘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從書中卡洛斯了解到,挪威這個倒黴催的王國一直臣服於丹麥和瑞典人的統治之下,從未獲得獨立,也正因此以斯滕克爾·金鬆林為代表的挪威學生才會對瑞典和丹麥同學具有如此之大的敵視。
而瑞典王國的運氣稍微好些,在古斯塔夫·瓦薩(即古斯塔夫一世)推翻卡爾馬聯盟(卡洛斯並不清楚這玩意具體是啥)對於北歐三國的聯合統治之後,瑞典王國獲得了久違的獨立,並在那之後不斷同丹麥人作戰以奪取南部沿海地區的土地,丹麥和瑞典的怨恨由此愈演愈烈。
而同屬北歐的芬蘭則一直是瑞典的領土,直到十八世紀初的大北方戰爭俄國人從瑞典人手中奪走為止。
卡洛斯讀的史書也就差不多到此為止了,不過在他看來曆史發展是這樣的那麼瑞典人應該能通挪威人攜手一起對抗丹麥人才是,但現實卻奇妙地反了過來——挪威學生厭惡瑞典和丹麥的同學,而丹麥人卻願意和挪威人合作共同對付瑞典人。
卡洛斯在床上輾轉反側,卻一直想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什麼,他知道肯定發生了什麼曆史事件才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但那本《斯堪的納維亞簡史》一直到最後提及的1750年卻根本沒有任何能夠導致這種情況的曆史事件發生——這麼轉念一想,卡洛斯大概猜到這件事應該就發生在最近,甚至就發生在法國大革命到拿破侖戰爭維也納會議這段時間。
不過可惜的是卡洛斯雖然親身經曆了拿破侖戰爭,甚至難能可貴地參加了維也納會議(他和帕累托爵士能夠進會議室而不是像慕尼黑協定時倒黴的捷克斯洛伐克外長一樣在走廊上等著可是沾了梅特涅的光),但他對於拿破侖戰爭到維也納會議中所簽訂的各類條約的細節卻不甚了了。
除開決定了意大利命運的《休蒙條約》,卡洛斯和其它意大利人一樣對其它和意大利無關的條約漠不關心,這導致他直到第二天結束了課程跑去校圖書館查了維也納會議中各條約的備份之後才知道了決定斯堪的納維亞命運的《基爾條約》這檔子事。
原來在《基爾條約》中,戰敗的丹麥被迫放棄挪威的領土以換取瑞典在波美拉尼亞地區的所有權,但已經奪取了波美拉尼亞的普魯士王國顯然沒有履行這項條約,而早就等不及的挪威人則當即宣布成立王國並迅速選出了時任瑞典國王的卡爾十三世為國王——雖然事實證明這並不是什麼好主意,至少挪威國內很大一部分的貴族對這項草率的決定非常不滿,但最終還是暫時屈服在了瑞典人的軍隊下。
卡洛斯不禁感慨北歐那幾個小屁國之間的恩怨竟然如此的糾結不堪。雖然在這之前他就知道北歐三國人相互不對付,但現在他才真正了解了他們之間不對付的原因——至於因為猴急而吃了個大虧的亞努什,這純屬他太衝動了。
卡洛斯離開了圖書館,緩緩地在中心廣場上踱步。一些新生正在瞻仰著胡斯的雕像——胡斯不僅是一位偉人,同樣也是查理大學乃至布拉格城的象征,無數前來查理大學留學的自由主義者都希望從胡斯的生平事跡中獲得啟迪,用以幫助自己國內的自由主義運動。
卡洛斯同路過的瑪格麗特和圍著她轉的洛特與博爾登打過了招呼之後便徑直走向了數學係的大樓,他已經打聽到了斯滕克爾·金鬆林和他的挪威朋友們接下來會去上物理課。
俗話說得好,柿子要撿軟的捏。在卡洛斯看來,北歐三國的學生中,挪威的團體算得上是最好對付的一個部分了,畢竟挪威自古到今一直沒有獲得過獨立(卡洛斯沒有翻閱更早的曆史),挪威人對於統治他們的丹麥人和瑞典人態度其實相當複雜——但至少比丹麥人和瑞典人來得簡單易懂。因此卡洛斯認為最先化解挪威同學思想上的枷鎖是相當正確的。
教授新生物理學的是查理大學物理係的帶頭人芬納德·波羅紮諾教授。這個人在曆史上並不出名,卡洛斯也沒有突然蹦出個記憶說他就是發明了什麼什麼的誰誰誰——事實上雖然這個波蘭物理學家在波蘭的曆史上有著相當的描述,但對於卡洛斯來說是異常陌生的——不過卡洛斯卻意外地發現這名教授的教學能力相當不錯,至少就像自己這樣的物理盲也能聽懂他的課程並學到很多東西。
這加深了卡洛斯去找這名教授幫自己開小灶的決心,隻不過在那之前他要先解決新生的對立問題。
“同學你好。”下課後卡洛斯很直接地追上了斯滕克爾·金鬆林一群人,拐彎抹角旁敲側擊在現在的效果並不比開門見山來得強,再者說來斯滕克爾這類的年輕人也不會喜歡拐彎抹角的方式,卡洛斯便很大大咧咧地直接找上門來了“我們在昨天的晚宴上應當有一麵之緣。”
斯滕克爾這個北歐帥哥有些訝異地看著卡洛斯,他細細地思索了一會,但腦子裡仍然沒有卡洛斯的印象。
“你不用管記不記得我,我們之前見沒見過麵甚至無關緊要,但我想您應該不會拒絕新朋友吧?”卡洛斯很自信地對斯滕克爾說道,北歐人似乎特彆直爽與好客,自己這種直接跑上來交朋友的方式顯然是最有效的。
“哪裡的話。”斯滕克爾當即明白了卡洛斯的意思“不管是哪裡來的朋友,我們挪威人總是非常歡迎的,再者說來我們也是同學嘛。”
“那麼既然我們是朋友了,那我就開門見山的說了。”卡洛斯見斯滕克爾沒有當場拒絕,便鬆了一口氣,他雖然猜到了北歐人直爽的性子和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不愛虛偽與做作,但對自己接下來的冒險可沒有抱太大的信心“那麼請問你怎麼看瑞典人和丹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