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記得曆史上有過記載,原先白崖場改名景德鎮,成為瓷器重鎮。
現在想來,就是李沆之功。
皇帝看著劉安在那裡發呆,開口問道“有急務公文?”
劉安趕緊站了起來“回官家的話,臣隻是剛才心有感慨,李相公勞苦功高,僅六年時間,讓耕田增加了一億七千萬畝,臣內心剛才對李相公有崇敬之心。”
皇帝點了點頭,也感歎了一句“李公年事已高,禦醫說李公……。過來,替朕磨墨,朕為李公賜字。”
皇帝提起筆,思考了一會後問劉安“你內心的李公如何?”
“宋之柱石!”劉安這句話是發自內心的。
主和派,隻能是政見不和,不代表就是壞人,但好人好心也有辦壞事的時候。
皇帝重重的歎了一口氣“李公歸故裡,朕有些想念他。天下四方動蕩,是朕治國不當上天降下的責罰,若非李公諄諄教導,難有當下民富平和之勢。”
“臣願去請李公回來。”
“罷了。”皇帝在紙上寫了四個字,柱石之臣。
然後派人宣王曾,作為李沆的準女婿,皇帝派李沆把這字送給李沆,再帶去五百萬錢以示賞賜。
可誰想,王曾接下字還沒出門,門外有人報,李沆回來了請求麵君。
什麼?
劉安感覺頭皮一陣發麻。
李沆是好人,但對劉安不好,這老頭壞的很呢,把自己按在閒職之上。
皇帝親迎,扶著還穿便服的李沆到了崇正殿。
王曾還站在這裡,劉安也一樣。
李沆一見到劉安,抬手一指劉安“你,你,乾的好事。”
“啊!”劉安不知道自己又乾什麼了。
“李公,莫急。”皇帝趕緊勸。
李沆握緊皇帝的手“劉安乾的一件好事,可作完之後卻沒管後續,官家,會出亂子的,而且是大亂子。臣心急如焚,請官家立即下旨,封關。”
“李公,到底出了什麼事?”皇帝也糊塗了。
李沆坐了下來,王曾給倒上水,李沆這才說道“官家有所不知,自西北各州開始剿匪,組建護商隊以來,西北各州收益倍增。河北各州效仿,各地匪患大減,道路變好。但臣在回鄉的路上,遇到兩件事。”
“第一件,相信兩縣的民窯聚眾械鬥。為搶礦山,為搶商路,為了出貨權。另一件事,與此事大同小異,雖然沒打,但兩縣交惡,連親家都不來往,布匹產量加倍,但出貨價卻低了兩成。”
“官家,糧賤傷民,布賤、瓷賤亦傷民。”
李沆一臉的悲憤。
劉安心說,你想的是計劃經濟,正常的競爭是市場經濟,有什麼錯。
打架,這是犯罪,這是州府官員管的事,和皇帝有什麼關係。
可這話他不敢說。
皇帝在李沆這裡學到的就是,保糧價,保民生。所以才建了官倉,豐收之年收糧,欠收之年的時候放糧,穩定糧價。
李沆請求封關,就是暫停這突然出現了大采購潮,讓大宋北方各州冷靜下來。
李沆是真的心係大宋,雖然用的方式與劉安不同。
雖然,他這會很想打劉安。
但是,他確實是一個好相公。
皇帝在思考,李沆一握皇帝的手“官家,下令封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