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探花郎!
李沆再問“所以,你把曾會打發到了大理?”
“老師,難道不對嗎?就他那種腦袋,留下來禍害我,他既然好為師,就去大理教大理人吧。”
李沆搖了搖頭“你小看曾會了,他心清、不爭,他對北方的事情有不理解,因為他是泉州人,根本就不懂北方軍禍之苦,聽為師一句勸,這樣的人當重用,此人為治民之臣。僅限於治民。”
李沆的話劉安聽懂了,那意思就是,讓曾會治理一州一府,前提是這裡沒有亂子,隻有經濟發展,曾會一定是好官。
李沆在暗指劉安沒把人用好。
劉安想了想“恩師好象說的對,古話就有長者以為棟梁、短者以為拱角。”
“恩。”李沆點點頭。
劉安有點過於極端,這現象李沆早就發現了。
可李沆從來都沒有直接說劉安不對,因為劉安這一頭順毛驢,你懟他不管用,隻能順著拉,所以方法很重要。
李沆說道“我建議,曾會在大理布學施教有功,調回汴梁靜修三個月,學習農、刑、政、吏之事,而後知秦鳳路。”
“五品知秦鳳路?合適嗎?”
“不合適,確實不合適,那麼知三州,以前例,五品有功提從四品,知三州之地還是可以的,讓他知渭州、義州、武州。”
李沆說的三州,就是西番歸化最多的,也是打仗打的最凶的邊疆三州,知這三州就是要處理西番各族的關係,以及教化西番各部、各族、各寨。
不得不說,薑還是老的辣。
曾會當這個官,不要太合適。
李沆又說道“呂公年事已高,秦鳳路接下來數年公務必會繁重,所以要再選一人知秦鳳路。我給你推薦一人,此人當年在廣南西路可是大有功績的。”
“嘶,這個人,有點舍不得。”劉安知道是誰了。
陳堯叟。
此人當年在廣南西路推廣種麻,他將原本產於北方的苧麻推廣到了廣南西路,十年一種、一年三收,可以用來織布,也可以用來作繩子。
而後他用鹽、錢收購百姓種的麻,織的布再運往北方,對廣南西路的經濟以及汴梁的經濟都有巨大的幫助。
他還將雷、化、高、太平四州建立了水陸通道,用於糧食、兵員調動。穩定的邊境。
雖然也懟過劉安,但確實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好官。
李沆笑問“你想把他調到何處?”
劉安吞了一口唾沫“調到占城,我想在控製安南半島。”
李沆搖了搖頭“他不行,他民生經濟擅長,卻懼怕戰事。”
“唉!”劉安歎了一口氣“洪湛被流放多年,心誌也磨的圓滑,最重要是這些年在貧瘠之地待著,能力有,但眼光卻不足了。”
“為師給你推薦一人,王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