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昌侯!
張延齡臨出發往南京之前,也算是把自己在京師官場的路全都走“絕”了。
這正是他所追求的效果。
皇帝是不喜歡看到一手培養起來的人還有什麼退路的,最好他張延齡是個孤家寡人,皇帝反而會覺得心安,這樣才會把放出去的風箏線再收回去。
如果你張延齡一切都順風順水,在各方勢力之間也如魚得水遊刃有餘,朕憑什麼相信你一心為大明呢?
從短時間來看,張延齡是瘋了,非要去跟全天下人作對,但從長遠來說,張延齡覺得自己下了一步彆人不敢下的妙棋。
翌日一清早,張延齡就要從營地離開。
昨天在狩獵場上大放異彩,而自己在狩獵場上的表演其實也結束了,連皇帝都對他下了最後通牒,臨出發之前不用再去麵聖了,意味著他在京師的仕途生涯也暫時告一段落,那接下來要麵對的……
就是如何去跟江南官場的人勾心鬥角。
才剛出營地,但見張鶴齡一臉誌得意滿的樣子,騎著馬帶著一些京營的侍衛在往回走。
“二弟,你這是乾嘛去?”張鶴齡見到弟弟,主動打招呼。
二人從馬上下來,會到一處。
張延齡打量張鶴齡的臉色,皺眉道“昨夜讓你去截李廣送陛下的女人,你截住了?”
“當然……還以為是什麼稀奇的女人呢,就是從教坊司選了倆女人給咱姐夫送來,他娘的還是要花錢的……”張鶴齡一臉抱怨。
旁邊的下人苦著臉道“就是如此。”
張延齡都懶得跟這個兄長計較什麼,張鶴齡總是喜歡在某些小事上玩腦子,卻忘了自己是個笨人。
“你自己痛快了就行,不過下次記得吃乾抹淨了再回來,彆給人留下口實或者證據。”張延齡一擺手道,“我先回去了,估計明天就要離開京城,就不再去見你。”
張鶴齡一看弟弟要上馬離開,腦袋也好像清醒了些許,追過去問道“二弟你是何意?你這麼快要走?為兄還要請你好好吃一頓。”
“留著吧,這頓飯等我們回來的時候再吃,到時一頓飯少於一百兩銀子的話……咱兄弟就沒什麼情義了。”張延齡做了臨彆贈言。
張鶴齡臉稍微扭曲了一下,立時罵道“一頓飯一百兩?你是吃飽了撐的?二弟你這習慣可不好啊,要節約,我們老張家一直以來的美德就是要節省……欸,你咋還不聽勸呢?在江南的時候一定要省著點花錢,彆鋪張浪費,有時間記得給為兄送點銀子來……”
……
……
當日並無朝議。
眾大臣各司其職,皇帝一直要到午後才會回京城。
李東陽回到內閣之後,內閣幾人都將他圍攏住,詳細問詢了有關皇帝出狩的消息。
“陛下要收攬武勳將臣,看似陛下……是對北方用兵有意。”徐溥在聽了李東陽的講述之後,做了一個小的總結。
皇帝已經做夠了渾渾噩噩的“孝宗”,準備在文治之外的武功上,做出一番成績。
以往皇帝是不敢這麼想的,但隨著秋天那場對外戰事的大獲全勝,朱佑樘心中躁動的心已經蠢蠢,文臣想要阻止起來也感覺到有心無力。
謝遷笑道“好在那個建昌伯,要到南方,否則的話……哈哈。”
很多道理,都是通過謝遷這麼言笑之間說出來的。
如果張延齡不走的話,或許皇帝就已經要準備出兵了,但因張延齡跟李廣之間產生較大的衝突怨懟,張延齡這一走的話……
張延齡出仕江南,先把自己打發出京師官場,給文官減少了壓力,同時臨走之前還把李廣給攻訐一番,幫文官做了想做而不能做的事,順帶還讓皇帝在西北用兵的心有所收斂……對我們文臣簡直是一舉多得。
李東陽皺眉道“幾件事的發生,也過於湊巧,是否會有人有意安排?”
之前還沒仔細去想,現在想來,張延齡往江南去這個時間點,簡直是切入到恰到好處的地步。
如果說這是有人有心設計……
劉健道“難道指望那外戚會對大明做有益之事?不過是他在京師中已走到窮途末路罷了……”
劉健脾氣還是太暴了,他不願意承認張延齡的走背後有緣由,寧可相信張延齡隻是被他們擠兌走的,不承認張延齡做出的事對大明有任何的助益。
“不過成國公這一脈,陛下有意不用,也不知在江南……”徐溥若有所思。
在他們的設想中,成國公襲爵應該是非常穩的,就算朱輔襲爵之後不會馬上就任南京守備,也不至於到西北苦寒之地去任差,皇帝這麼安排要教訓武勳的意思太過於明顯。
李東陽道“這恰說明陛下有在西北用兵之意,否則如何解釋呢?”
徐溥一怔。
若按李東陽的說法,那把朱輔安排到榆林衛,就不是一種懲罰,而是一種“器重”。
朕準備在西北大施拳腳,把你安排在要害職位上,既是對你的器重,也是你立功報國的機會,你怎能不感恩呢?
謝遷又是笑嗬嗬道“這跟英國公半年來各處環節打點的結果,卻是大相徑庭,看來還是有文章啊。”
英國公照理說是武勳之中最能把握朝廷軍事走向的人。
但顯然這次他不是關鍵人物。
張懋甚至被皇帝杯葛了。
朱輔走的一步錯棋,就是跟張懋走太近。
就在他們商量一個看似沒有結果的議題時,門口蕭敬的聲音傳來“幾位閣老。”
幾人馬上收拾心情迎出去。
簡單見禮之後,蕭敬道“是這樣,有西北軍情的奏疏幾份,陛下有言道,如今關防各處應該收緊,明年之前不宜有用兵的跡象,隻要守住邊陲,一切都待開春便好,再有主戰的奏疏一並駁回,票擬時無須再有推諉和敷衍之意。”
蕭敬是來做工作指導的。
這是告訴內閣四位閣臣。
再有涉及到西北用兵的建議等,你們在票擬時直接駁回便可,意思是開春之前不再用兵。
想想也是。
皇帝要出兵,必然要倚重於張延齡,誰讓張延齡是弘治以來大明取得軍功最高的將帥?連他都被調去江南了,皇帝還要在西北用兵……豈不是鋌而走險?
而且張延齡走之前,也一反常態反對出兵,從主戰派變成了推諉派,皇帝大概也感覺到,在苦寒的冬天用兵,隻會便宜了渾水摸魚的韃靼人,所以當年不再考慮用兵之事。
皇帝有這方麵的安排,四名閣臣隻能領會其中之意,本來文臣也推崇的就是不出兵出戰。
事商議過,要把蕭敬送走,徐溥有意拉蕭敬走在前,試探問道“建昌伯往江南去之事……”
蕭敬不解道“徐閣老要問什麼?”
徐溥道“以往陛下在西北事上,多倚重於將臣,此番……”
蕭敬笑了笑道“徐閣老問話,就是喜歡這麼繞來繞去,咱家不是很明白徐老想問之事,但有一點咱家可以肯定,陛下此番派建昌伯往江南,乃是為公務而去,為朝中事,並非如外間傳言乃是發配或有他故,隻要建昌伯在江南處事得當,或許月便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