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這般的爭論,真的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林浩本以為這次看電影是分析電影是最費精力的,但有時候就是事與願違。
但他還比較好,點到即止。
東方人比較沉靜嘛,而那些西方人則是各種拍桌子對峙,一直吵下去就對了
很正常。
大家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他們有的更注重創新,有的注重風格,有的則會莫名其妙對一部電影愛的死去活來。就像是《弗朗德勒》,有的評審在電影結束後依舊沉浸其中,而有的無法進入這部電影。
所以這一點上,林浩必須承認
馬特爾說得對,文化不同會帶來一些相互之間難以連通的部分。
所以戛納評委才會儘量選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電影人來參與討論。或許相互碰撞才能出一些東西?
可能是吧。
反正臨近電影節開幕,戰況愈加激烈,林浩還是積極參與討論中,並擔任勸架
哦不,岔開話題小能手。
他本以為自己已經很圓滑了,但還是差了點。好幾次,林浩感覺自己完全就是見縫插針地化解了這場衝突,下來就後怕不已
但除開這些爭吵,
這麼些天下來,他最喜歡的是在《回歸》和《潘神的迷宮》之間猶豫,其餘的都在沒有特彆喜歡的程度。
隻可惜其餘多數評委們其實對《潘神的迷宮》普遍不太發表稱讚,然後貝魯奇就私下自嘲可能是因為題材對現在的來說太新穎了,大家在這種電影麵前或許會相對保守一些吧。
5月15日,下午。
依舊是熟悉的會議室,仍在繼續。
數天的討論,大家已經對不少電影達成共識,但也有大相徑庭的,比如這倆
“聽著,《風吹麥浪》拍攝技法傳統老套,視覺上缺乏衝擊力,更無從談起故事張力而且我前幾天看了他之前的一部作品,《以祖國之名》,很多東西都類似!”
“噢,是嗎?”
對麵已經榮膺“刺兒頭”的盧西亞·馬特爾並不同意“是嗎?但我反倒覺得,他規避了很多俗氣的拍法,非常自然順暢。”
“順暢?”
蘇雷曼直搖頭,道“讓我這樣說吧,就從情節上來講還順暢?或者說愛爾蘭的革命本身就是這麼容易了?”
“這是電影,你要去發掘它”
“是嗎?在我這裡就是一部與政治掛鉤,卻沒有太多觀賞性的電影!而且要我說就比較倉促,什麼都給的不夠。人物、背景、還有事件,感覺就像是幾個片段剪輯在一起,然後強行往前走。”
“那隻是因為你的偏見而已!”
“”
愈吵愈烈,林浩也戴了個墨鏡,坐在王家衛旁邊不參與爭吵——他喜歡的《回歸》大家都喜歡,《潘神的迷宮》大家都無感,於是就吵不起來。
那至於墨鏡也不是為了裝逼,更是為了規避與其他評委眼神接觸一個不小心對上眼,就立刻回被拉進戰爭了。
這種特彆個人化的爭論,真的累。
而有了墨鏡,林浩就能遮住眼神,該可以輕鬆地轉頭問一句“你聽懂他們在吵什麼了嗎?”
“沒有。”
王家衛搖搖頭,實際上,這些人你一句我一句,都沒有特彆的對的上,偏偏還能吵起來
總共就那麼點獎不夠分的
想想真是有夠麻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