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兵王之叫我魏和尚!
齋飯過後,天色已然不早,嘉賓和香客漸漸散去。
聖水寺後院的庫房裡,靜雲大師和昌龍法師正在巡視,幾個僧人分頭清點收到的銀錢。
魏大勇、真遠自然是隨侍師父左右。
經過細致清點,三天的法會,還有前兩天的兩場講經會,一共募集到超過12萬元大洋。
這些善款中的三分之一,會留在聖水寺,用於滯留在鄭縣和新密一帶的災民身上。
剩餘的大部分款項,都會用來救濟在登封落腳的災民。
為何災民會大量流落登封?
事情還得從空明寺方麵,得到花園口決堤的消息之後說起。
在魏大勇離開鬆山前去姚家鎮尋親的同時,空明寺的清玄住持立即將四院長老以及管事的知事僧,一齊召集到方丈室。
經過一番商議,大家一致認為,黃河決堤,將會有無數災民流離失所,倘若不能及時予以救濟,餓殍遍野在所難免。
隻是值此外敵入侵,國家殘破之際,指望當局做好這件事情,恐怕是癡人說夢。
出家人以慈悲為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故而清玄住持決定,在山下開設幾處大型粥棚,向災民免費施粥。
這個善舉,一時間活人無數。
空明寺有自己的廟產,平時雇傭佃戶耕作,又有達官貴人和諸多香客供奉的香火錢和香油錢,就算遇到百年一遇的大災年,也能勉強度日。
按說這樣的話,施粥對於空明寺來說壓力不大。
誰知短短幾天時間,一則因為鄭縣新密二地拒絕更多災民入內,很多災民隻能繼續往西流動抵達登封,二則因為空明寺舍粥的消息蔓延開來,附近饑民聞風而動,紛紛朝鬆山腳下聚攏,人數越來越多。
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最終聚集登封的災民,遠超出當地所能負荷的最大值。
這樣一來,廟裡自身貯存的糧食,便日益捉襟見肘,不得不限量供應,很多災民都無法得到及時救助。
每天都有大量的餓殍,被送進化人院的焚屍爐裡。
清玄大師看在眼裡,心急如焚。
他一方麵傳令下去,即日起廟裡一日兩餐,隻供應稀粥,另一方麵派出寺內高僧,前往周邊各地召開法會,募集善款,用於購買糧食。
這就是靜雲大師出現在聖水寺的原因。
能夠籌集到這麼一大筆資金,靜雲大師覺得自己幸不辱命。
昌龍法師命人將銀元十枚一摞,一律用牛皮紙封好,放進大木箱裡,每箱2萬元,一共裝了4箱,總計8萬元。
這8萬元並不會運往登封,而是準備次日運去鄭縣,存入中央銀行鄭縣支行專門開設的救災賬號--
這些錢將全部用於購買糧食,維持粥棚的運營。
同時,空明寺從省內外各地募集的善款,都將統一存入鄭縣支行的這個賬號。
原因在於,登封畢竟是小地方,城裡的糧店規模不大,不足以向多個粥棚供應大量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