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周教練的同事的說法,城裡仍然保留著“城中村”,“城中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要“舊城改造”了,還會一直保留這些“城中村”的“祠堂”嗎?這事兒都要打個大大的問號。所以他才不管什麼不能蓋新房高過“祠堂”。農村有這種說法,那是人家農村地多。同事在“城中村”才40多個平方的地兒,不蓋個3層以上,哪裡夠住?
就算“祠堂”裡列祖列宗有“靈”,也會體諒後輩的“難處”的。畢竟長輩們也是希望後輩們好過的嘛。
總之一套歪理,不是要說服彆人,而是替自己的作法尋找合理的解釋。也好令自己心安。
總之,農村就更講究這些“風俗”了。“二哥”覺得自己以後肯定蓋房子不會“超過”祠堂的高度,蓋一層的小樓是最保險的。
那“祠堂”按照最高點的“瓦頂”來計算,高度大約在55米這樣。按照這個55米的“限高”,“二哥”如果要勉強蓋它2層,也不是不可以。像城裡許多“筒子”自建房,一層的高度也有55米左右,人家就在一樓弄個“小閣樓”。閣樓分為27米一層,也儘夠用。
但這樣弄“小閣樓”,也要按照兩層來計算人工錢的。“二哥”一方麵為省錢,不想建二層,連“閣樓”也不想弄。另一方麵,農村蓋的房子,基本上都是36米一層左右,如果低於3米一層,就嫌它太矮了。
“二哥”也不願意為了多要那一層樓,把新房子蓋得低矮。錢又多花,效果又沒有,住得不舒服。
總之,“二哥”是拿定主意隻建一層新房子的。所以當他花6000塊錢去請機器來“清表”了,就代表著他想擇吉開工了。
“二哥”已經作好了預算了。“老豆”那邊,可以動用當年賣田得到的、替他仨兄弟保管著的“建房基金”。可以拿到幾萬塊。另外,“二哥”再向兄弟和“大嫂”借一些(“二哥”跟大嫂的關係挺不錯。“大哥”意外墜亡後,大嫂獲賠了10塊些錢,向她借萬把塊建房,她不會拒絕)。
然而,“二哥”再向幾位姐姐和姐夫,一處借些錢。再向親戚朋友借一些,就足夠把一層的房子蓋好(包括打地基)。而“二哥”自己的積蓄,除了簡單的裝裝門窗、拉拉水電這些必備的東東,剩下的裝修活兒,都由他自己親力親為。
比如像刮石灰,比如像鋪地坪,比如像貼地磚,他都自己弄。雖然沒有專業的弄得那麼好,但他省下了一大筆人工錢啊(如今的人工貴啊,蓋新房子有大約三分之一以上,接近一半的錢,是花費在“人工”上麵了)。
按照“二哥”這樣的預算,他就可以手頭上剩下一筆“積蓄”。
儘管也有“負債”,但都是些不用還“利息”的,可以慢慢來還它。而手裡有積蓄,有活錢,如果兒子真要娶老婆,也不至於連“彩禮錢”都拿不出來啊。
但“二哥”在“清表”以後,找“地理佬”來看,總是不看好這“祠堂”背後蓋新房子啊。
如果沒有彆的選擇,那叫無可奈何。如果有得選,為何偏偏要在這兒蓋新房子呢?!
再加上“二哥”的那個兒子,也提出了他的觀點現在家裡是沒太多積蓄,所以想著隻蓋一層新房子,裝修入住。萬一以後他結了婚,又兒子生得多,難道一層夠住?就算現在不蓋高上去,也總得“預留”可以加高的餘地啊。像在“祠堂”背後蓋新房子,哪裡還有“加高”樓層的餘地呢?做事情,要眼光放長遠一些啊!
“二哥”覺得“地理佬”和他兒子說的話,都好有道理。於是乎,“二哥”終於下定了決心了不再在“祠堂”背後蓋新房子了。他看中的是“老豆”另外賣田賣剩下的最後一點田。
那點“田”前邊提到過,大約有350平方左右。按照“小女婿架子工”吹牛叉的說法彆村人有來看過那地的,願意出價10萬塊,“老豆”也沒舍得賣。
如今“二哥”實在沒有稱心滿意的地兒蓋“新房子”了,才越看越覺得那最後剩下的“田”,是自己最佳建房用地。
不是“宅基地”,不給你辦手續?那又如何!不辦就不辦!農村的房子,有幾家是辦有證的?
怕以後會被當成是違建被推了?笑話!又不是什麼交通很便利,商業價值超高的地段,排隊挨拆,都不知道要排到啥時候呢?
總之,“二哥”在“田”裡建房,倒也沒有太多的心理負擔。隻要建好了房,有新家住。往後過十幾二十年,“預留”有孫輩的“加蓋”樓房的餘地,就可以了。
不錯!“二哥”也是在指望著“孫輩”有出息了。像他的兒子如此“木訥”之輩,他是不看好他可以賺多少大錢的。
這個兒子,做工倒是肯做的。不會是偷懶之輩。但就是“木訥”到了給人一種“自閉症”的感覺。像他這樣子,“二哥”都不相信他會有大出息,能賺大錢。
就這樣,“二哥”跟“小女婿架子工”商量,也問了問“大嫂”的意見,終於在那塊350平的“田”裡動土建新房子。
很快就建好了。
在建到一半之際,都有風聲,各村都嚴格控製,不得在田裡建房了。這規定一直都有,就看執行得嚴不嚴格。
當風聲最嚴格時,“二哥”已經勉強把一層的房子主體蓋好。
從此,他就“軍心大定”了。
農村的事情就是這樣。在沒有“成事”之前,或許還有可能嚴格對待。但你真把新房子都弄好了,沒有誰會願意“結仇”,來跟你過不去的。
“二哥”弄好了新房子以後,當然也不好意思再提“祠堂”背後的那處“宅基地”是他的了。
他事先也表態,把那350平方的“田”交給他建房,他就不要當初抽到的那260平方了的。當作是一種置換吧。
彆以為他直接要了350平方,一下子多要了近百平方,便宜了他。
要知道,這350多平方的“田”,也是3兄弟都有份的。平均分,那也是每個兄弟能得120平左右。350多平減去本來就屬於“二哥”的120平,那剩下也就是230多平而已。
“二哥”是用這230多平的“田”,去“置換”260平方的“祠堂”背後的“宅基地”,並不算特彆的占其它兄弟的便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