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全能網紅!
村裡的大老板,有的是門路。隻要資本充足,人家投資什麼的行業不行?
無非就是“風險”大小的問題,賺得多賺得少的問題……
大老板做慣了生意,總會進行“風險管控”,不會把所有的“身家”都押到一次“投資”上麵去。因此人家要嘛越賺越多錢,要嘛維持一定的“營利”速度,要嘛小虧……大老板的小日子依然過得逍遙無比。但曾經跟過他的“馬仔”們的生活,就未必能好過。
比如像“小女婿架子工”,就曾經是替村裡大老板“看館子”的工仔之一。
一旦“老板”改行,不在村裡做生意,跑到大城市去發展了,“小女婿架子工”年老以後,反而沒有誌氣“拋家棄子”的遠離家門,追隨大老板而去。
隻要能按時賺錢回家,“周家小女兒”其實並不在意她老公常年不在家的。關鍵問題是,他常年不在家也罷了,還沒賺啥錢。
尤其到了老來,就設在本村的大好買賣、大好工作,沒得作了。“小女婿架子工”少了收入進賬,整天向老婆開口問要錢“零用”。
“周家小女兒”真是不勝其煩。
本來家庭開支就很緊張了,自己的老公問5次,總得給上一、兩次錢。
“小女婿架子工”方麵,也覺得拿到手的錢根本不夠自己“零用”。彆說請“豬朋狗友”們吃喝,就連自己喜歡的啤酒和白酒,都買不夠喝。這種情況下,他除了打家裡的那些“稻穀”的主意,還能有什麼其它的“生財之道”呢?
而從“周家小女兒”的角度,明明就是不可能有錢供“遊手好閒”的老公,維持他醉生夢死的生活的。他想要有錢花,就自己努力去掙。“周家小女兒”到老都一直勤奮工作,努力賺錢。身為一個大男人,他有什麼理由比自己老婆還懶惰?
但“小女婿架子工”不再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搭架”的工作之後,其它什麼活他都看不上。這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他有“逐漸呆在家養老”,卻不像城裡購買有“社保”的人群那般,老來能領取“養老金”。
這就是“小女婿架子工”吹噓了大半輩子的“日薪高達一千”的所謂高薪職業了。比起單純隻領他年輕時一半收入的老師人群,在老來的時候,差距竟然如此明顯。
當老師的人群,在“小女婿架子工”拿著“高薪”之際,是有點鄙視老師這個“行業”的。總認為,當老師日子過得緊巴巴,因此非常之摳門。
比如本村的鄰居家,就曾經把家裡的女兒嫁給了一個當初中的老師。結果呢?女兒出嫁以後,跟當老師的老公,一個月都不保證回“娘家”探望一次(出嫁的夫家距離娘家其實隻有40多公裡,一點都不遠啊)。
像“周家小女兒”回娘家的次數,起碼每周回一趟。在她不工作,專心在家帶小孩那段時間,幾乎是隔三、兩天就回一趟“娘家”了呢。
每次回去,大包小包帶禮物。有時候“小女婿架子工”閒著了,跟妻子一起回她娘家,他要充大方,每次出手就是幾百塊給“代爺代娘”使。
鄰居家的“老師女婿”來探嶽父嶽母大人時,“小女婿架子工”也聽他們家的老人說過逢年過節給的紅包,少得可憐。
比如說,端午節,八月十五,九九重陽,嶽父嶽母的生日……這些本來是應該“進貢”點錢的。
“小女婿架子工”一般手頭鬆裕些,逢這些節日,少則給個兩百,多則給個五百,給嶽母大人一些慰問錢花花。不管人家缺不缺這錢花,都是一點心意。
或者更直接來說,“小女婿架子工”給這些錢,他覺得倍有麵子。他就是如此“虛榮之人”。
而從鄰居老人的第一手信息,他那“當老師的女婿”,一般每個月才來“次把”探望。而上述的這些所謂的“節日”或者“好日子”,都沒有什麼特彆的表示的。不會給什麼錢的。
在國人看來,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佳節,莫過於春節了。“小女孩架子工”在過春節之前,有時候會給800塊,有時給1000塊,給嶽父嶽母大人“過年花使”。
等到“大年初二”去探嶽父嶽母時,還會每人封個“兩百”或“三百”塊的紅包。
總之,過年時孝敬老人的錢,那是最為豐厚的。
而鄰居家的“當老師的女婿”怎麼孝敬老人呢?平常時過節,沒見他給多少錢。比如“八月十五”,錢沒見給,月餅也隻買了幾隻“散裝”的“水果月餅”,顯得煞是小氣。
到了春節這個最為隆重的節日,“當老師的女婿”一般隻給兩百塊“嶽父嶽母”,以示孝敬。
據鄰居老人回憶給最多孝敬錢的那一年春節,就是“當老師的女婿”新婚第一年,給了500塊過年錢。
“小女婿架子工”就以上述“案例”,來證明當“老師”的就是吝嗇。
進一步進行分析,那就是“當老師的”,每個月隻領一份“死工資”,也就是三千出頭,而所謂的年終獎的“第13個月工資”,也不多。“小女婿架子工”感覺自己每個月隻做十天活,收入就能“完勝”當老師的了。因此,“小女婿架子工”在麵對老師這一類人群時,非常有心理優勢。
說穿了,就是覺得自己的收入比“老師”高,出手比“老師”大方……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都是妥妥的“佳婿”一枚。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等到“小女婿架子工”老來以後,他“自鳴得意”了大半輩子的高薪職業——“搭架”,卻逐漸的不能給他帶來高收入了。到了他年老力衰,這份職業他都難以繼續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