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必須要另外尋覓工作,來維持生計。而他又“好吃懶作”不願乾其它活,那他隻能“受窮”了。
到了“退休的年紀”,卻因為畢生沒購買有“社保”,無法享受“退休”的待遇。
而這個時候,鄰居家的“當老師的女婿”,那就“截然相反”了。到了年滿60歲,那是真正的退休了。而且老師退休以後,領到手的“養老金”,一點不比在職的時候少。
那個時候,初中老師的退休金都漲到了五千出頭了。不需要工作,每個月白白領五千多塊啊。
而且,還有一點。鄰居家那位“當老師的女婿”,對嶽父嶽母有點“吝嗇”之感,但他對自家老婆,卻非常“舍得”。這種舍得花錢,並非是供她好吃好穿,買各種各樣的化妝品。而是舍得給沒有工作的妻子“購買社保”。
早就允許個人以“靈活就業人員”的方式“參保”了。隻要你願意購買“社保”,退休以後,就多少有一份“退休金”。
而鄰居家“當老師的女婿”,很有眼光。他替妻子購買“社保”,未必衝著一開始時領的那點微薄的退休金。他望的是“長遠”。如今不是年年有漲退休金嗎?上邊已經連續十幾年替退休人員“漲退休金”了。
“當老師的女婿”替無業妻子購買“社保”,衝著的其實正是以後可以“年年漲退休金”。隻要活得“長壽”,這“退休金”最終能漲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的。
事實也證明,鄰居家“當老師的女婿”確實是看得準、看得遠。他替妻子投入的購買“社保”的花費,等她退休幾個年頭,就幾乎“回本”了。再之後,能活多長久,領取的“養老金”就統統屬於“賺”到的了。
而且這還不算完。
鄰居家“當老師的女婿”,他和妻子平常時非常“節儉”的過生活。按照老師的原話,他的“每一分錢都有出處”的。像他這樣子,連孝敬老人的錢,都能省則省。去嶽父嶽母家“探望”的次數,能拖上一個月去一回,就絕不一周去一回……如此“精打細算”下,其實“當老師的女婿”,家庭是有積蓄的。也完全能積蓄下錢。
有了積蓄以後,鄰居家的“當老師的女婿”,就會想著怎麼替投資“置業”,替老來做不了重活的時候,多增加一份收入。
在普通小民看來,最穩妥的投資,莫過於投資“商鋪”,以後出租出去,等著“收租”即可。
但沿街的“商鋪”,死貴死貴,買不起。“鄰居家當老師的女婿”,就把眼光放在鄉鎮的沿街地皮上。
當年那些“地皮”賣得超便宜,大約幾萬塊可以購買一塊(在老師的老家鎮上)。但他沒有門路,直接到地皮的出售處去購買,隻能買到“二線地皮”。這個就沒有“一線地皮”那麼好出租(甚至有可能租不出去)。
而他有個在鎮府裡做工的朋友,聲稱可以幫物色到鎮裡的“一線地皮”。老師就“持幣觀望”了。
結果,朋友不給力啊。最終沒替他拿到“一線地皮”。而老師之前看中的一塊“二線地皮”,又被賣掉了。在他等待觀望那段時間,鎮上開放的地皮,全部都賣光了。
又時隔年餘,又傳出新消息,之前所謂的“一線地皮”,一直“封存”不賣(連在鎮府工作的朋友幫忙都拿不到的那些地皮),原來是鎮裡要把沿街的大道“拓寬”,所以有一批沿這大道的“一線地皮”,就統統變成了“拓寬後大道”的一部分。難得不許賣。
在此次道路“拓寬”過程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原來麵對“大道”,卻處在“二線”的那批“地皮”。因為規劃中的“一線地皮”沒了,變成大道的一部分,那原本“二線的地皮”,就有一部分直接成了“一線地皮”了。
鄰居家的“當老師的女婿”,本來已經有意購置那兒的一塊“二線地皮”。如果落實了,那就是直接在這次“規劃”更改後,變成“一線地皮”。結果呢?他輕信了在鎮府裡那位朋友的“能耐”,沒有真正入手。當“二線地皮”直接變成“一線地皮”後,最為“追悔莫及”的,就是這個“鄰居家當老師的女婿”了。
虧他的朋友還是在“鎮府”工作哩!估計也混得很差。很沒地位,不受重視的那一類“工仔”吧。
否則,朋友就算拿不到“一線地皮”,也應該及早就知道鎮裡改“規劃”吧?
居然一點都沒得到風聲。在鎮裡直接把部分的“一線地皮”用作拓寬道路的方案出來後,朋友也跟“當老師的女婿”一樣,後知後覺。
錯過了那樣一次“機緣”後,鄰居家“當老師的女婿”,就再沒有資本去購置沿街的“一線地皮”了。
他隻能把主意打到一些所謂的大老板開發的“五金商城”啊“家具商城”啊“百貨商城”啊……這些所謂的“商鋪”,其實不沿街。隻是投資商建的三層樓內,某一處“區域”的鋪麵。就像在“超市”裡麵劃一點位置,就用來經營。
“鄰居家當老師的女婿”,購買這種“商鋪”,當然是看中它們便宜。他擁有的積蓄,也隻夠購買這種“商鋪”。
買下來以後,投資方承諾“包租三年”——其實給“買家”的“租金”,直接就在你繳納的購買“商鋪”的錢裡“扣掉”。
相當於你購買“商鋪”,打了個九折,如此而已。
但“鄰居家當老師的女婿”,當年在老家錯失過購買“一線地皮”的機遇,此番有了大房企投資的“商業城”,他無論如何都傾儘積蓄,購買了40多平方的“商鋪”。
這個商業城也在不溫不火的維持著經營。“鄰居家當老師的女婿”,在退休以後,有這固定的千把塊的“商鋪”租金,有他和妻子兩份“退休金”,日子不知道過得多麼滋潤。
反觀“小女婿架子工”這對夫妻,都沒購買有“社保”啊。“周家小女兒”老來也得辛苦打工,才得以擁有一份比較穩定的收入。而“小女婿架子工”懶出骨的,老來都不願辛苦做工了。沒了收入。
兩公婆的晚景,比起以前他們看不起的,覺得吝嗇無比的“鄰居家的當老師的女婿”一家,真是差了十萬八千裡。
這個時候,才知道,他家其實一點都沒有看不起“老師”這個人群的資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