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雲海要的一切畫麵的質感都已經呈現了出來。
色彩該飽滿的時候飽滿,該蒼白的時候蒼白。而這一項隻要穆雲海滿意,那麼接下來就是精剪,把整個故事通過小片段填充起來。
而五十分鐘看完,在座的人各自心裡分彆都有不同的想法。
穆雲海是在挑選整個影片的節奏。
劉文遠這一版的精華,是屬於把片子的所有主線都穿插了起來。但作為導演,他知道自己拍過多少幕鏡頭,而這些鏡頭在拍攝前,就已經在目前劉文遠呈現的骨架內。
他要做的仍然是摘選,利用自己對整個劇本、故事、演員的感覺,來進行篩選,找到側重點後告訴剪輯師自己要的是什麼,該側重哪一塊。
看完後,穆雲海思考了大約十幾分鐘,對劉文遠點點頭,認可了對方的處理方法。下麵劉文遠開始放映三百分鐘的粗剪版本。
如果說一部電影的成品需要在精華剪版本上做加法的話,那麼粗剪版本就要做減法了。
這也是導演、攝影師、剪輯師三方最容易產生矛盾的地方,要把這三百分鐘變成一百分鐘左右的成品電影,就要去除三分之二,大部分導演都想把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保留下來,有時候導演並不能和觀眾的需求保持一致,這就導致電影在和觀眾見麵的時候,觀眾會感覺不適。
絕大多數時候導演都想當然了,有些導演在觀眾放棄觀看的時候反而埋怨觀眾不懂藝術。
甚至和觀眾在媒體上對罵,比如日常文青病泛濫的凱哥大導演。
中飯是在剪輯室吃的,穆雲海一邊觀看,一邊和劉文遠老師交流,什麼鏡頭不需要,什麼鏡頭保留,想要呈現怎樣的效果。
直到下午一點多影片放完後張校長就和其他人走了。
剪輯室隻留下呂樂、劉文遠、穆雲海三人。
穆雲海和劉文遠又商量了一個多小時,其間又征詢了呂樂的意見,反倒是呂樂對穆雲海決定去除那麼多唯美的海景感到憤憤不平。
等三人談通了,並統一了意見,穆雲海才離開剪輯室,他大概計算了一下,按自己的要求剪輯,最後成片估計在一百分鐘左右,再加上片頭片尾,影片時長正好可以控製在一百零五分鐘內。
在剪輯室忙碌了一整天,晚上,張校長邀請兩人來到學校的小食堂。
包廂內,張校長、蘇樂慈、蕭英以及其他一些係的領導也都到了。
攏共算上穆雲海和呂樂十來個人。
其實這頓飯並不是穆雲海打招呼,說自己來了,要和領導一起吃個飯。
而是蘇樂慈通知的他,晚上校長在小食堂安排你們倆吃飯。
而穆雲海落座後,張校長的第一句話就是:“穆導比開學見麵時有些清減,南方的水土不養人,這兩天回家得好好補補。”
“謝謝張校長關心、嘿嘿~”
在關心了一句後,“聽說你要拿這部電影參加法國戛納電影節?”
說到這,他對穆雲海微微點頭:“大有可為。”(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