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是導演…要對這部戲負責…”
“我就不用負責了?我是主演!”
陳家棟看了看他,然後說了“你以前可不是這樣,以前,你絕對不會跟我說這些,我記得《護航》拍了三天,你的鏡頭也都是拍了二十幾遍!”
“…伱的意思是我錯了?”
“你心態有點浮躁…我問問你,《奇跡》的劇本怎麼樣?”
“還不錯…”
“是不是你上趕著要跟文木野導演合作的?”
“…對!”
“他的最終鏡頭選擇有沒有問題?”
沈良沉默了一會“行吧,我知道了…我會調整的!”
……
總算明白梁家輝為什麼討厭王佳衛了!
浪費青春、浪費生命,享受不了拍攝過程…
鞏利也說過‘不要把這些好演員都放在一部電影裡,然後你去隨便浪費他們,就好像一個訓練班。’
他也不說哪裡不對,就一遍一遍的重來…
這種導演很折磨演員心態…
但…陳家棟的話是對的。
《奇跡》這個戲,是沈良幾年前就決定拍攝的…
而且文木野不是王家衛,《奇跡》是有劇本的,關於人物,大家都有共識!
王佳衛沒有劇本,導致演員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應該怎樣塑造。
梁家輝這種頂級演員,會根據劇本給演員寫小傳,自己從而進一步消化角色,進一步塑造。拍王家衛的電影,完全不知道演的是什麼,最後上映了,加上旁白。
這個對於演員來說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煎熬…
而且,文木野也願意講戲,說明他有一個具體的目標,至少知道演成什麼樣子
不講戲,最主要原因就是導演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拍成啥。
那演員就更懵了…
導致自己都不知道往哪個方向靠攏。
沈良為什麼會感到彆扭?
除了心態變化,最主要,他已經有了自己的表演節奏,他不是純粹的演員,是巨星。
不一定是他錯,因為當一個演員自身成為賣點了,很自然的…他就掌控了劇組話語權!
一部電影的主心骨在哪裡?
一部作品往往需要一個最主要的主題。
王+王很可能衝抵了作品的吸引力,讓觀眾注意力分散,最主要的是拍片過程中聽誰的。
良哥已經很克製了,要是換了江聞,管他是誰,直接上去指導——當年有一部電影《天地英雄》,主演江聞,趙燕子和日苯演員中井貴一,中井貴一回了日苯之後還寫了一本關於《天地英雄》拍攝的回憶錄——話說日苯人都喜歡這樣,香川照之也寫過拍攝《鬼子來了》的回憶錄,中井貴一在書中對江聞很不滿,原因是江聞常常去指導導演,有點喧賓奪主…
好吧,其實是就是心態變化…
要是換了以前,沈良不可能有這種想法,甚至有可能吹捧導演牛逼…
他選擇讓步的原因很簡單——《奇跡》並不是沈良的電影,是上麵指定文木野指導的作品,良哥隻是演員。
inf。inf(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