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沙溢,沈良還看見了寧理…
《流浪地球》,劇情連貫,兩部連拍。
因為有第一部打底,所以,兩部成本加在一起接近7億!
沒有13億那麼高…
7億是主控方的預算,實際拍攝時候,為了拍好片會不斷釋放份額進行融資,因為銀行不給這種ip抵押貸款,所以要以一定的價格吸引投資者。
這個價格是以你潛在的票房為標準的,比如你預估票房30億,你賣份額就不可能超過10億乘以百分比。
投資者,也就是買家是分階段入場的,越早入場的大買家就越便宜,越晚入場的散戶就越貴盈利線越高。
《獨行月球》也這麼乾的,最後入場的散戶投資者據說要到30億才能略有盈餘,算上資金成本等於沒賺,但是早期投資者肯定是賺大了。
《流浪地球》也是這樣…
網傳的什麼13億成本肯定是最後入場的買家的價格,因為他們估計球能大賣&nbp;40+,對於他們來說可能確實33億&nbp;3億才能回本。
但是沈良、吳景包括郭凡、中影這種早早入場的買家,早就盈利了。
《滿江紅》也一樣,從歡喜娛樂發布的財報來看,製作成本也就1.億左右,張導調度能力超強,成本控製的非常好。
最後的賣價因為市場並不是很看好,可能賣到了億左右,也就是說市場估計它的票房在1億上下。
所以,我們聽到的網傳成本這個數字跟真實成本不同!
每個投資者的盈利線也完全不同,所以,原時空,會有大v說《球》要進入前十才能保證全體投資者盈利,注意“全體”這個形容詞。這絕對不是說《球》製作了13億…
這玩意跟金融一樣,分1級市場還有n級市場…
對於第一批投資而言,有二級三級市場散戶投資者,份額溢價賣出去了。
收益被淡化,但回本壓力會減輕…
沈良沒這麼玩,他不是很在乎這點錢——投了7000萬,占了10%,再說了,以《流浪地球》的成片來講,收回成本還是有把握的!
……
吳景看到沈良,直接打趣:“你沒買飲料就過來探班?”
“…買了,待會送來!”
“…一次探班,了000塊!”
沈良擺手:“我不止買了飲料還買了漢堡。”
《流浪地球》常駐工作人員接近兩千人。
郭凡插話:“現在沒有那麼多人了,現在拍到後期了,基本常駐也就四五百人…”
“那小意思,我請大家喝飲料吃漢堡!”
龔格爾立刻拿了喇叭喊了起來:“良哥請大家喝飲料、吃漢堡,一會就送來!”
“…我讓他們直接把材料拉過來現場做…”
“那更好!”
沈良問了郭凡:“後期有什麼困難?”
“特效…我還是覺得差點意思…”
“大哥,咱特效已經很牛逼了,你彆把方向弄錯了,想要觀眾買單,最主要的是劇情,劇情節奏一定要掌控好!”
吳景疑惑:“咋了?受刺激了?”“嗯,”沈良點頭:“前天,我看了《刺殺家》完成版…劇情一塌糊塗!真對不起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