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耶律長風,隻是想把進攻明月峽穀的軍隊,作為佯攻的首選。並起到牽製幽都軍主要兵力的作用。能攻下望月關固然最好。如果攻不下,也並不會對耶律長風,此次出兵南下中原的總體布局,產生太大的影響。
因此耶律長風並沒有下定決心,一定非要拿下明月峽穀的望月關。
因為耶律長風知道,望月關所處的明月峽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果全力強攻望月關的話,定會損兵折將得不償失。
但在最後的時刻,耶律長風臨時起意。即便是付出慘痛的代價,也要率先拿下明月峽穀的望月關。
一旦攻下望月關,不僅打開了南下中原的第一道大門。而且對高進率領的幽都軍守軍的士氣,也將是一個重大的打擊。這對今後戰事的影響,也將是巨大的。
耶律長風在臨行前,還特意囑咐耶律石虎。在進攻明月峽穀的前期。讓草原各部族的聯軍,作為進攻的主力先頭部隊。而南苑大軍的精英本部人馬,儘量保存實力。作為最後進攻望月關時的生力軍。
耶律長風所做的這一切,也恰恰出乎了高進的預料。正所謂兵者,詭道也。
高進雖然為了穩妥起見,依然是安排了蒙雲,率領了五萬幽都軍的子弟兵,去駐守明月峽穀的望月關。
但是高進並沒有想到耶律長風,會如此決絕的進攻明月峽穀。
按常理講,蒙雲率領的這五萬幽都軍的主力,配合望月關的常備守軍,駐守望月關定是萬無一失。
可兵無定勢,水無常形。耶律長風此舉,是高進在高句麗的大營一戰。當高進覺察到,耶律長風的氣機之時。高進便感覺到,事出反常必有妖。
高進當時並沒有為了擴大戰果,對高句麗的大軍窮追猛打。也沒有想去斬首高句麗的國王高蒙樹。
高進選擇了第一時間率軍,撤離戰場。並讓幽都十八騎和張青山率領寒梅鐵騎與一萬精騎,火速馳援明月峽穀。
但這一切,終究還是遲了。
清晨,大遼國的軍隊便對明月峽穀望月關的幽都軍守軍,發起了全麵的進攻。
大遼國的軍隊,善於在馬背上作戰。但這次,他們放棄了原有的作戰風格。
首先,大遼國一方安排了三萬人的騎軍部隊,像以往一樣從正麵對幽都軍守軍,發起了正麵的衝鋒。
其次,他們安排了八萬人的大軍,棄馬投入步戰。這八萬人的部隊,用攻城軟梯和飛虎爪等攀爬之物,從明月峽穀兩側的山峰,攀爬上去。
其目的就是攻擊並清理,隱匿於明月峽穀兩側山峰上的幽都軍弓箭手。以求保證在峽穀中,正麵突擊的部隊,不會遭受到來自於,明月峽穀兩側山峰上的伏擊。從而減少正麵突擊時的兵力損失。
最後,在第一波大遼國騎軍衝陣過後,將會有第二波同樣為三萬人的騎軍部隊,發起衝擊。在此之後才是六萬人的攻城步卒部隊,對望月關的城防發起進攻。
而耶律石虎率領的,南苑十萬精兵。始終在後麵,作為最後的增援部隊。
這場戰事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大遼**隊的變陣,讓幽都軍守軍,一時間無所適從。
首先在明月峽穀兩側山峰上的對決,就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由於大遼國的軍隊,事先從遠處的峭壁,就已經攀爬上來。並對幽都軍埋伏在望月關兩側山峰上的弓箭手,進行正麵的進攻。
一時間雙方的弓箭手,幾乎就是在百步之內,麵對麵的展開勁射。
雙方均是傷亡慘重。兩輪勁射之後,接下來的便是貼身肉搏。
雖然幽都軍依靠陣型上的優勢,以及將士們一個個悍不畏死的英勇表現。將大遼國的軍隊,打的一時間潰不成軍。
幽都軍人員的戰損比,相對於大遼國人員的戰損比,也是少上許多。
但是終究是敵眾我寡,漸漸的便處於劣勢。
蒙雲在望月關的城前,安排了兩萬人的方陣隊伍,用於抵禦大遼國,騎軍部隊的正麵衝陣。
因為蒙雲知道,大遼國此次攜帶了大量的攻城利器,包括類似於破軍這樣的巨型攻城武器。
一旦城前不派兵列陣防守,讓大遼國的部隊,輕易的在望月關城前擺開陣型,架起攻城武器。
那麼,即使望月關的城牆再堅固,被攻破也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蒙雲為了儘可能的,消滅大遼**隊的有生力量。便安排了這兩萬人的步卒隊伍,列陣於望月關城前。
這兩萬人的幽都軍步卒,每五千人為一個方陣,按四象排列。此陣法也是餘昌鴻,所傳授予幽都軍的鴛鴦蝴蝶陣。這是其中的一套實戰防禦陣法。
蒙雲也是在艱難的取舍後,才派出這兩萬人的步卒方陣,列陣於望月關的城前,用來抵禦大遼國先頭騎軍部隊的衝擊。
蒙雲親自率領了一萬人的騎軍部隊,隱匿於望月關城樓下的兩側。準備時刻出擊,接應城前的兩萬人的步卒方陣。配合他們一起作戰,緩解步卒方陣來自於左右兩翼的壓力。
望月關原本駐守的五千幽都軍守軍,則是在城牆上按兵不動。將強弓勁弩準備好,一旦戰事不利,全軍被迫撤回望月關內。這五千望月關的守軍,則以箭駑齊射,掩護大部隊的撤退。
蒙雲在望月關的城樓上,看到了明月峽穀兩側山峰上,幽都軍與大遼**隊的戰鬥。
這不禁讓蒙雲的心頭,焦急萬分。此次大遼**隊進攻的方法和節奏,是以往完全沒有過的。
蒙雲看到明月峽穀,兩側山峰上的兩萬幽都軍守軍。雖然不至於一時間完全潰敗。但是如果這樣繼續堅持下去。這明月峽穀兩側山峰上的兩萬幽都軍,大秦一脈的大好兒郎,必然是全軍覆沒。
蒙雲隨即下令,讓明月峽穀兩側山峰上的幽都軍。放棄在峽穀兩側山峰上,繼續作戰。全部撤退回望月關。
明月峽穀兩側山峰上的幽都軍,隨即撤回了望月關。
這明月峽穀,兩側山峰上的兩萬幽都軍戰士。回到望月關的不過五千餘人。一萬五千餘名,先秦一脈的大好兒郎,葬身於明月峽穀兩側的山峰之上。
而大遼國同樣扔下了,五萬多具,草原上各部族的戰士的屍體…………
:..cc00
..cc。..cc(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