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假設_晉末長劍_线上阅读小说网 

文明的假設(2 / 2)

806年的時候(中國唐代),西歐還是英格蘭有一份記錄:一鬥小麥值6(貨幣單位忘了……)、黑麥4、斯佩爾特小麥或大麥值3,大體就是這麼個價格比例,僅供參考。

三、傳播

黑麥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

有說元代蒙古人西征帶回來的,因為明清有隻言片語提到“黑麥”。

但當時人提到的“黑麥”是不是我們今天說的黑麥呢?這個是有爭議的。

我書裡說清代開始地區性小規模種植,采信了這種說法,但真不一定。

很多人認為其實是近代才引進的。

整個古代就沒有傳播到中國,或者傳播進來了,沒引起重視,被人遺忘了等等。

21世紀中國的黑麥產區是哪裡呢?新疆、內蒙、東北這類寒冷地區,但播種麵積不大,因為現代農業技術加持下,抗寒能力強的小麥、水稻都有了。

在東北,黑麥隻在貧瘠的山區作為一種輪作作物種植,目的是“改善土壤結構”。

在內蒙,黑麥作為飼料來源種植。

在新疆,種黑麥是因為其耐旱、耐貧瘠。

其實和歐洲中世紀早期對黑麥的評價一樣:“乾旱貧瘠山區的首要作物”、“可種在寒冷、燧石般堅硬的地麵上”(可能是為了改善土壤結構)。

最後說下俄國人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明末是小冰河時期,1656年正是最寒冷的時候,沙俄已在伊利姆斯克、阿爾巴津(自己百度在哪裡)等地建有基地,並籌建涅爾琴斯克堡。

阿穆爾軍政長官帕什科夫帶著300哥薩克自葉尼塞斯克出發,另有660名哥薩克從另一路出發(後半路全部凍死了),前往阿爾巴津。

當帕什科夫抵達伊利姆斯克的時候,當地存有250俄石(容積單位,1俄石=209.91公升)黑麥粉和500普特(1普特=16.38千克)麥種。

1656絕對比1644要冷,因為明末小冰河的極寒天氣要在康熙時期才見底,然後氣溫反彈。

俄國人沒這玩意早完犢子了,而當時沙俄在遠東的總督治所是雅庫茨克(始建於1632年),整座城市建在永久凍土上,哈巴羅夫在這裡種糧食發財了,建城時甚至捐了3000普特黑麥粉,後來被總督戈洛文以逃稅的名義抓起來了……

到了現代,西伯利亞、遠東地區,黑麥仍然普遍種植。

最後有一個問題:羅馬時期的黑麥、1656年的黑麥和21世紀的黑麥是不是一樣?

21世紀的肯定不一樣了。

那麼羅馬時期和1656年的一樣嗎?難說。

但不管怎樣,這玩意從一開始就是在東歐、北歐廣泛種植的,抗寒能力肯定賊強,並且經曆了不止一次小冰河氣候考驗。

溫暖期時,渤海國都在興凱湖種水稻,可一旦氣溫下降,馬上就種不了,比如五代時(這又是一個小冰河期)火山大爆發導致的全球變冷。

那麼,水稻種不了,能種彆的嗎?比如小麥、糜子?

理論上可以,但有個風險:小冰河氣候不但平均氣溫冷,最惡心的是極端氣候頻發。

你種小麥、糜子,生長關鍵期給你來個嚴霜甚至下大雪,馬上顆粒無收。

多來幾次,你就破產了。

所以,東北文明總是在溫暖期發展起來,然後寒冷期立刻完蛋,再疊加屠殺,中國曆史上東北地區的文明反複周期性清零。

明明唐代渤海國有城池、用漢字,甚至還有人去長安考中了賓貢進士(專為外國人開設的考試科目,發放賓貢進士文憑),以及開船去日本貿易,被稱為“海東盛國”,他們甚至一度控製了黑龍江以北的黑水靺鞨,但為何到了明末就是那種漁獵原始人德性呢?

農耕文明總是被氣候、人為摧毀是主要原因。

如果當時東北有北歐蠻子種植的黑麥,曆史或許是另一個走向。


最新小说: 你對死靈法師有意見? 痕語者 公路求生:一輛三輪車帶飛全家 重生70,從給妻女煮碗白粥開始 開局自然係震震,海軍終成巔峰! 向南蘇春曉後續 讓你去仙門臥底,沒讓你成魁首啊 我和女兒共長生 仕途巔峰:從鄉鎮開始 這隻精靈實在太不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