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條河流流經的區域就是書中此時昌黎郡地界。
此處地勢相對較高,不應該有沼澤,但自漢以來,設置的不少縣經常遷址?為何?
大淩河、小淩河、六股河等頻繁改道,形成衝擊性濕地。
這個沼澤濕地固然有夏天暴雨導致水位暴漲,河流改道,水體淤積的因素,但人禍的因素也不小,即長期以來沒有很好地修建防洪水利設施,以至於此。
(5)總結
狹義上的遼澤,僅指遼河中下遊一帶——①
但山海關外也是沼澤,且是河流泛濫及海水倒灌雙重影響的鹽堿沼澤——②
遼河上遊的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同樣是沼澤——③
大淩河、小淩河流域還是衝擊性沼澤——④
廣義上的遼澤,是指燕山以北、山海關外全部沼澤濕地的統稱,即①②③④的集合體,輕重程度依次排列,①沼澤化最嚴重,④最輕。
但沼澤歸沼澤,不意味著不能生存。事實上沼澤中有泥淖,有沙洲,有陸地,但不相連,被湖泊、河流、泥淖分割開了,中間甚至有路,隻不過不穩定,夏天暴雨後沼澤範圍擴張,很容易毀壞。
宇文鮮卑十二部就生活在沼澤③中,慕容鮮卑生活在①、②、④中。
沼澤中水草豐美,牧草長得很旺盛,鮮卑人居住在相對乾燥的高地上,放牧牲畜。
而在沼澤④中,因為地勢較高,甚至有大片陸地可種田,平州人口最多的昌黎郡就位於此處。
玄菟郡位於沼澤①中,在沼澤邊緣的撫順、鐵嶺一帶還設置了縣城(靠近山區),硬要舉一個例子的話,玄菟郡的高句麗縣、高顯縣有點類似雲夢澤西部邊緣的南郡,望平縣則類似於雲夢澤內部的監利縣所處的獨立陸地。
那麼,曆史上這個巨大的沼澤區域經曆了怎樣的滄海桑田呢?
其實從東漢末年以來就是一個小冰河時期,隻不過中間稍有反彈,然後再度往下墜落。
在這個寒冷的周期內,降水減少,沼澤退化,最先被改造好的是④區域。
在西晉時期,這裡就有不少人了,西晉末年湧入二十萬以上的中原百姓,一步步改造,從西晉時期的兩個縣(賓徒和昌黎),慢慢出現了龍城、棘城等新的人口聚集區域。
接著被改造好的是③。
這個比較可惜。沼澤退化後,慢慢變成了森林和草場,契丹時期大力開發種田,再加上降水減少,後來居然變成了科爾沁沙地,真的很坑。
到了21世紀,這裡都是北京重要的沙塵來源之一,誰能想象兩千年前是沼澤?一千年前是農田?
③區域在唐末五代出現陸地,遼西走廊顯露出雛形,但據史書記載,這條傍海道路時不時“海浸”,有時候一半泡在海水中,不知道什麼原因。
真正穩定下來,大概要到明朝時期了。
①區域彆想了,南北朝小冰河期退化了一部分陸地出來,但不夠多,以至於唐代李世民討伐高句麗時還坑得要死——是的,我前麵描述的唐軍麵臨的沼澤是已經經曆了一次小冰河期退化後的模樣,至於魏晉時啥樣,我也不知道,因為史書沒記載。
強要說的話,隻有一條,司馬懿征遼東時,下了一場暴雨,運輸資糧的船隻竟然能他媽直接開到襄平城下,就離譜。
到明朝那會,孫承宗還說“雁從遼澤來,似厭群雛亂”,可見明末這個區域的沼澤還在。
皇太極崇德三年(1638),從沈陽向西往遼河方向修了一條路,長120裡,謂之“疊道”——“崇德三年修治,自沈陽至遼河大路高三尺,廣十丈,路旁浚濠,以睿親王饒餘貝勒董其役。”
清順治十三年(1656),朝鮮人去北京,記載:“自牛莊抵廣寧二百餘裡,大野泥濃,唐朝所謂遼澤。霖霾則陸地行舟,以是行旅不通。”
清同治時期,遼澤似乎出現了顯著的退化,官員已經稱呼沈陽以西的方向為“古遼澤”。
到了清末,遼澤已隻局限於“三岔河”區域,即遼河彙集渾河、太子河一帶,差不多到下遊入海口附近了。
這是最頑固的區域,到清末還在。
至於現在怎麼樣,我也不是很清楚,大約消失了吧,不知道有沒有遼寧海城、盤錦、營口一帶的書友講講。
最後,隻有一個感慨,什麼都抵不過曆史的滄海桑田。
雲夢澤隻剩最後一點殘留了。
遼澤也幾乎沒了。
未必全是人類的作用,一萬年前雲夢澤並不存在,然後出現了,一萬年後的今天幾乎又消失了。
隻能說是氣候、人類共同因素,我覺得氣候因素可能還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