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很多讀者不知道遼澤在哪裡,此篇詳細解釋一下。
遼澤資料最多的時代從隋唐開始,及至北宋,記錄的文獻很多。
首先,遼澤和雲夢澤不同。
雲夢澤有麵積超大的湖泊水體,以及由此而來的“漫溢區”。
遼澤更像是雲夢澤的漫溢區那種地形,即沼澤濕地。
(1)李世民征高句麗
進兵的時候——
“貞觀十九年(645)5月,庚午,車駕至遼澤,泥淖二百餘裡,人馬不可通,將作大匠閻立德布土作橋,軍不留行,壬申渡澤東。丁醜,車駕渡遼水,撤橋以堅士卒之心,軍於馬首山。”
馬首山在哪?今遼陽市西南15裡,現名首山。
李世民從哪裡出發?懷遠鎮,就是今天的北鎮市。
北鎮到遼河多遠?我在百度地圖上規劃了行車路線,大概就是100公裡出頭。
也就是說,北鎮到遼河西岸,絕大部分都是沼澤,即史書上說的“泥淖二百餘裡”。
撤退的時候——
“九月乙酉至遼東(今撫順附近),丙戌渡遼水,遼澤泥淖,車馬不可通,命長孫無忌將萬人,剪草填道,水深處以車為梁,上自係薪於馬鞘以助役。冬十月丙申朔,上至蒲溝駐馬,督填道軍渡渤錯水。暴風雪,士卒沾濕多死者,敕然火於道以待之。”——胡三省注,蒲溝、渤錯水皆在遼澤中。
這一段李世民的撤退路線是從撫順附近渡過遼水——注意,這裡的遼水不是遼河,唐代稱遼河為“大遼水”,渾河為“小遼水”,這裡其實是唐軍自遼東城渡過渾河,然後向南走。
渤錯水在哪裡?遼河下遊,海城西北一帶。
唐軍這一段撤退路線全在遼河以東,從撫順到海城西北,全是沼澤。
其實也正常,怎麼可能隻有遼河西岸是沼澤,東岸就不是了呢?事實上遼河中下遊東西兩岸都是沼澤泛濫區,西岸綿延二百多裡,東岸直到丘陵山區。
那麼,遼河上遊呢?
(2)契丹
“契丹,本鮮卑之種也,居遼澤之中,潢水之南,遼澤去榆關一千一百二十裡。”
“遼國其先曰契丹,本鮮卑之地,居遼澤中。去榆關一千一百三十裡,,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裡。南控黃龍,北帶潢水,冷陘屏右,遼河塹左。高原多榆柳,下隰饒蒲葦。”
“豐州,本遼澤大部落遙輦氏僧隱牧地。”
“鬆山州,本遼澤大部落橫帳普古王牧地。”
潢水:西拉木倫河。
黃龍:今遼寧朝陽。
冷陘:即冷陘山,今赤峰境內的努魯兒虎山。
豐州:今翁牛特旗。
鬆山州:今巴林左旗。
從這裡可以看出,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包括整個科爾沁草原在內,都是沼澤泛濫區。
(3)山海關外
我們都知道,此時從幽州去遼東,隻能走盧龍道,遼西走廊最早在唐末五代才首次見諸於史書。
後晉出帝石重貴就是走這條路去契丹的,可見彼時已經析出了不少陸地。
而在西晉這會,此地沼澤泛濫,而且比較特殊,是鹽堿沼澤,因為有河流泛濫及海水倒灌雙重影響,越靠近海,鹽堿灘塗越多。
比如,葫蘆島地區就是典型的鹽堿沼澤,而錦州是淡水河流泛濫沼澤。
但這裡的條件比遼河下遊那昏天黑地的沼澤要好多了,唐代就有契丹在外麵放牧,故修建了臨渝關(山海關),又叫榆關,置榆關守捉使鎮守。
在兩晉之交,慕容翰曾鎮守徒河(錦州),防備遼西(唐山、秦皇島)的段部鮮卑襲擊。
可見這裡雖然沒有路,鹽堿灘塗、沼澤濕地眾多,但不是不可以通行。
(4)大淩河、小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