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常侍鮮於亮曰:“臣以俘虜蒙王國士之恩,不可以不報;今日,臣死日也!”獨與數騎先犯高句麗陣,所向摧陷。高句麗陣動,大眾因而乘之,高句麗兵大敗。
左長史韓壽斬高句麗將阿佛和度加(應該是大加),諸軍乘勝追之,遂入丸都。”
再看看高句麗一方的記載(其實照抄中國史料):“慕容翰等先至戰,皝以大眾繼之,我兵大敗。左長史韓壽,斬我將阿佛和度加,諸軍乘勝,遂入丸都。王單騎走入斷熊穀。”
簡單來說,南北雙方都是野戰,王寓於北線戰敗,慕容皝於南線大勝,窮追數百裡,攻破丸都。
高句麗王大敗後,連丸都都不敢留,單騎逃入山穀,將首都扔給了敵人。
我猜測可能是慕容鮮卑騎兵追得太急了,不給他留下來召集兵馬、整頓殘兵的機會,咬著屁股追。
或許有人會問,高句麗怎麼如此降智,一定要野戰呢?
很簡單,寒冬臘月大雪紛飛,慕容鮮卑到哪裡去搞補給?他們連年戰爭,和段遼打,和石虎打,還被圍了一次都城,再和宇文鮮卑打,就沒停過,後勤不可能全靠後方輸送,大部分靠搶。
搶誰?高句麗人。搶的過程大家自行腦補。
高釗若依靠城池堅守,內部壓力是相當大的,他不一定能頂住,再加上以為慕容皝這一路是偏師,北路才是主力,於是野戰,結果大將被陣斬,自己單騎出逃。
再者,高句麗國力就這樣,40萬的人口,一戶出一丁也就七八萬人,其中年紀不大不小、身強體壯且能武裝起來的男丁,差不多就五萬人,隻夠堵一路。
但事實上有五條路可以進兵,慕容鮮卑選了其中兩條,你若依靠城池堅守,他就走其他路,你怎麼辦?
要是被慕容鮮卑屠戮、掠奪大量人口,起碼讓國家倒退十年、二十年,他承受不起。
野戰擊敗慕容鮮卑,是最好的保全己方的策略,隻不過高釗賭錯了慕容鮮卑主力的方向罷了。
你看起來降智的野戰,一定是多種因素共同合力的結果。
或許還有人問,慕容鮮卑大肆燒殺搶掠獲取補給,高句麗人為什麼不反抗?
我就奇怪了,曆史上這種燒殺搶掠、以戰養戰的模式多了,那些人為什麼不反抗?
很簡單,沒那個能力。
一是精壯被抽走了去打會戰了,剩下的人老弱病殘怎麼反抗?
二是慕容鮮卑就希望你從山城裡、堡寨裡出來呢,他好掠奪更多的奴隸。
三,不要不切實際地認為會有人民戰爭,人民群眾的潛力是很大的,但未經組織、未經訓練、沒有裝備的人民群眾是沒有力量的,大部分時候隻會選擇自保。
慕容皝在南陝擊敗高釗後,一路追擊數百裡,沒有見到任何困擾,甚至還大搖大擺帶著俘虜財寶回家。
李世民也差不多,曆史上征高句麗不克,被迫撤退,但也是帶著俘虜和掠奪來的奴隸撤的,高句麗人敢攔嗎?
你以為是晚唐五代呢?民團都能打跑耶律德光。
四、戰果及戰後
大勝後,慕容皝收到北路偏師戰敗的消息,準備班師。
韓壽曰:“高句麗之地,不可戍守。今其主亡民散,潛伏山穀;大軍既去,必複鳩聚,收其餘燼,猶足為患。請載其父屍、囚其生母而歸,俟其束身自歸,然後返之,撫以恩信,策之上也。”
慕容皝同意了,派兵繼續追擊——輕車將軍慕輿泥追獲其(高釗)母周氏及妻而還,即抓了高句麗王的母親和妻子。
臨走前,①收其府庫累世之寶,虜男女五萬餘口,燒其宮室,毀丸都城而還。
②發釗父乙弗利墓,載其屍。
班師之後,343年2月,高句麗王高釗派其弟高武稱臣入朝於燕,貢珍異以千數。燕王(慕容皝)乃還其父屍,猶留其母為質。
355年冬十二月,高釗遣使詣燕,納質修貢,以請其母。燕王(慕容儁)許之,送周氏歸國。
奇怪的是,從頭到尾沒提高釗老婆的事情,可能父親的屍體和母親比較重要,老婆不重要……
大體就是如此,不多寫了。